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朝鮮太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12月26日 (三) 11:22 由 大江大河之美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李成桂(朝鮮語:이성계,發音:Yi Seong-gye,1335年-1408年),朝鮮王朝的開國君主(1392年-1398年在位)。本貫全州李氏,出生於元朝雙城總管府(今朝鮮咸鏡南道咸興一帶)。初字仲潔,後改君晉,號松軒,即位後更名李旦,死後廟號太祖,明朝賜諡號"康獻",故又稱"朝鮮太祖"或"康獻大王"。

李成桂是元朝斡東千戶所千戶兼達魯花赤李子春的嫡長子。1356年,李成桂與其父幫助高麗王朝恭愍王收復雙城總管府後歸附高麗,後由於在抵禦元朝紅巾軍的入侵中戰功顯赫而被提拔。

1388年,李成桂發動威化島回軍,掌握高麗政權;1392年,李成桂自立為王,改國號為朝鮮,定都漢城。即位後,李成桂對內實行改革,清除了原高麗禑王的勢力,對外向明朝稱臣,並通過招撫、武力征服朝鮮半島東北地區的女真部落,使其疆域達到圖們江。

第一次王子之亂後,李成桂讓位於次子李芳果,奉為太上王。後來出奔老家咸興,又被太宗李芳遠挾持回京,於是有"咸興差使"的典故。後死於漢城粗體文字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李成桂

外文名稱 이성계

別名 李旦、君晉(字)、松軒(號)

國籍 朝鮮

民族 朝鮮族

出生地 雙城總管府(今朝鮮咸興)


出生日期 1335年10月27日

逝世日期 1408年6月18日

職業 朝鮮國王、政治家、軍事家

主要成就 破紅巾,平倭寇,卻元軍,征女真 建立朝鮮王朝 推行科田法,獎勵農業,廣設學校

廟號 太祖

諡號 康獻大王

人物生平

公元1335年(元至元元年,高麗忠肅王后四年)十月十一日,朝鮮太祖李成桂出生於元朝遼陽行省雙城總管府(高麗稱為和寧府,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咸鏡南道金野郡黑石里)的李子春私邸。後來李成桂即位建國後,出生之地被改稱為"永興郡"(現稱金野郡),並修建宮室,稱為"永興本宮"。

李成桂的本貫並不在出生地永興,而是在朝鮮半島南部的全州。15世紀中葉朝鮮王朝曾創製一首用諺文歌頌李成桂的詩歌,叫《龍飛御天歌》,將李氏家族比作根深葉茂的大樹和源遠流長的溪流。但實際上,全州李氏並非是高麗王朝的名門望族,頂多只是地方土豪。李成桂的始祖是新羅司空李翰。後傳了十多代,到李成桂的高祖父李安社(後追尊為朝鮮穆祖)時,因為與當地官員爭奪官妓的風波而弄得在當地無法容身,於是就舉家遷徙到江原道三陟,後又遷到東北面宜州(今朝鮮元山),高麗政府曾任命李安社為宜州兵馬使。後來李安社又投降蒙古,才在今咸興一帶定居下來,這是高麗高宗末年的事。 當地聚集了很多女真人,李氏家族深受女真影響,並出任了元朝在當地的軍事指揮,進而成為這一地區的豪族。

李成桂的曾祖父是李行里(後追尊為朝鮮翼祖)、祖父李椿(後追尊為朝鮮度祖,蒙古名孛顏帖木兒)、父李子春(後追尊為朝鮮桓祖,蒙古名吾魯思不花),世襲元朝斡東千戶所千戶兼達魯花赤。李成桂的母親則是崔氏(後追尊為懿惠王后)。

李成桂自幼愛好打獵,武藝尤其是射藝高強。他二十二歲那年,即1356年,高麗恭愍王利用中國爆發元末農民起義的機會,發兵北拓領土,吾魯思不花成為了高麗的內應,協助高麗軍隊攻占元朝雙城總管府,此後李成桂與其父歸順高麗,成為高麗將領。吾魯思不花歸附高麗後,恢復高麗名李子春,官至榮祿大夫判將作監事、朔方道萬戶兼兵馬使。

高麗末年,戰亂連連,此時正是李成桂賺取政治資本的時機。公元1361年九月,禿魯江萬戶朴儀反叛,官軍平叛不力潰敗。此時,李成桂官居通議大夫東北面上萬戶、金吾上將軍,以一千五百的兵力大破叛軍初戰告捷。這是李成桂出仕以來的首次戰功。

當年年底,中國境內的農民起義軍--紅巾軍四萬人渡過鴨綠江、攻入高麗境內。在潘誠的率領下紅巾軍攻破靜州、鐵州、麟州,進而攻入西京(今朝鮮平壤),蹂躪高麗的國土。公元1362年正月,高麗參知政事安佑與上將軍李芳實回師二十萬攻擊西京紅巾軍。李成桂本次領兵二千人參戰,由東大門奮勇進擊,率先登城,又立大功一件,從此威名日著。

此後,李成桂不斷建立武功,公元1362年2月、7月李成桂任東北面兵馬使擊敗元朝軍閥納哈出。公元1364年擊敗依附元朝的高麗反叛者崔儒,同年2月、侵入和寧(今咸鏡南道永興、現今的金野郡)以北討伐女真。公元1370年以騎兵五千步兵一萬自東北面渡鴨綠江攻打東寧府。北元東寧府同知李吾魯帖木兒逃往於羅山城。李成桂一度到達遼陽。僅以身免的納哈出稱李成桂"年少而用兵如神,真天才也,將任大事於爾國矣。"憑藉戰功顯赫,李成桂得寵於高麗恭愍王,官至密直副使,進階奉翊大夫,賜端誠亮節翊戴功臣之號。

公元1377年,李成桂在智異山殲滅倭寇名聲大震、同年8月在西海道(黃海道)一帯大破倭寇。 公元1380年倭寇500隻船侵入雲峰(今韓國全羅北道南原郡),占領引月驛,高麗敗北,駐紮在當地的將軍陣亡。李成桂被任命總指揮官擊敗倭寇首領阿只拔都(荒山戰鬥)。

公元1382年,明朝命北元降將胡拔都深入到東女真地區,招撫當地的女真人等。翌年八月,胡拔都又率部進抵端州,女真首領金同不花降附,高麗命令其大將李成桂率兵出擊,雙方戰于吉州,女真敗退。

摺疊奪權之路 李成桂通過一系列重大戰績取得很高的威望,他與鄭道傳、趙浚、尹紹宗等新興士大夫勢力聯手,抵制高麗王室和權門世族的舊勢力。

公元1388年正月,李成桂聯合崔瑩打倒了專權的林堅味、廉興邦一黨,崔瑩被任命為門下侍中(首相),李成桂則任守門下侍中(副相)。同年,明朝在原雙城總管府之地設置鐵嶺衛,移文告知高麗。高麗國王王禑、門下侍中崔瑩密議進攻遼東,李成桂反對無效。是年四月,王禑派左軍都統使曹敏修、右軍都統使李成桂出兵攻遼。五月,李成桂渡過鴨綠江後,發覺行軍困難、糧餉不濟,上書要求班師,王禑不聽。於是李成桂勸服曹敏修,果斷在威化島回軍,返回開京(今朝鮮開城),流放崔瑩,此後與曹敏修一起掌握高麗政權。六月,王禑被諸將逼宮退位,李成桂主張另立王氏宗親,曹敏修、李穡則主張立王禑之子王昌,最終王昌即位,曹敏修和李成桂分任左右侍中,並以李成桂為東北面朔方、江陵道都統使,賜忠勤亮節宣威同德安社功臣之號;七月,李成桂利用趙浚的彈劾排擠曹敏修,獨攬政權;八月,都總中外諸軍事;十月,兼判尚瑞司事。

公元1389年十一月,王禑派人暗殺李成桂,事敗,李成桂以明朝稱王昌非恭愍王之後而不許入朝為藉口,廢王昌為庶人,改立高麗宗室王瑤,是為恭讓王。王禑流放江陵,王昌流放江華,十二月被殺。恭讓王只是李成桂的一個傀儡,他以李成桂為奮忠定難匡復燮理佐命功臣,封爵和寧君、開國忠義伯,食邑一千戶,食實封三百戶,田二百結、奴婢二十口,稱中興功臣,父母妻封爵,子孫蔭職

以威化島回軍為契機,掌握實權的李成桂與新興士大夫勢力開始進行私田改革,主要以限制權門世族和佛教勢力為目的,這種對經濟基礎的重新洗牌成為新王朝建立的前奏。

首先李成桂下令調查全國土地,1390年將所有現存的公私田冊檔都予以焚毀。次年頒布了土地制度的新法令--科田法。規定科田只能取自京畿地區,按每人已有的官階對官僚集團成員實行分配,其他郡縣土地屬於公田。這樣,高麗權門世族和佛教勢力的經濟基礎遭到徹底破壞,從而敲響了他們的喪鐘。另一方面,私田改革也象徵着高麗王朝本身的沒落,公田的增長使政府收入相應增加,為朝鮮王朝開國奠定了經濟基礎。

後世評價

後世普遍對李成桂評價較高,特別是他建立朝鮮和實行改革等業績。比如韓國歷史學家李基白稱"李成桂代表高麗末年出現的一股新勢力",即與權門世族對立的新興士大夫勢力,而對其予以肯定。 韓國史學界認為,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找到了解決高麗社會長期積累的的各種社會矛盾的方法和途徑","而在威化島回軍後通過田制改革運動,新王朝誕生了,新的政治、社會秩序開始構築,社會矛盾也隨着逐步消解",高度讚賞李成桂建立朝鮮是"歷史的一大進步"。 韓國總統朴正熙亦對李成桂評價道:"李成桂將軍不僅是一位有能力的軍事指揮官,他曾成功地制止北方女真人的入侵,並將日本侵略者從韓半島的南岸趕了出去,而且他還是一位能幹的政治家,他對公眾的情感和高麗王朝末期國際政治的轉變,具有敏銳的洞察力。"

不過,也有對李成桂表示否定的意見,特別是他為了鞏固權勢誅戮大臣甚至殺光高麗王室的做法以及威化島回軍頗受詬病。比如日本歷史學家林泰輔就批評李成桂"跋扈",並且對其威化島回軍評價道:"蓋回軍之舉,為古今非常之事變,名雖除君側之奸,以臣脅君之罪甚大,而為之極易者,何也?李成桂之威望,由二十餘年之閱歷,不僅已服將士之心,且以事大主義養成數百年之高麗人,如伐遼事,尤恐萬狀故也。當是時,位在成桂之上而又為成桂所畏憚者,獨崔瑩耳,不圖於外交問題,成桂與瑩之方針各異,而成桂之主張,為卑屈柔懦之高麗人所喜者,以是收攬人心,假此問題以除其最畏憚者。成桂之利便,莫大於是。以成桂之野心勃勃,安肯舍此良機?此所以斷然決行回軍也。" 在其筆下李成桂成為一個不顧國家利益、威脅君王的野心家和投機者。另外,主體思想確立後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對李成桂的評價也比較低,尤其是威化島回軍事件,認為這是事大主義的錯誤路線。朝鮮前領導人金日成出於對李成桂的否定評價,在聽說咸鏡南道永興郡得名於李成桂希望其故鄉"永遠興盛"之意後下令更名為"金野郡"。 而且向民眾灌輸李成桂與李完用、李承晚(包括後來的李明博)均為"李氏賣國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