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李行

Cova讨论 | 贡献2019年7月7日 (日) 22:22的版本 生平

李行(1930年7月7日),本名李子达,祖籍江苏武进,出生于上海市,家中排行老三,台湾知名电影导演,其电影风格也深入台湾电影界。父亲为天帝教复兴第一代首任首席使者李玉阶

目录

生平

李行,1930年出生于上海。1943年进入陕西郑县扶轮中学就读,从观赏学长姐演出的话剧中,奠定对戏剧表演的向往。1946年8月,转入上海私立复旦实验中学高中二年级。1948年进入苏州社教学院,体会到学院派戏剧训练过程;随后举家迁徙台湾,于1949年进入师范学院(即今师范大学)教育系,经常参加校内话剧社演出,担任导演。

1950年,演出电影处女作《春满人间》,此后陆续参与十馀部台语片的演出,同时亦活跃于剧场,出任导演及演员;1952年6月,从省立师范学院教育系毕业。1954年担任自立晚报文教影剧记者。9月,申请进入中影公司担任基本演员遭拒。1955年与师大体育系同学王为瑾结婚。1957年起在唐绍华执导的影片里兼任副导演,正式跨入电影幕后工作。

1958年,首次执导电影,与张方霞田丰合导台语片《王哥柳哥游台湾》,带动了台语片的喜剧风潮。1960年因台制厂长龙芳提携担任特约编导,拍摄省政建设彩色纪录片。隔年家人自组“自立电影公司”,拍摄国台语混声片《两相好》;1963年完成国语片《街头巷尾》,自此结束李行的台语片时期。

1963年,完成第一部国语片《街头巷尾》,首次与摄影师赖成英合作。进入中影公司,与李嘉合导国语彩色片《蚵女》,是健康写实路线第一部电影。自《街头巷尾》后,李行受中影总经理龚弘赏识,开启长达十五年的“健康写实”风潮;《蚵女》及《养鸭人家》都成为健康写实经典代表作。1965年首次改编琼瑶小说的《婉君表妹》,造成第一波琼瑶旋风;并陆续尝试执导历史战争片、歌唱文艺片、西部片等不同风格电影。1967年与中影正式签基本导演合约。1970年,由中影制片部胡成鼎,中影企划组陈汝霖,中影演员管理组刘登善,两个导演白景瑞、李行,两个摄影师赖成英、林赞庭,编剧张永祥,与负责海外事务的蔡东华,共九人一起成立“大众电影公司”。

1973年拍摄琼瑶作品《彩云飞》、《心有千结》,再度掀起风潮,大众公司改组,担任总经理一职。1976年拍摄《浪花》,与琼瑶发生版权纠纷;至1977年《风铃 风铃》,为两人合作划上休止符。

1978年,李行重回乡土写实路线,接连拍摄《汪洋中的一条船》、《小城故事》、《早安台北》三部影片,并连续三年获得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创下台湾影史纪录,也是李行导演生涯的巅峰。1979年,因《汪洋中的一条船》获得亚洲影展最佳导演奖。1982年,大众公司结束营运。1984年,筹组“天下公司”,周信雄有戏院,萧晴是报社出身负责公关、宣传,张雨田负责海外发行,李行则是导演兼制作。

1980年代后期,李行开始接触影展事务,此后便积极推动促进两岸电影文化交流。1989年,中华民国导演协会成立,获选为首届理事长。1990年起,率台湾电影界第一次组团访问大陆,出任“台北金马国际影展执行委员会”主席。1992年与香港导演协会会长吴思远共同推动“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导演研讨会”,并首次邀请大陆影人访台。1995年,获第三十二届金马奖颁发终身成就奖。2002年9月,李行工作室有限公司成立,以电影终身义工自许。2005年12月,至北京参加“中国电影一百年国际论坛”,于开幕式发表演说,大陆电影界为其发行一套纪念邮票。[1]

视频

点灯98年第116集/向大师致敬-李行导演的电影人生

外部连结

参考来源

  1. 李行的行李. 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管. 2008-05-22 [2019-01-14]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