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提爾西特和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1年12月21日 (二) 18:11 由 海洋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提爾西特和約

提爾西特和約

《提爾西特和約》是拿破崙法國同參加第四次反法同盟的戰敗國俄國和普魯士在1807年7月7日和9日簽訂的和約。和約條件對普魯士極為苛刻使普魯士喪失很大一部分領土(其中包括易北河以西的全部屬地)。俄國沒有喪失什麼土地,反而獲得了普魯士割讓給它的別洛斯托克地區。但是,亞歷山大一世必須承認法國在德國占領的地方和拿破崙在那裡所修改的疆界 ,以及拿破崙對伊奧尼亞群島的統治權,同意成立華沙大公國(這是法國在俄國邊界上的一個進攻基地),並參加對英國的封鎖(即所謂大陸封鎖)。

簡介

在提爾西特,亞歷山大一世答應在法國的調停下開始同自1806年起和俄國處於戰爭狀態的土耳其舉行和平談判。1807年8月俄國和土耳其簽訂了停戰協定,但和約沒有談成;1809年軍事行動恢復,1812年土耳其戰敗。

正文

內容

俄法兩國於1807年簽訂的和約。法國在同第四次反法同盟的戰爭中,於1806年和1807年先後擊敗普魯士和俄國,1807年6月,俄皇亞歷山大一世和法皇拿破崙一世在提爾西特附近涅曼河的一隻船上會晤。7月初,雙方代表簽訂了《法俄和約》。法國在同第四次反法同盟的戰爭中,於1806年和1807年先後擊敗普魯士和俄國(見拿破崙戰爭)。1807年6月25日,俄皇亞歷山大一世和法皇拿破崙一世在提爾西特(又譯蒂爾西特,即今蘇聯加里寧格勒州蘇維埃茨克市)附近涅曼河的一隻船上會晤。7月7日,雙方代表簽訂了《法俄和約》。7月9日,普法兩國代表也簽訂了《法普和約》。根據《法俄和約》,原屬普魯士的易北河以西大部分地區被劃入新成立的威斯特伐利亞王國的版圖,由拿破崙一世的弟弟熱羅姆·波拿巴任國王;在普魯士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蘭時所攫得的地區(見波蘭的三次瓜分),成立華沙公國,由薩克森國王兼任君主;格但斯克成為自由市;比亞韋斯托克地區劃歸俄國。俄國承認拿破崙一世的兄長約瑟夫·波拿巴為那不勒斯國王,路易·波拿巴為荷蘭國王,允諾將卡塔羅海灣轉讓給法國,承認法國對伊奧尼亞群島的主權。

法俄盟約

同時簽訂的《法俄同盟條約》規定:在英國拒絕俄國提出的媾和條件時,俄國將同英國斷絕外交關係並參加對英國的大陸封鎖;在土耳其拒絕調停或在3個月內俄土談判不能取得滿意結果時,法國和俄國將對土耳其採取一致行動。提爾西特和約標誌着第四次反法同盟的失敗。對普魯士來說是奇恥大辱,對法國和俄國而言卻是對波蘭的再瓜分,確定了拿破崙的歐陸霸權。

影響

1806、1807年普魯士軍隊 和普俄聯軍的失敗及《提爾西特和約》的簽訂使普魯士這個曾經擁有30萬平方公里土地 ,逾1000萬人口和25萬軍隊的強邦,連同它那自稱為歐洲最強的軍隊,以及曾被資產階級視為進步和理性之所在的開明專制主義精神一道,陷於全面崩潰的境地[2](第241頁) 。拿破崙軍事上的勝利代表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是統一的資產階級國家的勝利。以普 奧為代表的德意志的失敗反映了以農奴制為基礎的分裂的諸侯專制統治的沒落。拿破崙戰爭沉重打擊了德意志的封建專制制度,破壞了德意志強固的封建分裂格局,客觀上有助於德意志的統一和社會內部新因素的興起和成長。1803年,德意志內部邦國在拿破崙戰爭的打擊下召開了一個全帝國代表會議,取消了112個邦國,使邦國數減少到30幾個,德意志在統一的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更為重要的是,戰爭中產生了德意志的政治民族主義 ,人們意識到:落後是由國家的分裂造成的,於是,新的社會力量出現了,它以西方的 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為旗幟,要求國家統一和政治自由。在它看來,自由和統一是不可分割的。普魯士雖然元氣大傷,但它是全德惟一獨立的國家,是德意志希望之所在,只 有復興普魯士才能統一德意志、復興德意志。因此,全德精英分子聚集於普魯士,共話改革。同時,軍事上的慘敗使普王無力實行專制統治,也意識到了對封建農奴制進行改革的必要性。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德意志自由主義貴族和民族主義者得以推行改革,拯救德意志,出現了1807年開始的施泰因——哈登貝格改革。改革雖只在普魯士殘存的一 半國土上推行,卻具有全德意義:它既為德國歷史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即開始走上了 現代化,又為德意志提供了統一的力量。與此同時,拿破崙在萊茵蘭地區推行的資本主 義改造使萊茵蘭地區成為德意志境內最先轉向資本主義發展的地區,促成了一個德意志 現代工商業資產階級,為普魯士改革者提供了可借鑑和效法的榜樣。1815年後萊茵蘭最發達地區歸屬普魯士成為此後德意志現代化的火車頭,在19世紀三四十年代出現了「萊茵文明」,它不僅發展成為全德的重工業基地,而且成為德意志自由和統一運動的中心 。

統一是德意志民族發展的客觀要求,現代化是當時的時代精神,拿破崙戰爭最終把這兩件關係德意志民族生存的大事提上了日程,並促成了兩者的結合。

結果

英法戰爭

1803年,英法之間再度發生戰爭。為戰勝法國,英國不斷尋求盟國以組織新的反法同盟。1804年5月,拿破崙稱帝。次年,奧地利與英國簽訂盟約,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也隨即加入反法同盟。新生的拿破崙帝國面臨當時歐洲最強國家的聯合夾擊。

此時,拿破崙也為入侵英國積極準備。他在海峽沿岸集中大量兵力,還有幾千條帆船和駁船,讓部隊進行登船和登陸兩棲作戰訓練。同時,拿破崙率軍不斷打擊英國在歐洲大陸的盟國。他率領部隊從烏爾姆向東推進,在摩拉維亞突然襲擊俄奧聯軍,取得了奧斯特利茨大捷。這次大捷之後,俄國殘餘部隊退入波蘭,奧地利與法國締結了和約,拿破崙從奧地利取得威尼斯地區,把威尼斯併入了受他控制的意大利王國。

建立同盟

1807年,拿破崙與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在俄國與普魯士邊境涅曼河的一個木筏上進行私人會晤。在會談中,拿破崙想方設法打動亞歷山大,抨擊英國是歐洲一切糾紛的製造者,並以他拉丁人奔放的想象力使亞歷山大神魂顛倒。這次會談的結果便是雙方簽訂了「提爾西特和約」:法蘭西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結成了反對英國的同盟,這一同盟在表面上維持了五年。但亞歷山大很快發現:他在這個同盟中贏得的不是和平,而僅僅是時間。[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