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陶瓷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Tlh讨论 | 贡献2021年9月1日 (三) 23:25的版本 台灣光復後的陶瓷歷史年表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陶瓷器照片来自
陶瓷器照片来自

陶瓷器是陶器与瓷器的总称。经陶土或瓷土用水和成浆,然后注浆于模型翻制成形体,再置于空气中干燥后经窑烧、施釉、著色彩饰,重新烧制而成。 简称为“陶瓷”。

陶瓷器,也作陶磁器,是用泥(陶泥或瓷泥)勾水成泥浆,制成器皿的形状,待干燥后再放入炉烧成一件件器皿的工艺. 制成品会叫做陶器或瓷器. 陶器一般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瓷器则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需经过高温(约1200℃–1400℃)的窑内烧制,源于中国.[1]


所谓陶瓷器

所谓的陶瓷器,系指以黏土塑形,再经烧制成形之器物。依据所用黏土的种类以及烧成后胎体的硬度、密度、吸水性和是否施釉等物理条件,可大致区分为土器、炻器、陶器及瓷器。然上述分类,并无严格标准,中国、日本、韩国与欧美在区分界定上,均存在差异。

土器

以黏土塑形,但不施釉,以约摄氏700~800度的低温烧成。质地松脆且吸水性高(10%以上),但因具备高耐火性之特点,适合用于炊煮与贮藏。代表性的例子有中国的红陶、彩陶及日本的绳文(Jomon)土器、弥生(Yayoi)土器等。在中国,具备上述特征的土器,通常被冠以“陶器”之称。

炻器

为英语stoneware之日文语译。用以指称以黏土成形,并在摄氏1200~1300度高温下烧成的器物。在欧美,不论是否施釉,统一将这类非白色胎体的硬质器物称为炻器,其中也包含青瓷。在日本,则主要指称备前(Bizen)、信乐(Shigaraki)及常滑(Tokoname)等窑所烧造之无釉高温陶器。

陶器

使用含玻璃成分(矽酸)的陶土成形,施釉后,以约摄氏800~900度至1200度烧成,胎体坚硬。在日本,广义的陶器分类上,包含须惠器(Sueki)、备前(Bizen)、信乐(Shigaraki)、常滑(Tokoname)等高温陶器。

瓷器

以玻璃成分(矽酸)含量高之瓷土塑形,施釉后,在约摄氏1300度的高温下烧造,烧成后之釉与胎体近似玻璃状态,透光性佳且几乎不具吸水性(0.5%),叩击后能发出如金属般的清脆声响。中国历史上,多用“瓷”字表示。有时也使用“磁器”指称河北磁州窑生产之制品。[2]


台湾光复后的陶瓷历史年表

陶瓷器照片来自

1948年 许自然研发出台湾第一片砂轮

1958年 “中华艺术陶瓷公司”成立在北投,制作仿古陶瓷

1968年 禁燃生煤,北投窑业没落

1969年 许自然引进日本陶瓷原料,改良陶瓷品质

1971年 莺歌使用天然气烧制陶瓷

1972年 许自然创办“市拿陶艺有限公司”制作仿古陶瓷

1976年 薇拉台风来袭,北投土遭政府下令禁采

1977年 莺歌陶瓷业引进义大利快速滚轴窑生产磁砖

***1960-70年代的台湾陶瓷业者甲进瓦斯天然气使用瓦斯窑之后,产品由石陶器晋升为瓷器,随后采用电窑、自动道窑等机械他的窑烧技术,使制陶技术由手工走向产,品质也大为改进,制品以日用陶瓷、碗盘、仿古陶瓷与西洋玩偶为新方向。

1981年 “中日现代陶艺作家作品展”激发陶艺界对本土陶艺发展的省思

1985年 台北市立美术馆举办“国际陶艺展”

1986年 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第一届“中华民国陶艺双年展”

1989年 板桥县立文化中心“现代陶艺馆”成立

2000年 台北县立莺歌陶瓷博物馆成立

***1980年代,台湾在陶瓷业的表现,以外销装饰陶瓷、仿古瓷器最为知名,特别是莺歌的仿古花器名震中外,也是现代陶艺逐渐壮的时期,在台湾陶瓷史页上,可说是陶瓷发展的年代![3]

陶器和瓷器的差异点

1. 原料不同:作为人类最古老的发明之一,陶器的原料就是黏土或是陶土(你没看错,就是这么简单,没有什么黑科技在里面)。瓷器则是在陶器制作的基础上,使用高岭土做为原料制作出来的。高岭土跟陶土最大的不同,就是富含较多的长石、矽石等矽酸盐矿物。

2. 烧制温度:陶器的烧制温度大多落在900〜1,200度之间,瓷器通常都在1,200度以上的高温烧制。简单记忆就是:瓷器的烧制温度比陶器高。

3. 硬度不同:因为原料和烧制温度的差异,陶器的硬度会比瓷器来得差,胎质比较粗疏,敲击时声音钝钝的,断面吸水率高;瓷器的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击时声音清脆。

4. 透明度:瓷器都具有半透明的特色,陶器即便胎体再怎么薄也不会具有透明度。

5. 保温性:陶器虽然在结构上比较松散、气孔较多,但也正因为富含了许多的气孔,等于在器皿中有无数的空气层隔绝了热能的传导,进而让陶器的蓄热性比瓷器来得更好,即使熄火后也能利用器皿本身的馀温继续加热,让食物料理端上桌后也能保持热度。所以冬天时婆婆妈妈们炖煮食物爱用的砂锅、土锅(となべ,这其实是日文的汉字,跟砂锅是一样的意思,只是我们中文拿来用了),其实就是属于陶器的一种,差异只是在陶器的制作过程中多加入一定比例的“砂”,来加强陶器的强度,并赋予陶器需要的色彩。[4]


成形方法

陶瓷器有各式各样的成形方法,依据胎土(精炼后适于制瓷作陶之胚料)的性质和器型,而择取不同之成形方式。

手捏

不用辘轳与模具,直接以手捏方式为器物塑形。用于新石器时代之土器制作,是最为古老的成型方法。

泥条盘筑

将胎土揉搓成泥条状,再一段一段向上盘卷,最后针对接合处加以整形加固。多用制作土器与大型陶器(如瓮类)等。

泥板贴合

将胎土压制成板状,再予以贴合成形。多用于方形或带棱角的器物之塑形制作,如方瓶、方盒等。

模具压制

于土制或木制之模具中,填入或注入胎土,再压制成形之法。适用于大量生产,或制作雕塑类之复杂器型。

辘轳拉胚

将胎土置于辘轳上,利用辘轳旋转时之离心力,再配合双手动作,将胎土拉薄拉高,形塑出理想造型。而辘轳的构造、驱动辘轳旋转之方式以及辘轳的旋转方向,也根据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以辘轳旋转拉胚成形之方式,与单纯使用回转台进行陶胚表面修整(修胚)有所不同。

拍压敲击

以泥条盘筑方式作出基础器型后,为进行调整补强,而在器物内侧垫上挡板,再从外部以板状工具敲击拍压器表以形塑器型的一种方式。敲击板之表面经常刻意维持不平整的凹凸,用以防止敲击时的胎土沾黏,也因此在器表上留下如纹样一般的痕迹。这些因为敲击而残留下来的凹陷与凸起,增加了器物的表面积,作为炊煮器具使用时,有利于更好的火力循环。[5]


莺歌陶博馆彩绘陶作

  • 《粉彩百猴观音瓶》,瓶身粉彩百猴觅食、嬉闹、玩水生动的千姿百态,是必看作品之一。
  • 《荔枝蓝鹊颈瓶》彩绘姿态优美的台湾国鸟蓝鹊,搭配火红瑞泽的荔枝,组合出具时代特色的新样式。
  • 将陶瓷设计原图稿与彩绘作品比肩展出,让观众一睹激荡的设计思路。



视频

EmbedVideo is missing a required parameter.


EmbedVideo is missing a required parameter.


EmbedVideo is missing a required parameter.



参考资料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