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張謇

於 2019年1月5日 (六) 22:24 由 明明白白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演艺经历

張謇,張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號嗇庵,漢族,祖籍江蘇常熟,生於江蘇省海門市長樂鎮(今海門市常樂鎮)。清末狀元,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中國棉紡織領域早期的開拓者,上海海洋大學創始人。他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被稱為"狀元實業家"。

張謇
張謇
原文名 Zhang Jian
出生 1853年7月1日
江蘇省海門市長樂鎮
逝世 1926年8月24日(農曆7月17日)
國籍 中國
別名 字季直、號嗇庵
職業 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
知名作品 《張季子九錄》
《張謇日記》

目錄

人物經歷

早年求學

清咸豐六年(1856年)張謇4歲時,由父開始教識《千字文》。5歲時因背誦《千字文》無訛,父令隨伯、仲、叔三兄入鄰塾,從海門邱大璋先生讀書。但是為了取得應試資格,張謇15歲時由他的一位老師宋琛安排,結識了如皋縣的張家。張家同意張謇冒充自家的子嗣報名獲得學籍。張家祖上三代沒有人獲得過功名,也就是所謂"冷籍"。當時科舉規定,"冷籍不得入試"。12歲時,謇父自辟家塾,延請老家西亭宋效祁先生授讀其三子。

隨軍幕僚

同治十三年(1874年),張謇前往南京投奔孫雲錦。光緒二年(1876年)夏,應淮軍"慶字營"統領吳長慶邀請,前往浦口入其慶軍幕任文書,後袁世凱也投奔而來,兩人構成吳長慶的文武兩大幕僚,參與了慶軍機要、重要決策和軍事行動。

1882年(光緒八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日本乘機派遣軍艦進抵仁川,吳長慶奉命督師支援朝鮮平定叛亂,以阻止日本勢力擴張。張謇隨慶軍從海上奔赴漢城,為吳長慶起草《條陳朝鮮事宜疏》,並撰寫《壬午事略》、《善後六策》等政論文章,主張強硬政策,受到"清流"南派首領潘祖蔭、翁同龢等的賞識。1884年(光緒十年)隨吳長慶奉調回國,駐防金州,袁世凱留朝鮮接統"慶字營"。不久吳長慶病故,離開慶軍回鄉讀書,準備應試。 1885年,張謇終於在鄉試中考中了第二名舉人。

高中狀元

光緒十三年(1887年)張謇隨孫雲錦赴開封府任,協助治河救災,並擬訂《疏塞大綱》。光緒十四年(1888年)以後,又應聘主持贛榆選青書院、崇明瀛州書院、江寧文正書院、安慶經古書院等。

1894 年,也就是甲午年,因為慈禧六十壽辰特設了恩科會試。張謇因父命難違,第五次進京應試,中了一等第十一名,翁同龢將他改為第十名。4月殿試時翁同龢的提攜之心已經迫不及待,幾次誤把他人卷子認作張謇而取中會元。(張謇34歲應禮部會試不中;37歲赴會試,將無錫孫叔和的試卷誤認,孫中而張落;38歲應會試,場中誤以陶世鳳卷為張謇卷,陶中"會元"而張落第;40歲赴會試,又將武進劉可毅的試卷誤認,劉中會元而張又落第)。他命收卷官坐着等張謇交卷,然後直接送到自己手裡,匆匆評閱之後,便勸說其他閱卷大臣把張謇的卷子定為第一,並特地向光緒帝介紹說:"張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於是張謇在41歲的時候,終於得中一甲第一名狀元,授以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職。

興辦實業

1898年張謇回北京銷假,正值"百日維新"。恩師翁同龢被慈禧罷官,"開缺回籍"。張謇聞訊作《奉送松禪老人歸虞山》詩贈翁同龢,並前往火車站泣淚送別。翁師的遭遇,使他目睹了官場的險惡,半月之後,張謇也藉故請假南歸,繼續他的"實業救國"。

隨着資本的不斷積累,張謇又在唐閘創辦了廣生油廠,復新麵粉廠,資生冶廠等,逐漸形成唐閘鎮工業區,同時,為了便於器材,機器和貨物的運輸,在唐閘西面沿江興建了港口──天生港,又在天生港興建了發電廠,在城鎮之間,鎮鎮之間開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為當時南通的主要長江港口。與江蘇連雲港沈雲霈、贛榆許鼎霖並稱蘇北三大實業家。

發展民族工業需要科學技術,這又促使張謇去努力興辦學堂,並首先致力於師範教育。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張謇應兩江總督劉坤一電邀赴江寧討論興學之事,劉坤一贊成,而藩司吳、巡道徐、鹽道胡阻撓。張謇嘆息不已,乃與羅叔韞、湯壽潛等同人籌劃在通州自立師範,計1898年以張謇從任辦通州紗廠五年以來應得未支的公費連本帶息2萬元,另加勸集資助可成。同年7月9日通州師範擇定南通城東南千佛寺為校址開工建設,翌年正式開學,這是我國第一所師範學校,它的建設標誌着中國師範教育專設機關的開端。

獲獎記錄

影視獎項
▪ 2014 1992-2003年30部熱門香港電影在內地觀眾喜好度榜首 《唐伯虎點秋香》

人物評價

老練的出眾演技令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新浪網評價)[1]

人物爭議

他的。」言語中透出其對藍潔瑛的同情與惋惜。但文章中沒有指明「唐老鴨」姓名。 [2]

視頻

鄰居曝藍潔瑛死前最後通話 聽到她悲訴當年被性侵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