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大稻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Tlh讨论 | 贡献2020年11月20日 (五) 14:39的版本 大稻埕歷史介紹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稻埕是台北最早的经济贸易中心,也是新思潮传播孕育之地,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古迹,由老建筑焕发的历史氛围、庙口生活步调与正在滋芽的创意小店,将大稻埕深厚文化底蕴与百年风华,传递给国内外旅客,成为台北重要国际观光据点。

百年大稻埕,是台北人的记忆之地,情感之所系。

现今的大稻埕,不只是往年荣景再现,在传统与现代的相互激荡下,有了不同面貌。台北市政府积极推动“大稻埕城市博物馆”,打破博物馆的围墙框架,将整座城市视为一座大型博物馆,透过区域的文化资源整合与规画,把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与街区重新盘点,展示在地人文及整体生活环境,将重要在地生活的人事时地物透过聚落模式保存下来,以引领人们走进老街,探索街区的历史荣光,用心倾听它的故事。[1]


18世纪末的大稻埕,因淡水港的开放后开始大放异彩,让大稻埕成为商贸繁荣、人文荟萃之地。大稻埕拥有华丽的巴洛克式建筑、传统的闽南平房、明亮的红砖洋楼,不论是古迹建筑、传统民俗、茶行、布行、中药材行、在地美食等,到处都有旧城的历史轨迹。在这历史悠久的古老街区中,拥有深厚历史传承的百年老铺与创意街区,打造出大稻埕新生活美学。

若想要一窥台北人文底蕴,您可以漫步在迪化街、或在慈圣宫前的小吃摊品味在地美食,踏入巷弄里逛逛各具风格的选物文创小店,坐在典雅怀古的街屋中喝杯咖啡享受悠闲时光,想体会台北传统生活,来台北绝对不能错过大稻埕!

台北大稻埕是台湾茶扬名世界的起点,有记名茶在这里成立了百馀年,透过精挑细焙的台湾各区名茶,货真价实的传统理念及实在作风,让茶香永续流传。 ... 著名的大稻埕富商李春生,因做洋行买办起家而致富的大稻埕传奇人物,这栋两层楼的建筑,在清末是外国人居住的地区,富商、洋行聚集,位在大稻埕最繁华的街区。


景点介绍

大稻埕一景照片来自

淡水河曾经是条既深且广的大河,但是后来随著上游地区有人居住垦殖,下游渐渐淤积。在这段兴衰史中,艋舺曾经是最早的台北港,1853年顶下郊拼后,闽南三邑人将闽南同安人赶出艋舺,于是这些同安人落脚大稻埕,孰料风水轮转,艋舺港口淤积后,大稻埕取而代之成为主要贸易港口,此时正逢与大陆和西方通商的极盛时期,因此大稻埕一带成为非常繁荣的商业区。

当年没有河堤,贵德街就直接面河,渡海而来的大陆南北货下船后,就在贵德街后面的迪化街陈列贩卖,很多迪化街商人都因贸易而成一时钜富,他们盖的房子就格外漂亮,这些房子为了适应台湾多雨的天气都有骑楼,但是房屋对外的墙面却多为仿西式建筑的装饰,造成独特的中西式混合的建筑。这些老店屋最大的特色,就是店屋深度的十分狭长,前面做为店铺之用,后头就是工厂或仓库,呈现早期聚集式街屋的独特色。[2]

18世纪末的大稻埕,因淡水港的开放后开始大放异彩,让大稻埕成为商贸繁荣、人文荟萃之地。大稻埕拥有华丽的巴洛克式建筑、传统的闽南平房、明亮的红砖洋楼,不论是古迹建筑、传统民俗、茶行、布行、中药材行、在地美食等,到处都有旧城的历史轨迹。在这历史悠久的古老街区中,拥有深厚历史传承的百年老铺与创意街区,打造出大稻埕新生活美学。

若想要一窥台北人文底蕴,您可以漫步在迪化街、或在慈圣宫前的小吃摊品味在地美食,踏入巷弄里逛逛各具风格的选物文创小店,坐在典雅怀古的街屋中喝杯咖啡享受悠闲时光,想体会台北传统生活,来台北绝对不能错过大稻埕![3]

大稻埕历史介绍

大稻埕,是台北市大同区西南部的一个传统地域名称,因具有大片晒稻谷的空地而得名。咸丰元年(1851年)泉州府同安县人林蓝田为躲避海盗洗劫,自鸡笼(今基隆)迁至大稻埕经商并开设店铺,开始此地的商业活动。

三年(1853年)三邑人与同安人为艋舺码头的泊船权利,发生顶下郊拼分类械斗事件,下郊的同安人无力抵抗,于是带著自身信仰的霞海城隍败逃至大稻埕,大稻埕旁淡水河的码头交易逐渐兴起。

十年(1860年)淡水开港后,大稻埕成为台北最繁华的物资集散中心,以茶叶与布料的贸易为主。大稻埕的茶叶贸易在洋行的带领下,不仅市场扩大,更造就惊人的财富与繁荣。进入日治时期后日商抵制洋行势力,转而以日本与东南亚为主要市场。

战后大稻埕因淡水河淤浅逐渐失去河港功能,且台产茶叶不敌锡兰红茶的竞争而逐渐没落。后在台北市区逐渐向东发展中人口大量外移,成为台北市外围的老旧市区。[4]


大稻埕古迹景点

旅游行程规划(步行28.96分钟,景点停留时间150分,全程约3小时,2.41公里)

大桥头捷运站→迪化街店屋(30min)→甘州街茶叶街(30min)→有记名茶(30min)→陈天来故居(30min)→李春生纪念教堂(30min)

迪化街店屋

艋舺曾经是最早的台北港,1853年顶下郊拼后,闽南三邑人将闽南同安人赶出艋舺,于是这些同安人落脚大稻埕,大稻埕取而代之成为主要贸易港口。房屋墙面多为仿西式建筑的装饰,独特中西式混合的建筑,呈现早期聚集式街屋的独特景观。

甘州街茶叶街

在大稻埕的茶叶历史上占了很重要的地位,贵德街的“锦记茶行”、民生西路的“新芳春茶行”、西宁北路现为全祥茶厂的“南兴茶行”、重庆北路的“有记名茶”,也都是茶叶发展开拓的重要功臣。

有记名茶

台北大稻埕是台湾茶扬名世界的起点,有记名茶在这里成立了百馀年,透过精挑细焙的台湾各区名茶,货真价实的传统理念及实在作风,让茶香永续流传。

陈天来故居

陈天来故居,即是昔日的“锦记茶行”,这栋仿巴洛克风格的3层楼建筑物兴建于西元1920年,外观气派、欧式风格,主体上有垂花、拖架、古典立柱、大拱廊等结构,富有浪漫情调。

李春生纪念教堂

著名的大稻埕富商李春生,因做洋行买办起家而致富的大稻埕传奇人物,这栋两层楼的建筑,在清末是外国人居住的地区,富商、洋行聚集,位在大稻埕最繁华的街区。[5]

历史庙宇


视频

Couldn't parse video from 视频连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