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石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小帆兒讨论 | 贡献2020年6月21日 (日) 17:26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石沪是渔民利用玄武岩、硓𥑮石等石块,在海边堆筑的渔捞设施,利用潮汐的涨退,让游至岸边觅食的鱼群,退潮后被石沪所阻隔,借此捕捞鱼虾。这种捕鱼方式,在清领时期盛行于澎湖群岛,官府甚至可对石沪课征税赋,显见当地渔获量丰富。 [1]

“沪”一般指的是上海吴淞江下流一条河的名字,上海就是简称为“沪”。不过,“沪”字在古文上却另有解释,编竹在河流中以取鱼曰“沪”,“沪”就是捕鱼的篱芭。 “石沪”是一种古老的捕鱼方法,简单的说,就是在海边用石块围起一个区域,涨潮时,鱼游了进来,退潮时,鱼游不出去。然后,人就来抓鱼了,不用出海,也可以满载而归。 “石沪”都是由很多人合力建造的。例如,一座“石沪”有十个人合股,就由十个人来分包十段的工程,等到建造好了,再由十个人来共享利益,或是轮流“巡沪”,或是把抓到的鱼均分。 [2]

早期普遍的捞捕行为

石沪,是一种利用潮汐的陷阱式捕鱼法,也是全世界早期普遍的捞捕行为,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长期投入石沪研究的澎湖科技大学研发长李明儒说,包括北美、加拿大、美国,以及日本、泰国等国家,都有石沪存在,只是材料因地制宜、各不相同。 [3]

以七美“双心石沪”为例

主要结构包括“沪房”、也就是两颗心型所围出的区域,是水位最深的集鱼区;而由“沪房”两侧延伸而出、貌似两条手臂的石堤,则是引导鱼群入沪的“伸脚”,末端成卷尾状则称为“沪弯仔”;目的是依照鱼类的洄游习性,让鱼群不断徘徊、不会跑出沪外。其他还包括暂时存放渔获的圆形小洞“鱼井”、方便渔民往来的“脚路”、以及捕捉丁香鱼的“沪牙”等等。 [4]

双心石沪又称顶隙沪,因为就位在七美顶隙的位置,建造这个石沪的老师傅也是吉贝人,吉贝号称澎湖石沪的故乡,整个澎湖700座石沪里头,吉贝一个村就占了88座。七美双心石沪之所以能名声响亮,在于它的造型美丽浪漫,也在于它的保存完整,因为澎湖大多的石沪不是颓倒就是已经弃置,只有双心石沪每年都会有维修工程在进行。 [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