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洛陽城是指在今洛陽市境內所建的古城。歷史上曾多次修建洛陽城:一是在今洛陽市東白馬寺東洛水北岸的漢魏故城;另一為在漢魏故城西18里今洛陽市區的隋唐故城;金元時期修築的城牆;明清時期在金元舊城上重築的城池。
漢魏洛陽城
城址在洛陽市東15公里偃師、孟津相鄰之處。西周初建雒邑,在此築城,稱成周。因城在洛水之北,戰國時代稱洛陽。由於該地在漢魏兩代最繁盛,史稱漢魏洛陽故城[1]。
現存平面為長方形,全城周長14公里。南城牆因洛河北移被水沖毀,東、北、西三面城牆保存較好。部分地段高出地面5到7米。北牆長約3700米,寬25到30米;西城牆殘長約4290米,寬20米;東城牆殘長約3895米,寬14米。
隋唐洛陽城
歷經1000多年,隋唐洛陽城遺蹟保存完好。隋唐洛陽城的外郭城正門——定鼎門,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代稱建國門,唐宋繼續沿用,是隋唐洛陽城中軸線上的標誌性建築。定鼎門沿用長達530年,是目前已知中國古代都城城門中沿用時間最長的。
2007年在定鼎門遺址區發現了駱駝蹄印,這是洛陽作為絲綢之路起點之一的重要考古學證據。
金元時間,洛陽城牆規模較小,且為土城牆。
明清洛陽城
明洪武六年(1373年),明威將軍陸齡主持重修河南府城,將土城牆外包大青磚,並挖掘城壕。明城牆設四門,東為建春門,西為麗景門,南為長夏門,北為安喜門。崇禎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率軍攻克洛陽,城池被毀。清順治二年至六年(1645年至1649年),重修城牆。1939年12月,抗戰期間為便於民眾疏散拆除城牆,改為環城道路。1946年,洛陽城牆曾部分修復,後在城市建設中逐步消失殆盡。
參考文獻
- ↑ 千年閱一城 漢魏洛陽城 ,搜狐,2017-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