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中醫科學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12月8日 (六) 18:58 由 灵犀莞尔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中醫科學院

中國中醫科學院(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始建於1955年,前身為原衛生部中醫研究院,1971年與北京中醫學院合併,更名為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12月舉行五十周年院慶時,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

中國中醫科學院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直屬的集科研、醫療、教學為一體的綜合性中醫藥研究機構,以中醫藥科學研究作為中心任務。該院屠呦呦終身研究員由於在青蒿素髮現及其應用於治療瘧疾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於2015年10月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截至2016年4月,中國中醫科學院下設17個科研單位(包括14個研究所),6家醫療機構,3家教育單位,2家分院,5家學術、出版單位,3家掛靠單位;有職工5857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519人;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及1個獨立設置的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歷史沿革

成立背景


1950年,第一屆全國衛生工作會議召開。毛澤東主席為會議題詞:團結新老中西醫衛生工作人員,組成鞏固的統一戰線,為開展偉大的人民衛生工作而奮鬥。該次會議把團結中西醫定為衛生工作的重要方針之一,徹底糾正了舊社會遺留下來的輕視、歧視、排斥中醫的思想,發展了中國獨特的傳統道德體系。

1954年6月,毛澤東主席做出批示:「即時成立中醫研究機構,羅致好的中醫進行研究,派好的西醫學習中醫,共同參加研究工作」。

發展變遷

1955年12月19日,由國務院衛生部直接領導的「中醫研究院」正式成立,周恩來總理為研究院題詞:「發展祖國醫藥遺產,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下設附屬醫院、內科研究所、外科研究所、針灸研究所、針刺療法研究所、中藥研究所、醫史研究室、編審室和中醫研究班。


1957年12月,外科研究所和內科研究所合併為內外科研究所。

1962年,中醫研究院將針灸研究所、針刺療法研究所、外科研究所合併組成針灸外科研究所。

1963年4月30日,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正式成立。

1964年4月,中宣部在中醫研究院組建中醫研究院經絡研究所。

1970年9月,針灸研究所與經絡研究所合併,組建中醫研究院針灸經絡研究所。

1971年,衛生部中醫研究院與北京中醫學院合併,更名為中國中醫研究院。

1972年,衛生部將健康報社併入中醫研究院。

1973年,中國中醫研究院的科研人員首次從中藥青篙中成功提取有效單體——青篙素結晶;「冠心「號研製成功;「針撥治療白內障術」被衛生部在全國推廣。

1975年,中醫研究院教授唐由之為毛澤東主席進行了白內障手術,得到了毛澤東主席和中央領導的讚賞。

1977年,研究院建立骨傷科研究所。

1978年10月,中醫研究院成立學位委員會。

1981年,研究院成立中醫古籍出版社。

1984年,研究院成立醫藥技術開發公司;11月,成立實驗藥廠。

1985年,研究院成立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

1986年1月,成立北京針灸學院;9月,更名為北京針灸骨傷學院。

1993年2月,研究院成立人才研究中心。

1994年11月,中國中醫研究院眼科醫院正式成立。

1995年,中醫研究院設立中西醫結合博士後流動站。

1997年1月,中醫研究院將骨傷科研究所、北京針灸骨傷學院骨傷系、北京針灸骨傷學院附屬醫院3個機構合併,組建成望京醫院。

1999年,研究生部由北京針灸骨傷學院遷至中國中醫研究院。

2000年,教育部將北京針灸骨傷學院從中醫研究院劃出,劃歸到北京中醫藥大學。

2000年8月,科技部成立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掛靠在中醫研究院。

2000年11月,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成立唐氏中藥研究中心。

2003年,中國中醫研究院同新加坡中華醫學會聯合舉辦研究生班。

2003年,研究院增設中醫學、中藥學博士後流動站。

2004年,承辦第三屆國際傳統醫藥大會。

2005年12月,研究院舉辦50周年院慶時,經國務院批准,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

2006年3月,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學實驗中心在東直門院本部成立。

2006年7月,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醫學基礎研究所在東直門院本部成立。

2012年12月18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在東直門院本部成立。

2014年12月29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數據中心在東直門院本部成立。

組織體系

機構概況

截至2016年4月,中國中醫科學院下設17個科研單位(包括14個研究所),6家醫療機構,3家教育單位,2家分院,5家學術、出版單位,3家掛靠單位。

科研單位(研究所):中藥研究所、針灸研究所、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中醫藥信息研究所、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第一臨床醫藥研究所、第二臨床醫藥研究所、臨床藥理研究所、老年醫學研究所、心血管病研究所、腫瘤研究所、骨傷科研究所、眼科研究所

科研單位(研究中心):醫學實驗中心、中藥資源中心、中醫藥數據中心

醫療機構:西苑醫院、廣安門醫院、望京醫院、眼科醫院、針灸醫院、中醫門診部

教育單位:研究生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培訓中心、北京國際針灸培訓中心

分院:中國中醫科學院江蘇分院(江蘇省中醫藥研究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廣東分院(廣東省中醫院)

學術、出版單位: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中國醫史博物館、中國針灸博物館、中醫雜誌社、中醫古籍出版社 掛靠單位: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中國針灸學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 。

人員編制

截至2016年4月,中國中醫科學院有職工5857人,專業技術人員3519人(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270人);擁有諾貝爾獎獲得者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4名,國醫大師4名,首席研究員26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6名,另聘有院外客座研究員68名。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李連達、張伯禮、黃璐琦

國醫大師:唐由之、路志正、陳可冀、劉志明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路志正、王綿之、顏德馨、曹洪欣、吳咸中、陳可冀

科學研究

研究目標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研工作以解決制約中醫藥發展的關鍵科學問題和提高臨床療效為核心,廣泛開展中醫藥科學研究,在基礎理論、重大疾病防治、中藥資源保護、重大新藥創製關鍵技術及中藥新藥研發、中醫藥標準化與國際化、中醫藥古籍保護與利用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創新單元

截至2016年4月,中國中醫科學院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4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14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實驗室28家、其他國家重點研創平台2個。

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道地藥材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國家工程實驗室:中藥過程控制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中藥臨床療效和安全性評價國家工程實驗室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不全):中醫臨床評價研究室、針灸理論與方法學研究室、中醫理論體系結構與內涵研究室、中藥過程控制技術研究室、道地藥材生態遺傳研究室、中醫藥信息應用方法學研究室、中藥藥效評價方法學研究室、冠心病活血化瘀研究室、腫瘤扶正培本研究室、筋傷治療手法研究室、中藥安全性評價與風險管理重點研究室、脾虛重點實驗室、中藥資源遙感監測與區劃研究室

其他國家重點研創平台:國家新藥(中藥)臨床試驗研究機構(GCP)、國家中藥安全性評價中心(G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