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子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3月22日 (日) 14:44 由 流年似水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added Category:320 天文學總論 using HotCat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子星(英語:neutron star),是恆星演化到末期,經由引力坍縮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恆星在核心的氫、氦、碳等元素於核聚變反應中耗盡,當它們最終轉變成鐵元素時便無法從核聚變中獲得能量。失去熱輻射壓力支撐的外圍物質受重力牽引會急速向核心墜落,有可能導致外殼的動能轉化為熱能向外爆發產生超新星爆炸,或者根據恆星質量的不同,恆星的內部區域被壓縮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

若是白矮星[1]被壓縮成中子星,過程中恆星遭受劇烈的壓縮使其組成物質中的電子併入質子轉化成中子,直徑大約只有十餘公里,但上面一立方厘米的物質便可重達十億噸,且旋轉速度極快。由於其磁軸和自轉軸並不重合,磁場旋轉時所產生的無線電波等各種輻射可能會以一明一滅的方式傳到地球,有如人眨眼,此時稱作脈衝星。

一顆典型的中子星質量介於太陽質量的1.35到2.1倍,半徑則在10至20公里之間(質量越大半徑收縮得越小),也就是太陽半徑的30,000至70,000分之一。因此,中子星的密度在每立方公分8×1013克至2×1015克間,此密度大約是原子核的密度。

一些能觀測的中子星

X-射線爆發–中子星與低質量恆星共同組成的聯星,在質量吸積的過程中會造成中子星表面不規則的能量爆發。

脈衝星[2]–一般的說法是由於中子星強大的磁場,使得發射的電磁波隨着中子星的自轉,以脈衝的形式定期的朝向我們發射。

磁星–磁場特別強大的中子星,有些磁星能夠連續的發射軟γ射線

巨大核心

中子星大致分成三層,核心部分因壓力更大,由超子組成;中間層則是自由中子,表面因中子進行β衰變成電子、質子中微子。因具有原子核的某些包括密度在內的性質。因此,在流行的科學文獻中,中子星有時被稱為巨型原子核。然而在其他方面,中子星和真正的原子核是很不一樣的。例如,原子核是靠強相互作用結合在一起,而中子星是靠引力相互作用結合在一起。根據當今主流理論,把它們看作天體會更正確一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