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何繼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1月23日 (三) 13:40 由 Opt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何繼善(1934.9.1- )出生於湖南省瀏陽縣,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南工業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主席團成員、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主任、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常委等職。現為美國勘探地球物理學家協會終身成員。 何繼善教授從事科教60餘年,長期致力於地球物理理論、方法與觀測儀器系統的研究,創立並發展了以「雙頻激電法」、「偽隨機信號電法」、「廣域電磁法」和「擬合流場法」

他沒讀完高中,當過4年礦工,全靠自學考上大學;為了做實驗,他變賣過自己的衣物,籌錢買電子元件;為了實地檢測,他帶着自製儀器,和學生們幾乎攀遍了我國的崇山峻岭;勘探中,風餐露宿是常態,他患上了嚴重的胃病,如今年過八旬卻從不停止腳步……8日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南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何繼善創立的大深度高精度廣域電磁勘探技術與裝備斬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

  「礦工院士」的創新奇蹟:原創技術與裝備能探測地表以下數公里

  童年時期親眼看見過日軍飛機對家鄉的轟炸,青少年時期因戰爭舉家顛沛流離,熱愛學習的何繼善在歷經坎坷中不斷失學、複課再失學。高中都沒讀完的他,迫於生計當起了礦工,卻仍不忘堅持自學。

  那時候,礦上沒有電,只能點電石燈。電石中往往含有雜質,產生的乙炔氣體不純,臭氣難聞。每次下礦之後,何繼善就在這臭氣難聞的環境中埋頭苦讀,常常被熏得眼淚直流。

  參加工作後,何繼善便背着背包,在廣西、雲南、貴州等地的群山峻岭調查地質礦產資源。在貴州桑朗,地質隊的一台「電子自動補償儀」出了故障,無人能修,何繼善利用自己業餘時間研究雙頻激電的思路,憑着手上的一個萬用表、一把螺絲刀,玩魔術般地把儀器給修好了。

  「在那個年代,誰都不敢說自己的成果好,更不敢說國外的研究不對。」何繼善說。

  直到1978年,湖南代表團得到了一張無人認領的獎狀——「電阻率法消除異常干擾研究」獲得全國科學大會「成果獎」。找了半天,才找到獎項主人就是何繼善。他說:「那一刻,我覺得自己的研究終於得到了認可。國家最終還是會重視真正潛心搞研究的人。」

  出身礦工的何繼善總是在思考,如何用先進的儀器探測地下資源?100年前,美國工程師哈里·康克琳曾提出電磁感應法並獲得專利,但因電磁波向地下傳播方程的求解極其複雜,國際上都不得不採用近似公式作定量解釋。這種處理方法,使得勘測深度小、精度低,且抗干擾能力不強。

  沒有任何科研經費支持,何繼善一頭扎進了浩瀚的數據計算中,這一算便是數十年。2005年,何繼善終於正式提出精確求解地下電磁波方程的「廣域電磁法」。

  這一成果世界領先,技術與裝備能探測地表以下數公里。

  打破歐美儀器神話:「我取得的成績都是靠跑出來的」

  理論並不只是用來發論文、搞講座的,為了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經世致用」,何繼善又開始了一個長達十餘年的科研跋涉:用這一理論研製儀器。

  這是個不斷完善、永無止境的漫長過程,已84歲的何繼善如今仍十分「挑剔」:儀器使用環境的複雜多變,設備的缺陷顯現,重新改進投入使用,發現不足再繼續改進……

  60多年來,無論是寬廣的平原、浩渺的海洋、無垠的沙漠,還是荒無人煙的鹽鹼地,都有何繼善奔波的身影:「我們搞地球物理的人,取得的成績都是靠跑出來的。」

  「我永遠忘不了2007年的冬天,內蒙古室外溫度低至零下20攝氏度。73歲的何院士,自掏腰包帶着我們在大慶油田區塊上,在天寒地凍里開展勘探石油氣初步試驗。」團隊成員、中南大學副教授瓮晶波說。

  一次,一場「擂台賽」中,在已知地質資料的情況下,對國內外電磁法探測儀器有效性進行對比。包括美國、加拿大、德國等國家的電磁法儀器參賽,均宣告失敗。

  「我們的廣域電磁法所用電流僅為歐美『先進』儀器的五分之一,卻輕鬆地測到了有效數據,打破了歐美儀器的神話。」何繼善揚眉吐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