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鍾榮光

於 2021年10月11日 (一) 21:20 由 Lzja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鍾榮光(1866-1942),字惺可,廣東中山人。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1]嶺南大學首任華人校長[2]。1894年中舉人,以擅長八股文聞名於時,後加入興中會,創辦《博聞報》、《可報》等報刊宣傳革命,參與反清革命活動。1899年受聘為美國教會學校廣州格致書院漢文教習。後出任嶺南學堂教務長、嶺南大學董事會主席,1928年嶺南大學收歸國人自辦,任第一校長。次年改任嶺南大學榮譽校長。主管嶺大期間,創辦嶺南農科大學、嶺南工學院、商學院、孫逸仙醫學院。1942年在香港病逝[3]

鍾榮光
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
出生 1866年
逝世 1942年
國籍 中國
籍貫 廣東中山
民族

目錄

個人簡介

鍾榮光(1866-1942),字惺可,廣東中山市小欖鎮人。

鍾氏早年中舉,精於八股,後擔任格致書院漢文總教習,開始學習西學,經歷與蔡元培頗多相似。


著名教育家,嶺南大學首任華人校長。1894年中舉人,以擅長八股文聞名於時,後入興中會,創辦《博聞報》、《可報》等報刊宣傳革命,參與反清革命活動。1899年受聘為美國教會學校--廣州格致書院(嶺南大學前身)漢文教習。後出任嶺南學堂教務長、嶺南大學董事會主席,1928年嶺南大學收歸國人自辦,任第一校長。次年改任嶺南大學榮譽校長。主管嶺大期間,創辦嶺南農科大學、嶺南工學院、商學院、孫逸仙醫學院。1942年在香港病逝。

人物評價

鍾先生才智過人,資格最深,辦學成績斐然!但只名聞於鄉,不聞於國,殆亦只求集中,不事他騖之故。

--廣州市長、孫中山之子孫科

鍾先生一表人才,體修長,貌清癯,雙目含笑。和易近人,心慈而口訥。談言演講之間,輒助以手勢而表其心意,偶插英語,雜以婉轉土音,異常悅耳。日常穿洋服,結長狹領帶,頭戴巴拿馬帽,手持行杖,目戴眼鏡,氣象樸實,與歸國華僑外表無異。其出也,既無私車,亦無專船,除公共交通工具外,常勞步履。在南方炎熱天氣之下,僕僕東山與惠愛馬路之間,每每抽巾拭汗,脫帽扇涼,市民肅然目送,相顧而言曰:此嶺南大學鍾榮光校長也。

--嶺南大學校友楊華日《鍾榮光先生傳》

鍾榮光:北有蔡元培,南有鍾榮光

海德格爾在闡釋荷爾德林的詩歌時,稱之為最接近自然和神性的作品--在南方廣闊的天宇下,灰色的雲層上,一位"天空、大地與光明"的兒子,也在凝視着我們,凝視着我們的內心。

鍾榮光一生功績大者多矣,最聞名的就是"鍾校長"這個稱呼。他的大半生,都致力於嶺南大學的近代化,說鍾榮光是"嶺大之父"不為虛美;因了嶺大的成長,鍾榮光在近代中國教育史和廣東發展史上有了永久的影響。

我們緬懷那個"逝去的年代",最值得回憶的就是精神領域的成就,教育的成就,大學的成就,大師的成就。"大學校長"這一極少數極精英之群體,自然是最輝煌的一道風景線。當我們提起北大的蔡元培、蔣夢麟、胡適,清華的梅貽琦、羅家倫,南開大學的張伯苓和東南大學的郭秉文諸先生,提起這些不朽的名字時,一種近乎宗教的情感會油然而生。

與這些前賢並列,鍾榮光當之無愧。早在1920年代,就有"北張(伯苓)南鍾"之稱,其實鍾榮光聲譽早著,他比蔡元培先生還要長兩歲;兩人的經歷也很近似:早歲中舉,後來投身革命,終以教育為名山事業,經歷是"傳統士人一職業革命家--現代社會活動家和教育家",這一點他們有別於梅貽琦、竺可楨、茅以升諸先生的科學家出身。

如果將鍾榮光和蔡元培作一細分,也極有意思:蔡先生一生更"宏大"更"主流",無論在同盟會還是北洋政府還是南京國民政府,地位都極顯赫,偉大領袖一句"學界泰斗、人世楷模"奠定了蔡先生的聖人地位;鍾榮光相對隱微,功名不及蔡先生,從事革命也只是"票友"身份,極少擔任公職,因此更加超然。蔡先生出長北大,最大之事奠過於"兼容並包、思想自由"之主張,更重內心;鍾榮光所為,主要在將嶺大收歸國人自辦以及此前之全球籌款,偏於行動。

這只是事功層面的對比。在個人魅力上,鍾榮光更寓於傳奇色彩:1915年,他衝決名教羅網,與鍾芬庭女士同姓再婚,比蔡先生舉辦新式婚禮更富叛逆色彩。更有甚者,他在甲午戰爭之後,憤世嫉俗,自甘頹廢,沉淪於聲色犬馬,流連於風月場所,過起明末士大夫式的放蕩生活,他的超人的聰明才智,都於不經意間流失了。"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這恐怕是"溫柔敦厚"的蔡先生不敢想像的。

以基督徒身份而為中國著名大學校長,鍾榮光不是唯一,卻是第一。但鍾榮光管理嶺大時卻堅持社會辦學、國人辦學的道路,辦學經濟來源並不仰仗教會。課程方面,學校也開設神學教育.格致書院時期還是必修課程,後來逐漸淡化。最重要的是鍾榮光從不要求他人皈依基督,推崇信仰自由。於基督教義之中,他擷取平等、博愛等理念,結合儒家的"大同"古訓,教書育人,並且身體力行。

鍾榮光對嶺南大學最大的貢獻當數兩端:一是1908年~1917年間的籌款,他週遊全球,向愛國華僑幣和國內各界集資辦學,使嶺大成為國內社會辦學的先驅;再一便是1927年1月,經過鍾榮光和愛國師生的奮鬥,將嶺大從美國教會勢力手中收回,這與當時以收回租界和領事裁判權為主要內容的主權化運動一樣,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作為一個虔誠的墓督徒,鍾榮光對"愛國"的理解也更為深邃。他愛的是語言和文化意義上的"祖國",而不是作為統治機器的"國家",他的愛是不夾雜功利目的極為純潔的。對國如此,對家亦如此,他與結髮妻何女士和生平知己鍾芬庭女士都十分恩愛,卻沒有後嗣;一生結交權貴無數,經手款項極巨,從未以此謀個人之私,身後無餘財。他視學校如家,愛學生如子,他的身上,完全是由赤子而聖賢的氣質。

在我理解,鍾榮光與弘一大師(李叔同)又頗相近。使我感興趣的,是鍾榮光的相貌,身材極高而瘦,額頭寬廣,顴骨轉高,嘴唇厚常緊抿,目光專注,一派嚴師氣度,但他的眼神里分明又是不為人察的笑意,如春風化雨一般慈祥。這與豐子愷描繪弘一時所用的"溫而厲"極吻合,也符合孔門學生形容孔子的"君子三變,望之儼然,即其也溫,其言也厲"。

在香港,在日本人的炮聲中,鍾榮光度過了他的晚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鍾榮光身陷敵境,他無所畏懼,但心臟病日重,1942年1月7日去世,享年76歲。一代賢人,永歸道山。

鍾榮光的一生,可以皆用尼采的人生觀加以歸納,就是人生分三個階段:青年像駱駝一樣忍辱負重、觀照人生,中年像獅子一樣振聾發聵、挑戰傳統,最後在獅子的遺骸旁,天真的嬰兒出世,這是個人進人澄明之境的標誌。

百年前鍾先生的道德功業文章,百年後光華灼灼。我們緬懷他,不只是奢侈的懷舊……

早年行跡

設館之地 鍾榮光1866年9月7日出生香山縣小欖鎮鍾家巷富庶農家,自小隨經商的父親到香港讀私塾,其後回廣州讀大館。17歲中秀才,28歲中舉人,其後在廣州老城設館授徒,就是現在的廣衛路華寧里。

當時,鍾榮光目睹國事日非,意志消沉,與同學舉人江孔殷(即"羊城食聖"江太史)自甘頹廢。1895年,孫中山密謀起事,設"農學會"於雙門底王家祠(今北京路中段附近),鍾榮光參與籌劃第一次武裝起義。1896年,他加入興中會,創辦《博聞報》、《可報》、《安雅報》等宣傳革命。

興中會墳場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在廣州設農學會,準備廣州起義,後失敗。興中會墳場由鍾榮光、鄧植卿等27人發起,於1923年由孫中山令廣東省省長在東郊大寶崗(現先烈南路25號)拔地建立,1983年被確定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是鍾榮光與革命事業的不解之緣。

格致書院

1900年,鍾先生擔任格致書院漢文總教習(最早地址在六二三路沙基金利埠),此為參與新式教育之始,地址在四牌樓福音堂(今解放中路附近),同時努力學習英文及西學,同時還曾參與營救史堅如未果。年中因兩廣義和團影響和對教會事業之威脅,書院遷至澳門,改名為"嶺南學堂"。

時代更替,鍾先生昔年活動場所多不可考,尤其是解放中路一帶,記者詢諸居民,多說這裡舊建築已全部拆除,只能悵想。

中大草木

1904年,嶺南學堂由澳門遷回廣州,在河南康樂村建校(即今中山大學校址)。鍾先生舉家遷往學校臨時木屋居住,從此以嶺南為家。這是鍾先生一生主要的活動空間。

黑石屋 聞名遐邇的黑石屋,是鍾先生長期居住的所在,據研究者稱這裡最早是教工宿舍,後來嶺大校舍漸寬,才作為鍾先生居所。現在已闢為中山大學第一招待所(貴賓樓)。

鍾氏任嶺南大學校長時的居所為黑石屋。鍾氏弟子回憶曰:"中山先生以至中外來賓,學者專家、學生家長及一般親朋,常踵門訪問,村人野者亦出入無阻。至於鍾夫人饗客之烹飪絕技,交際之丰儀,則有助於先生不鮮也。嶺南同學緬懷此屋,視為聖地。"傳說宋慶齡"廣州蒙難"時在此流產。

孫中山先生手書的校訓和懷士堂已在背後,面前是幽長靜謐的嶺南路,我的右手便是黑石屋,80餘年的風塵,使它更加雅致而深沉。黑石屋是芝加哥的伊沙貝·布勒斯頓夫人出資為鍾先生興建的寓所,鍾先生在此度過十年時光。Willian Ernst Hocking(前嶺南理事,哈佛大學教授)在《嶺南大學》前言中說:"嶺南大學校史講述了一個關於勇敢精神與冒險經歷的極珍貴的故事。"鍾先生就是這段歷史的代言人。

馬丁堂

中區大草坪和周圍的建築,是中大的精華,也是嶺南大學的"遺址"。馬丁堂是嶺大第一座永久性建築,以它為代表的所有西式建築,包括水塔、郵局、珠江南岸的嶺大碼頭,都是鍾先生親手奠基的。

榮光堂

為紀念鍾榮光功德而建的榮光堂,位於中山大學嶺南路。

在嶺南路的中段,是紀念鍾先生功德的"榮光堂",建於1924年,現在作賓館之用,接待海內外知名學者聞人。

孫逸仙紀念醫院

1930年,教會所辦之博濟醫院合併至嶺南大學,為紀念孫中山在此開始學醫及革命活動,鍾榮光將其改名為"孫中山紀念博濟醫院",後又改名為"中山醫科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位於今日沿江西路),鍾先生的足跡,雖在嶺大之內,卻出了康樂村了……

聲名遠播

嶺南大學學生遍布海內外,口碑相傳,鍾榮光在香港及東南亞一帶教育界影響甚大,香港至今有嶺南鍾榮光中學。

人物詞典

浪子

鍾榮光29歲中舉,在廣州文場上大名鼎鼎,與劉學詢、江孔殷、蔡金剛並稱四大金剛。他的老友胡繼賢在《我記憶中的鐘榮光先生》中說,鍾榮光中舉後終日花天酒地、放浪形骸,嫖、賭、飲、吹,無所不會,做槍手、收賭規是他的生涯。聳人聽聞吧?

生於凋零之世,鍾榮光又是血氣方剛,性情瀟灑,漸趨玩世不恭。他文采飛揚、邏輯縝密、觀點新奇,老儒博士也為之驚詫,但鍾榮光又不屑功名,不求聞達,卻自設大館課授徒眾。課外兼為槍手,就是在貢院頂替別人人場,或者在鄰位為考生代筆。當時科舉作弊之風盛行,還有專門之經紀公司,鍾榮光也從中獲利。

不無反諷的是,老同學江孔殷食遍天下奇珍,一號稱"食聖",最後卻因戰爭餓死。鍾榮光卻幾為當代聖人!

猛士

1896年,鍾榮光加入興中會,成為早期興中會會員之一。與孫中山一樣,他也短髮改裝,示與清廷決裂。他從此一改過去放蕩不羈的生活作風,戒絕鴉片;實行一夫一妻,和妾侍鄧主依脫離夫妾關係,供她學習醫科。

皈依基督教,使鍾榮光精神世界更加超然。1907年6月17日,他因公進京,在京津路上,被袁世凱密探以革命黨人罪名扣留。那時他在廣東已有很好聲譽,教育界問訊,就由南武學校校長何劍吾領銜聯名具保,請求把他釋放。35天後的7月22日,就以 "查無實據"開釋。但鍾榮光對牢獄之災並無驚悚,當時他自問必死,誠心祈禱,並作詩云:"世間並無不死藥,我生最愛自由花。"

聖徒

成為教育家之後的鐘榮光以嚴謹著稱,但內心卻平和沖淡、睿智圓通。這恐怕是孔子和耶穌的潛移默化吧。

有幾幅生活場景:在黑石屋裡,他曾為嶺大的教職工溫和地講解一個個聖經故事;在二樓的小茶室里,鍾榮光曾與孫中山先生就着一杯清茶,聊起同鄉情,說起救國說起革命,說起他們醉心的教育事業;就在這裡,他把他的婢女收為養女,教她知識教她做人的道理……

在鍾榮光的睡房門上,曾貼着一首令人捧腹的打油詩:"有客到來不起身,飯後需眠五十分。若語主人無禮貌,先見周公後見人。"其幽默灑脫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

魏晉風度

鍾氏待學生如子女。嶺大在國內大學中最早招收女生,開一時風氣之先。

身為一校之長和廣東教育界聞人,鍾榮光並沒有"改邪歸正",他的行事方式,仍然屬於一反鄉愿之氣的狂狷耿介,並沒有達到孔子的"極高明而道中庸"。

1904年嶺大初辦時,只有木屋兩座,男女生共61名,全部寄宿,六七名女生沒有宿舍,鍾榮光就撥出自己的住宅(亦為木屋)二間為她們寄宿,外界有所非議,他卻我行我素,視學生如子女。後來他擔任廣東教育司長期間,又派女生出國留學。嶺大在國內最早招收女生,男女同校比北大1920年開禁早16年。

1915年,鍾榮光元配何氏去世,當1付他正在哥倫比亞大學進修,悲傷不己。年內邂逅新女性鍾芬庭,也是年輕喪偶。鍾女士致力教育,曾在香港創辦安懷女校,此時正在檀香山教書,為鍾榮光而辭職。二人感情日篤,不久商議結婚,但穗港澳人士竭力反對,以為同姓不婚,還有人揚言要驅逐二人出宗族。鍾榮光不以為然,後來二人恩愛美滿,輿論自消。

1942年鍾榮光去世,鍾夫人活到1952年。旅美華人陳之昭回憶道,"我們都親切地稱呼她為鍾師母。她彈得一手好鋼琴,我們一群孩子常去他們家串門。鍾師母美妙的琴聲經常使我們陶醉。"

掘土為金

林語堂自稱"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做宇宙文章"。鍾榮光足當此謂,他於學問一道專精古文,但他更成於與術組織和教育行政,作為活動家比專門家更出色。在舊中國辦教育的一大難題就是經費問題,在這方面,鍾榮光有超乎常人的能力。嶺南某期,代理監督葛理佩曾贊其勸捐能力說,"鍾榮光能掘土為金"。嶺南大學多次瀕於破產停辦邊緣,都有賴於鍾榮光變化方式,開闢財源,以渡過難關。

1908年,鍾榮光任嶺大中國教務長。學校用紐約董事局捐款建成馬丁堂,鍾榮光不願仰賴外款,發起向學生家長捐款。次年,為了建設嶺大中學第三宿舍,他環遊世界,行遍東南亞、美國等地。兩年間,鍾榮光在新加坡捐得6000元(均以港幣計算);在越南西貢、河內捐得1.75萬元;在檀香山、洛杉磯,舊金山、溫哥華、芝加哥、紐約、波士頓等地捐得7.92萬元,這對當時之嶺大,可謂雪中送炭。

1924年至1926年,鍾榮光開始一生規模最大之籌款活動,與陳輯五代表嶺大訪問中南美洲。最有意義之事,他獲得小洛克菲勒(曾於1923年至嶺大參觀)資助,為嶺大籌集美金231.6萬元,其中洛氏個人出資57.9萬元。鍾榮光稱,嶺大二字,至今才"有名有實"。(劉根勤)

歷史懸案

"宋慶齡在鍾榮光居所流產"存疑

記者向中大歷史系胡守為教授,一個年邁古稀的長者了解有關鍾榮光先生的情況,胡教授說他是1947年進嶺大的,因此對鍾先生也只是側面了解。他推薦說孫中山紀念館的余齊昭老師研究最力,著有《孫中山文史圖片考釋》一書。

在永芳堂,一間光線不甚明朗的小屋裡,記者見到了余老師。60多歲的余老師是客家人,她的背後是裝滿孫中山研究著作的書櫥。她說,自己輾轉過許多地方,1978年回到中大,開始研究孫中山。在對孫中山的研究中,她發現了鍾榮光這個人"很有價值"。這時是1980年,不覺已20多年了。

余老師說,我是通過孫中山了解鍾榮光的,他們是同鄉、革命同志,孫中山在嶺大做過不少演講,也多在黑石屋與鍾先生聊天。鍾先生是革命者,更是超然的知識分子,所以陳炯明也很敬佩他,能請他出來調停他和孫之間的矛盾。

關於鍾榮光的傳奇很多

余老師花了大量心力來考證,並樂此不疲。最為人關注的一件事情,就是在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叛變時宋慶齡的流產是不是在黑石屋,這是宋一生唯一一次懷孕。過去廖夢醒的記載說是6月18日宋在黑石屋避難時流產,根據是其母何香凝的敘述"在廣州蒙難途中流產"。

但余老師認為,宋的流產應當是次日(6月19日)由孫中山的美國顧問那文陪同下往香港轉赴上海後發生的,理由之一婦女流產後身體極弱,不可能立即長途跋涉。1982年,她為此找到孫中山的副官張猛(1980年代末去世),答覆也是宋在黑石屋並無劇烈反應。事情過程或有爭議,有一點是無疑的,鍾榮光與孫中山的交情深厚,黑石屋也因此成為歷史的前沿舞台。

對鍾先生,余老師用典型的廣東人的語言說,這個人很崇高,很純粹,我很崇拜他……

精彩言論

三十年科舉沉迷,自知錯悔改以來.革過命,無黨勛;做過官,無政績;留過學,無文憑。才力總後人,惟一事工,盡瘁嶺南至死。

兩半球舟車習慣,但以完成任裎?鄭?凰講疲?腥沼茫徊謊?櫻?型街冢徊磺竺??屑鞘觥A榛昴蘇嫖遙?付嗄チ罰?俟榛?接郎?? --鍾榮光七十歲自撰輓聯

大學校長:現代大學的人格化象徵

個人其它信息

我國現代高等教育的建立和發展,主要是向西方學習的產物。大致是清末民初學習日本,五四後學習美國,50年代後學習蘇聯的過程。1895年創辦的北洋大學堂(天津大學前身)、1896年創辦的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前身)和1898年創辦的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可以視為是我國近現代高等教育的起點。比較顯著的坐標,是北京大學在蔡元培手中完成了現代性的改造。在我國現代大學生長的過程中,造就了一批優秀的教育家和大學校長,如蔡元培、蔣夢麟、梅貽琦、潘光旦、張伯苓、唐文治、竺可禎、郭秉文、羅家倫、吳有訓、傅斯年、茅以升、陳垣、鍾榮光、劉湛恩、陸志韋、吳貽芳等等。

社會評價

事實上,每一所大學的成長都與教育家相連,如蔡元培、蔣夢麟之於北京大學,梅貽琦、潘光旦之於清華大學,張伯苓之於南開大學,唐文治之於交通大學,竺可楨之於浙江大學,陳垣之於輔仁大學,鍾榮光之於嶺南大學,陸志韋之於燕京大學,吳貽芳之於金陵女子大學等等。這些大師正是現代大學的人格化象徵。他們在不同方向上的可貴探索,豐富着生長中的現代教育文化。--北京理工大學高教研究所研究員、《大學精神》作者楊東平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