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及歷史
中華民國在遷台後武器多半靠美國援助,因此在輕兵器配賦概念上也返回較落後的裝備,採用勃朗寧M1919中型機槍;不過從仿製布倫輕機槍之41式機槍等產品,表示了國軍一直在籌措較輕盈的通用機槍。
國軍何時接觸M60通用機槍目前並不可考,美國也未有援助M60機槍給國軍的紀錄,但是當時與美軍的交流相當密切頻繁,對此武器不致陌生;因此在籌措新型步槍、機槍時國軍選擇了以M60機槍為M1919機槍的替換品。自製五七式步、機槍計劃代號為建新十二號,由60兵工廠量產,此外另設立可年產6千萬發北約7.62毫米子彈之生產線。此外為了量產57式機槍,聯勤購入10挺樣槍作為對照用。
過去外界認為57式機槍應該是和57式步槍相同,採用整廠輸入的模式導入國內,不過後續解密資料否定了這個臆測。聯勤在決定生產M60機槍與M14步槍後,赴美國石島、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挑選了220部造槍用機床;但美國表示M14生產線即使封存仍得維持75%產能供戰備使用,僅願意以軍援額度出售其中的196部,缺少的機具另外從美國民間廠商採購179部機器、聯勤再由當時生產機具當中改造362部、自行製造50部、國內機床廠商生產64部,這851部機床在每日工作8小時的狀態下一年可生產6000支步槍、1200挺輕機槍。
民國58年,57式機槍開始於60兵工廠量產,第一年量產600挺,第二至第四年每年1200挺,第五年1100挺,第六年1000挺,第七年210挺,第八與第九年1000挺,第十與第十一年無資料,至民國68年57式步、機槍生產結束,前後十一年,有記錄機槍總數8510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