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平均壽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9月2日 (三) 21:29 由 龙城悠悠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平均壽命、生命期望或預期壽命(英語:life expectancy),指生物群體中衡量單一生命存活平均長度的統計量。預期壽命最常用的測量方法是自出生起算(英語:Life expectancy at birth,LEB),也常以不同性別、不同年齡去做統計。現代人的預期壽命確實遠高於古代人,但這主要是因為嬰幼兒死亡率的巨幅下降所致,古代平均壽命低,和嬰幼兒夭折率高有關,所謂的「古代人平均壽命都不超過50歲,因為很多人在30-40歲的青壯年期間因為戰亂或疾病而離世」之類的說法,是全然錯誤的。古代活到二十歲的人,因為已經避免了許多會在幼年時期導致死亡的因素之故,一般至少能活到六十至六十五歲左右。

預期壽命的迷思

不論用什麼方法來測量,現代人的預期壽命確實比中世紀或更以前的人還來得高許多;不過,出生時的預期壽命常常錯誤地和一個成年人預期可存活的壽命相混淆,這個混淆會導致所謂的「古代人平均壽命都不超過50歲,因為很多人在30-40歲的青壯年期間因為戰亂或疾病而離世」這種錯誤的印象;而在事實上,成年人已經避免了許多會在幼年時期導致死亡的因素,因此事實上成年人的預期壽命,會遠遠高於出生時的預期壽命。過去醫藥水平不高,因而嬰幼兒夭折率高,進而將平均壽命拉低,才是古代平均壽命低的最大原因。不同年齡的人的預期壽命,尤其是兒童期之後的人的預期壽命,常常會和出生時的預期壽命,有很大的差異,尤其在工業革命前更是如此,像例如說在十三世紀時,英國貴族的平均壽命大約是30歲,但當時,對於活到21歲的成年男性而言,他們的預期壽命大約是64歲。因此拿古代(包含新生兒壽命和成年人壽命在內)的平均壽命來估計當時成年人普遍能夠活到的年紀,是沒有意義的。

歷史

19世紀初,全球各地平均壽命不超過40歲,一半人口在成年前夭折,而嬰幼兒夭折率高,也是工業時代以前平均壽命低的最大原因。1800年之前,只有歐洲少數精英階層的人均壽命超過40歲。1820年左右,西歐平均壽命是36歲,日本是34歲。中國貴族的人均壽命由1800年代初的37歲降至1830年後的32歲。歐洲國家進入工業化早期,人均壽命曾有所下降,其後有大幅提高。西歐發達國家自19世紀早期開始快速提高,至1950年時達到65歲。與西歐類似,北歐、北美、澳新的平均壽命在1950年代時接近70歲。南歐、東歐則在20世紀初由40歲提高到50歲,於1970年代時追趕上西歐。二戰結束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的人均壽命隨着死亡率下降而增加。1950年時,發展中國家平均壽命為40歲,1965年,提高至50歲。其中在1970年代中期,非洲平均壽命47歲,亞洲為57歲,拉丁美洲達為62歲。1990年代,發達國家平均壽命達到73歲,發展中國家平均壽命57歲,但發展中國家平均壽命狀況不一,並不均衡。

影響因素

經濟、文化、醫療是多種影響因素。嬰兒死亡率是影響平均壽命的直接因素之一,嬰幼兒死亡率的巨幅下降,也是近現代平均壽命增長的最大原因。

視頻

平均壽命 相關視頻

中國人平均壽命多大?
橋本氏甲減平均壽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