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李善友 |
本名 李善友 國家 中國 外語 |
簡介
李善友,酷6網創始人,CEO。 畢業於南開大學、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曾先後在摩托羅拉、美國鋁業集團、博士倫公司等大型外企以及在國內極具影響力的門戶網站——搜狐任職。
為人不識李善友,ChatGPT也枉然
如果你用ChatGPT搜索李善友,你就會發現,他和很多人一樣,不知道李善友是誰!
為人不識李善友,ChatGPT也枉然!
我曾經說過,不用得到的人,會被時代淘汰,今天,我更想說,沒聽過李善友的人,生命就不完整!
我想把李善友比喻成新時代的康德。不僅僅因為他像康德一樣,每天規律的起床、吃飯、寫作、散步、備課,把自己活成了一個機器。更重要的是,他們在不同的時空,探索着一樣的人生終極問題,而如今想這些的人,真不多!世界是什麼?我是誰?什麼是一?什麼是元認知?
先介紹一些基本信息:李善友,南開大學畢業,中歐EMBA,曾在摩托羅拉、美國鋁業、博士倫等大型外企任職。2000年起擔任搜狐人力資源總監,後轉向業務,在2005年開始,任搜狐高級副總裁。2006年,從搜狐辭職,創立中國第一視頻分享網站:酷6網,2011年,公司被收購,其從酷6網離職(李善友多次在課程中提到,這是一次刻骨銘心的創業失敗)。此後,李善友加入中歐商學院擔任班主任。他的講課生涯,也在這時開端。
1、十年磨一課
李善友講的第一門課是「小3大戰」(小米和時360的故事),在做中歐班主任的時候,利用學生們課後的一點時間,給大家補充一點商業案例。當時也就是把周鴻禕和雷軍的微博罵戰截圖串聯起來,但是,商學院的同學們卻充滿了興趣。在商學院對互聯網案例還不那麼熟悉的時候,利用互聯網的信息差,李善友開啟了自己的知識服務之路。
但是,李善友很快就不滿意了,他覺得這個故事的背後可能會有一個方法論。於是,就對單純講故事失去了興趣,而是開始專注對雷軍做研究,在此基礎上,開了一門新課,他的成名作: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思維是個方法論,而在商學院浸染的時候,李善友又對「理論」這個詞產生了興趣。他認為方法論背後,應該還有理論支持。在尋覓互聯網思維背後理論的過程中,李善友讀了克里斯坦森的《創新者的窘境》,被顛覆式創新這個理論深深吸引。然後,李善友開始用顛覆式創新來推導互聯網思維,同時,就在他讀到《創新者的窘境》的2014年,他建立了混沌的前身,顛覆式創新研習社。這段時間,李善友的課也升級成了「顛覆式創新」(後改為「第二曲線」)
但很快,李善友又開始對現狀不滿意了,直到遇到王東嶽並追隨其學習哲學。這時候,李善友開始追問一個問題,理論下面是否有根基存在?他堅定地相信創新的理論下面有個根基。為了找尋答案,李善友甚至放棄了中歐的教職,去斯坦福做了一年的訪問學者。李善友說:這一年極大地開闊了自己的境界和視野。於是,後來有了混沌最重要的一門課:第一性原理。
但是,在講第一性原理的時候,李善友也不再滿足於用它來回答日常,而想用這種思維方式去看更大的世界。於是,他提出了一個最大的問題,萬世萬物的背後都有「一」,那整個世界的「一」是什麼?面對傳說中的終極問題,很多人窮其一生,也不可能在這個問題上有答案。但李善友居然會被這個信號,Flow推着去探討這樣的一個終極問題。走着走着,他覺得必須去做這件事了。這時候,「理念世界」這門課就出來了。
如今,「第二曲線」、「第一性原理」、「理念世界」是李善友最為核心的三門課。「第二曲線」講創新,「第一性原理」講認知,「理念世界」講生命。三門課是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創新的根源在認知,因為創新是穿越已知系統的認知緊閉,進入更大的未知系統。認知是因,創新是果。
創新的本質是認知層次的提升,想要搞清楚創新,就要搞清楚認知。而認知的根源在生命,當我們始終在用理性的邏輯求道時,邏輯本身可能就成為我們自己最大的禁錮。只有人之為人的那種覺性,才是一種更高級的認知模式。在我們的短暫生命里,如果什麼東西能閃耀我們的靈魂,那就是你能夠問出那些終極問題,並且傾其一生去追尋。
2、李善友的課
【第二曲線-創新】
為什麼要創新?因為只有創新才能帶來10倍的增長。熊彼得說過:無論你把多少輛馬車連接起來,也得不到一輛轎車。
跨越第一曲線和第二曲線中那個鴻溝的解決方案叫做創新。創業者的核心標籤就是創新。創新就是要穿越已知系統,進入更大的未知系統。已知系統的邊界是什麼?創新要擊穿的對象是什麼?創新要擊穿的邊界就是我們認知的邊界。我們以為創新的是客觀事物,但所有客觀事實都是我們的主觀認知。所以,這麼說,創新就是穿越已知系統的認知緊閉,進入更大的未知系統的過程。創新就是認知升級的過程。
【第一性原理-認知】
我們的認知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感性思維,我們用的主要思考方式是「歸納法」。歸納法就是把眼睛看到的一些重複出現的具體經驗歸納為一個抽象的結論:過去太陽總是從東方升起,所以明天的太陽還是會從東方升起。人類90%的知識來自于歸納法,我們日常的知識100%來自于歸納法。這是一種內稟的邏輯推理方式,不用學就會,用一句話代言就是:實踐出真知。但是,歸納法有一個巨大漏洞,在你把具體的現象歸納為一個抽象的結論過程中,只要出現一個反例,結論立即就失效了。歸納法的前提是連續性假設,但是,現實是不連續的。人類大多數知識都建立在歸納法之上,所以,人類知識最終的命運一定是錯誤的。
第二層次,理性思維,我們用的主要思考方式是「演繹法」。為了彌補歸納法的問題,我們就需要另一種邏輯思維方法:演繹法。演繹法是理性思維的主要用智方式。說到演繹法,我們熟悉的是三段論:所有人都會死,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一定也會死。演繹法的奧妙在於,如果你的前提是正確的,結論一定正確,必然的導出性是其精髓。用一句話代言就是:邏輯先於事實。真正精微的學問是建立在演繹法之上的,歐式幾何的23個定義:點是沒有部分的,線段只有長度沒有寬度。這些定義都是為了去除眼見為實的感性要素,建立一個純邏輯的抽象體系。但是,演繹法也有問題,演繹法只能保證從前提到結論之間的邏輯必然是真,但無法保證前提必然為真。因為演繹法的前提也是由歸納法得來的。
第三層次:哲科思維,我們用的主要思考方式是「第一性原理」。為了建立一個既有穩定根基又必然保真的推理體系,我們需要第一性原理的思維方式。第一性原理,並不是系統的中心思想,而是系統的元前提。愛因斯坦說過,科學就是純公理加上純邏輯,第一步是找公理,第二步是純邏輯推導。第一步最重要。因為只要經過思維訓練,我們就可以學會純邏輯推理。但是找到這個「一」,這個邏輯之先的公理,元起點,是非常難的。這個體系中最重要的就是那個「一」。任何一個學科,找到其第一性原理,這個學科才得以成立。哲科思維就是「一+純邏輯」。我們如果接受這個思維方式,並且應用到商業世界,人生成長,那麼對於你而言,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挖出更深、更根基、更有決定性的「一」。
【理念世界-生命】
為什麼要探尋工作的意義和生命的意義?因為當一件事情昂揚向上時,事情本身的成長就可以帶給我們回報,但是,當事情受挫時,我們就需要找到意義,來讓我們堅持下去。同時,如果用思維去追問終極問題是追不到的,因為終極問題是超越思維的,理性最終是有邊界的。
藝術家通過創造靈魂級藝術作品,通過擊穿作品,超越現實的價值感。普通人,一方面追求個人精神世界的領悟(Being),另一方面,胸懷野心,想要改變世界(Calling),最後,通過創造偉大作品(Doing)成為前兩者的結合。
所以,用愛創造靈魂級美好作品(Doing),對內成長為真正的自己,對外共創更加美好的世界,這可能就是我們生命的使命和意義,人之為人的意義。假如我們能夠找到自己的生命意圖,並且和生命意圖的Flow合一。人生的大的方向,大的尺度,大的秩序就立即成型了。讓我們的人生清晰化、確定化、篤定化起來,讓我們容易做選擇,讓我們敢於去行動,讓我們思考更清晰。
創作的秘密就是,找到你內在的創造之流,跟隨着它的韻律、節奏、節拍,這個時候你覺得做什麼都對,你怎麼做都對。只有源於這種狀態之下的你的工作、產品、服務、技術才能真正稱之為「作品」。人生的作品就是自己。(乾乾的總結一些要點,也許還因為認知的局限可能漏掉精華,所以,有機會還是推薦去聽聽李善友的課,配合上案例、視頻,會更能感同身受。)
很多人知道我喜歡羅振宇,給我送的生日禮物都是羅振宇。
確實,在而立之年的上半段,羅振宇給了我很多幫助,通過他,認識了劉潤、萬維綱、熊逸、顧衡、從他身上,學到知識、學到死磕、學到終身學習,現在仍然記得,曾經每天坐班車上班時,在路上聽完羅胖精選後,花半小時寫出感悟的美好時光。
而如今,李善友成了我的另外一位啟蒙老師,通過他,認識了意公子、認識了許倬雲、認識了蘇格拉底、從他身上,學到邏輯、學到認知模式、學到探尋意義。兩位同齡的知識分子,在10多年前,一起開啟了中國知識服務的先河,此後,也分別開辦了得到大學和混沌大學,既是對手、更是知己。他們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幫助這個時代的中年人、年輕人、孩子們、甚至老人們,看到一個更大的世界,也重新認識了一遍自己。
我們喜歡羅振宇的熱情奔放、豐富廣博,也喜歡李善友的內斂沉靜、專注深邃。
更感恩生活在這個有兩位的時代。
而ChatGPT不了解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