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杭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4年6月26日 (三) 15:42 由 南岳之秋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added Category:470 製造總論 using HotCat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杭繡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杭繡即杭州刺繡,亦稱吉繡,起源於漢代,至南宋為極盛時期。當時的刺繡,一為「宮廷繡」,一為「民間繡」,前者專為皇室內苑繡各種服飾,後者刺繡官服、被面屏風壁掛等。直至清末民初,杭繡仍盛行而不衰,城內後市銜、粥教坊、天水橋一帶有刺繡作坊近20處,擅長刺繡的手藝人多達二、三百人。

基本內容

起源時代:漢代

分類:宮廷繡、民間繡

全稱:杭州刺繡

極盛時期:南宋

簡稱:杭繡

別稱:吉繡

概述

杭繡即杭州刺繡,亦稱吉繡,起源於漢代,至南宋為極盛時期。當時的刺繡,一為「宮廷繡」,一為「民間繡」,前者專為皇室內苑繡各種服飾,後者刺繡官服、被面、屏風、壁掛等。直至清末民初,杭繡仍盛行而不衰,城內後市銜、粥教坊、天水橋一帶有刺繡作坊近20處,擅長刺繡的手藝人多達二、三百人。

工藝

杭繡講究針法,針法主要有平繡、亂針繡、疊繡、貼續繡、借底繡、發繡、穿珠繡、幫繡、點繡、編繡、網繡、紗繡等。杭繡的刺繡品種很多,尤以盎金繡、包金繡、銀線繡、彩絲繡等着稱於世。蠱金繡,金碧輝煌,雍容華貴;包金繡,層次分明,交相輝映;銀線繡,古樸文雅,素而不俗;彩線繡,細密艷麗,形象活潑。杭繡在刺繡技藝上,吸收並融合蘇、湘、蜀、粵四大名繡之長,繡法多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杭繡的圖案設計,內容大多取材於民間喜聞樂見的龍、鳳、麒麟、蝙蝠、孔雀、牡丹、壽桃、如意、八卦、西湖風景等傳統圖案。在裝飾上運用誇張和變形,也是杭繡一大特色。

歷史

杭州歷來有「絲綢之府」之稱。絲綢業的興盛,促使了刺繡工藝的發展,刺繡在杭州有悠久的歷史。

宋高宗南渡,遷都杭州後,畫師繡工雲集,繁華甲於一時。朝廷設立織造機構,監製宮廷服飾,當時杭州就集中了300餘名技藝出眾的繡工和畫師,專為皇家、內苑繪繡各種服飾。據蘇州刺繡藝人朱風《中國刺繡技法研究》一書中所說「宋高宗劉安妃,杭州人,工書畫,繡有東方朔像,此發繡人像,現藏英國倫敦博物館。」另據明代萬曆年間張應文着《清秘藏》記載「宋人之繡, 針線細密,用線止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奪目。」以上這些都說明南宋時杭繡已臻精工細緻,有很高技藝和水平。

從宋到明清,杭城刺繡久盛不衰,而且是全國刺繡用絲線的主要產地。當時杭城產絨線之多,為全國之冠。杭繡如此發達的原因,一是朝廷的需要,二是地方官員及百姓需要,三是宗教的需要。杭州素來是宗教勝地,廟、寺、觀、庵為數不少,如靈隱寺、淨慈寺聞名於世,宗教色彩的刺繡品也應運而生。信女李德廉、 姚德貞,於公元1355至公元1361年繡制了「妙法蓮華經」,是元代保存下來的一件完整刺繡品,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宋時杭州的後市街、天水橋、三元坊、弼教坊一帶有刺繡作坊10餘處,從事官服圖譜、花轎帳幔、供桌圓屏、佛堂掛幡、龍船稍旗、神服戲裝乃至嫁妝衣飾等繡制,刺繡藝人約200餘人,以男工為主。因此,行業中形成了只收男工不收女工、只傳媳婦不傳女兒的規矩,此風一直沿傳到民國,成為杭繡一大特點。

發展

建國後,杭繡得到了政府的重視,市工藝美術學校專設了刺繡班,培養了一批後繼新人。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專門設立刺繡和機繡研究室,研究整理,發掘創新,創作了大量刺繡精品,形成了杭州現代刺繡的獨特風格,在全國工藝美術界奇葩突現,使古老的杭州刺繡綻放出新的輝煌。

名店

張允升 百貨店(原名 張允升線帽百貨莊),是一家有200多年歷史的 百年老店。在舊時,素以自制絲線、帽子着稱杭城,尤其是該店自製的各檔絲線,成為舊時杭城「五杭」之一的「杭線」。

杭州自宋以來是「杭繡」的發源地,至清時,民間的手工制繡棚作發展較快,當時的羊壩頭巷曾成為杭城戲服刺繡的集中地。同時,民間手工成衣鋪也如雨後春筍,應運而生。民國初,出身制線工人的孫仲舒盤進張允升。孫早年在高銀巷木瓜弄口一家制線作坊當學徒,為人聰慧,深得東家傳授,製得一手好絲線。孫盤進店鋪後,自設工場,向桐鄉、海寧、德清及餘杭等地採購優質的清水蠶絲,製成各檔絲線,有繡花用的各色繡花線;有縫衣用的「細三口」(一種絲線的規格);有用「粗三口」捻成的女孩子扎辮子的「紅頭繩」和串物「串繩」等。尤以串繩最為着名,杭城各扇莊、古玩珠寶店和賣念佛珠的店家、寺院,都採用張允升的串繩串扇墜、玉配和念佛珠,顏色為紅、綠、黃三種,串繩還出口泰國、緬甸、馬來西亞等國及香港地區。張允升的串繩出口東南亞諸國還有一個傳說。有一年春天,幾位泰國僧人來到張允升賣串繩的櫃檯前,對活計講:「你們的絲線會不會褪色?」正好被站在一旁的孫仲舒聽到,當時立即請他們到制線工場參觀,並隨便拿了幾種顏色的絲線放進盛有清水的面盆中浸了一個多小時,撈出絲線,不見褪色,眾僧人心服口服。走時,買了不少串繩告別而去。從此,年年有不少東南亞諸國的寺廟和店家來杭採購或訂購。張允升的絲線就是在這個時期走紅杭城。孫老闆也很會做生意,凡裁縫店(成衣鋪)的人來買絲線,年長的,遞給煙管一支,旱煙一袋,泡了一杯茶,請他們吸煙稍坐,不會吸煙的,就請他喝茶稍等,夥計們按他們的需要配齊。如果是姑娘、大嫂來買繡花線。就介紹她們看看本店的其他商品,如帽子、化妝品等。

張允升的絲線一出名,本省湖州、德清、安吉、泗安等地的雜貨店、百貨店紛紛來杭採購,張允升也做起了批發生意。民國14年(1925年)12月清河坊那場火災也秧及了張允升的木結構店堂。趁改建江墅路時,孫仲舒便將張允升店造成了水泥門面的四層樓房,一、二樓為營業廳,三樓為制線制帽工廠,四樓為職工宿舍。新房落成後,張允升除了繼續自製、自銷絲線、帽子外,還為上海的一些廠家經銷蝴蝶牌牙粉、蝶霜、花露水、福桃牌木紗團及天津的羚羊牌毛線等,成了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杭城最大的一家百貨店。[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