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东高桥手绣」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added Category:470 製造總論 using HotCat
(added Category:470 製造總論 using HotCat
 
(無差異)

於 2024年6月26日 (三) 15:11 的最新修訂

山東高橋手繡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高橋手繡造型古樸渾厚,簡潔大方,同時用大紅、大綠、大紫等強烈對比,艷而不俗。

高橋手繡,最早源於沭水南嶺,距今已有260餘年的歷史。它既不同於蘇州刺繡,也不同於江南緙絲,而是把刺繡的平面裝飾性與雕塑的三維立體感完美結合起來,其造型古樸渾厚,簡潔大方,略顯誇張;同時用大紅、大綠、大紫等強烈對比,艷而不俗,造型生動活潑,喜慶色彩濃厚。手繡在高橋極為普遍,下至幼女,上至老嫗,都能拿出繡花針飛針走線一番。

高橋媳婦巧不巧看花繡得好不好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在臨沂市沂水縣高橋鎮,每逢這樣的喜慶日子,總少不了手繡的影子。一件件、一串串精美手繡把花轎裝扮得鮮艷漂亮、喜氣盎然,新娘也被襯托得俏麗動人。

73歲的張淑媛是高橋鎮沭水南嶺村村民,做了一輩子手繡,對高橋手繡特別有感情,一見到記者,她就樂呵呵地從家裡拿出幾十種不同款式的手繡給大家欣賞。

表達情感的方式

張淑媛老人說,做手繡最初不是為了賺錢,更不是什麼藝術創作,而是人們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沭水南嶺原為一個貧窮、閉塞的小山村,村里人世代以種田為生。為豐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家生活,村里針線活好的婦女把白線染成各色彩線,縫製一些花、鳥、魚等小玩意,在年節或村裡有喜事時送給親朋好友,藉以祝願四季平安,風調雨順。

在張淑媛老人的記憶里,以前結婚的人們,男方如果不送荷包給叔伯,被人們看成是媳婦手工差的象徵,而新媳婦過門後的「端份」,其枕頭頂繡得好壞,內容如何,更是被上一輩人看成是新媳婦持家的一個重要標誌。村裡的手繡巧手,便成為人們爭相稱讚的焦點。

高橋鎮一代代心靈手巧的大姑娘小媳婦,或田間地頭,或茶餘飯後,或夜闌人靜時,用一雙雙握過鋤頭鐮刀的手把普普通通的絲綢、棉絮,變成屋檐下呢喃的燕子,桂樹下搗藥的玉兔,雲霧裡穿行的蛟龍,山林中長嘯的猛虎……

看花容易繡花難手繡費時又耗力

高橋手繡以精妙的繡工、活潑的針法及豐富的形象著稱。俗話說「看花容易繡花難」。手繡看似簡單,而實際製作起來工藝卻很繁瑣。

張桂清是沭水南嶺村手繡協會的會長,她拿起一件手繡作品,向記者介紹手繡的基本製作過程。

第一步是取樣,將紙圖樣放在硬紙板上,依照圖樣剪出,一式兩份。後描圖,把兩個剪出的硬紙板圖樣對在一起,再用漿糊把絲綢或布粘在圖樣上,漿糊要塗勻,接茬處要壓緊。接着,用複寫紙把準備好的圖案、花紋等描到綢布上。

然後開始手繡。根據需要,用不同顏色的彩線繡出描好的圖案、花紋,再把圖案、花紋以外的底子一絲不漏地繡完用以襯托圖案。這一步既費時又耗力,有時一件作品要繡十天半個月。

最後縫合,這一步是收尾階段。把兩個圖樣中間的空隙填充棉花或絨線、絨毛,要求填充後的作品從表面看圓潤流暢,不能坑坑窪窪。最後把口縫起來。手繡的要求也很高,無論是勾、挑、刺等指法和針法,都複雜多變。顏色搭配要艷而不俗,針腳要細密均勻。整個過程不僅需要嫻熟的技藝,還需要極大的耐心。

文化韻味濃厚

原 臨沂市作家協會主席、國家一級作家 魏樹海對高橋的民間 手工刺繡十分關注。他說:高橋的民間手工刺繡通過某些藝術誇張,很有想象力和美感,給人一種美的享受。除此以外,它還顯示了一種文化深度,那是一種人類之愛、人類之美。「在民間,這些東西無論掛在誰的床頭上,它都是一種 愛的感覺。」[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