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阳市实验中学」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5: 行 5:
 
|}
 
|}
  
'''南阳市实验中学'''是南阳市教育局直属的半寄宿制初中,位于进贤街36号,占地59亩,办学规模30个班。近年来,学校以优良的校风、突出的教育教学<ref>[https://www.sohu.com/a/385927920_120608960 环境教育教学内容设计],搜狐,2020-04-06</ref>质量享誉宛城,位居南阳名校前列。
+
'''南阳市实验中学'''是南阳市教育局直属的半寄宿制[[ 初中]] ,位于进贤街36号,占地59亩,办学规模30个班。近年来,学校以优良的校风、突出的教育教学<ref>[https://www.sohu.com/a/385927920_120608960 环境教育教学内容设计],搜狐,2020-04-06</ref>[[ 质量]] 享誉宛城,位居南阳名校前列。
  
 
==学校简介==
 
==学校简介==
  
 学校坐落于宛南书院旧址之上,有南阳“文脉”之称。校园内文物整修一新,庭院式景观美丽如画:翠竹如盖、绿草如茵、四季花开。近年来,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加大基础建设力度,在全面装备国家一类标准实验室、功能教室的基础上,还建成高标准的心理咨询室、数学<ref>[https://www.sohu.com/a/106773644_102028 数学建模的7个过程「吴文中数学」 ],搜狐,2016-07-20</ref>教室、地理教室、以3D打印和机器人为方向的创新实验室、报告厅等,硬件建设引领全市。
+
 学校坐落于宛南书院旧址之上,有南阳“文脉”之称。校园内文物整修一新,庭院式景观美丽如画:翠竹如盖、绿草如茵、四季花开。近年来,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加大基础[[ 建设]] 力度,在全面装备国家一类标准实验室、功能教室的基础上,还建成高标准的心理咨询室、[[ 数学]]<ref>[https://www.sohu.com/a/106773644_102028 数学建模的7个过程「吴文中数学」 ],搜狐,2016-07-20</ref>教室、地理教室、以3D打印和机器人为方向的创新实验室、报告厅等,硬件建设引领全市。
  
 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积极在翻转课堂、拓展性课程、平板教学等方面进行实验,成效显著。学校十分重视教师培养,“青蓝工程”“斑竹沙龙”“青梅论坛”等平台着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幸福感。
+
 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新课程[[ 改革]] ,积极在翻转课堂、拓展性课程、平板教学等方面进行实验,成效显著。学校十分重视教师培养,“青蓝工程”“斑竹沙龙”“青梅论坛”等平台着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幸福感。
  
1600多年前,这里曾是南阳名寺——弥陀寺;300多年前,这里成为全国著名的宛南书院;110年前,成为省立第五中学,也就是南阳一中的前身。这是一块南阳教育的风水宝地,在这里走出的有共和国的领导者、将军、两院院士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在祖国建设的各个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1600多年前,这里曾是南阳名寺——弥陀寺;300多年前,这里成为全国著名的宛南书院;110年前,成为省立第五中学,也就是南阳一中的前身。这是一块南阳教育的风水宝地,在这里走出的有共和国的领导者、[[ 将军]] 、两院院士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在祖国建设的各个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这座院落中,有七处省级文物建筑:宛南书院总讲堂、学以致用堂、崇经楼、东讲堂等,彰显着校园的悠久历史、深厚积淀。又先后建起了现代与古典相融合风格的餐厅、公寓、教学楼、综合楼和塑胶操场,使整个校园焕发着青春的活力。
+
 在这座院落中,有七处省级文物建筑:宛南书院总讲堂、学以致用堂、崇经楼、东讲堂等,彰显着校园的悠久[[ 历史]] 、深厚积淀。又先后建起了现代与古典相融合风格的餐厅、[[ 公寓]] 、教学楼、综合楼和塑胶操场,使整个校园焕发着青春的活力。
  
 
==办学历史==
 
==办学历史==
  
 在元朝泰定元年(1324年),今市实验中学所在地,即建为东大寺,原名弥陀寺,一说建于贞观初,不可考。到了元代至元年(1335年)改为学府,称宛南书院。书院负责人叫山长,教师分为讲师、助教、助理等。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诏改宛南书院,南阳知府庄有信重修改建宛南书院,四周筑垣为院,三门分别命名为:左社门、右仪门、中为大门,直入先贤祠。次为总讲堂,藏书楼为尊经阁,阁后到堂,左右分为四斋:一曰教仁,二曰集义,三曰复孔,四曰达智,各斋均设讲堂,列书屋数十间,坐落棋布,严谨大方。射圃亭后建草庐,有池、有桥,叠石为山,风景宜人。除东北的文昌阁,东南的奎星阁外,西南建有土地祠。院门向东,立雕彩牌楼,知府庄有信书“道义渊府”四个大字于牌坊之上。全院占地80亩,房舍300间,其规模与著名的嵩山书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不相伯仲,可容学生300余人,规模之大,为河南书院之最。
+
 在[[ 元朝]] 泰定元年(1324年),今市实验中学所在地,即建为东大寺,原名弥陀寺,一说建于贞观初,不可考。到了元代至元年(1335年)改为学府,称宛南书院。书院负责人叫山长,教师分为讲师、助教、助理等。清[[ 乾隆]] 十六年(1751年),诏改宛南书院,南阳知府庄有信重修改建宛南书院,四周筑垣为院,三门分别命名为:左社门、右仪门、中为大门,直入先贤祠。次为总讲堂,藏书楼为尊经阁,阁后到堂,左右分为四斋:一曰教仁,二曰集义,三曰复孔,四曰达智,各斋均设讲堂,列书屋数十间,坐落棋布,严谨大方。射圃亭后建草庐,有池、有桥,叠石为山,风景宜人。除东北的文昌阁,东南的奎星阁外,西南建有土地祠。院门向东,立雕彩牌楼,知府庄有信书“道义渊府”四个大字于牌坊之上。全院占地80亩,房舍300间,其规模与著名的嵩山书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不相伯仲,可容学生300余人,规模之大,为河南书院之最。
  
 清光绪29年(1903年),书院改为南阳中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宛南第一中学;民国四年(1915年)河南省划为六个学区,南阳被划为第五学区,设省立中学一所,故改为河南省立第五中学,简称“南中”,当时学生6班300人,学制6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上世纪60年代改为河南省南阳市第一高中;70年代改称为南阳一中,2002年7月改称为南阳市一中分校,2006年9月改称南阳市实验中学。
+
 清光绪29年(1903年),书院改为南阳中学堂;[[ 民国]] 元年(1912年),改为宛南第一中学;民国四年(1915年)河南省划为六个学区,南阳被划为第五学区,设省立中学一所,故改为河南省立第五中学,简称“南中”,当时学生6班300人,学制6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上世纪60年代改为河南省南阳市第一高中;70年代改称为南阳一中,2002年7月改称为南阳市一中分校,2006年9月改称南阳市实验中学。
  
 南阳城区自宋至清共有八大书院,这八大书院是:诸葛书院、豫山书院、志学书院、养正书院、南阳书院、紫山书院、宛南书院、崇正书院,其中以宛南书院为最大,从元以来近700年,南阳名士多出于此。700年间,从这里走出多少学子,无从考究。1993年在北京召开南中校友会,在京校友报到者123人,估计总数在300人以上。据史料记载,从光绪元年到光绪29年,南阳共出进士6人,举人34人,大部分是从宛南书院走出去的。1955年到1999年选聘的两院院士中,河南省籍院士53名,南阳占13名,为全省之冠,其余的,如开封5人、新乡5人,郑州4人,安阳4人,其他地市,1-3人不等。在这13人中,从南中走出的院士是:语言学家丁声树、建筑学家杨廷宝、选矿专家余永富、水利发电工程专家张勇传、地质学家张国伟,一所学校走出这么多院士,在全省所有百年名校中,绝无仅有。
+
 南阳城区自宋至清共有八大书院,这八大书院是:诸葛书院、豫山书院、志学书院、养正书院、南阳书院、紫山书院、宛南书院、崇正书院,其中以宛南书院为最大,从元以来近700年,南阳名士多出于此。700年间,从这里走出多少学子,无从考究。1993年在北京召开南中校友会,在京校友报到者123人,估计总数在300人以上。据[[ 史料]] 记载,从光绪元年到光绪29年,南阳共出进士6人,举人34人,大部分是从宛南书院走出去的。1955年到1999年选聘的两院院士中,河南省籍院士53名,南阳占13名,为全省之冠,其余的,如开封5人、新乡5人,郑州4人,安阳4人,其他地市,1-3人不等。在这13人中,从南中走出的院士是:语言学家丁声树、建筑学家杨廷宝、选矿[[ 专家]] 余永富、水利发电工程专家张勇传、地质学家张国伟,一所学校走出这么多院士,在全省所有百年名校中,绝无仅有。
  
 早期的南阳一中,可谓名儒荟萃。1903年首任教习张嘉谋先生,为清廷内阁中书,民国初年任众议院议员,是中州八大名士之一,他不置家产,耗尽祖业,兴办学校;1908年,主政学校的杨鹤汀先生,是辛亥革命后南阳首任知府,同时任南中总督,其儿子杨廷宝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1924年即获美国建筑设计一等奖,他的著作被美国、英国作为建筑学教科书使用,主持参与了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先后两次当选国际建筑协会副主席;1912年的宛南中学学堂堂长罗飞青女士是辛亥革命烈士。现代史上在这里任教的彭禹廷、董作宾、吴丽泉、黄廷晌、徐玉诺、胡耀亭、米至亭、段雅亭,都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学家、文字学家等。五四时期,这里是南阳进步思想的发源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走出了大批进步青年,不少人英年早逝,成为革命先烈。
+
 早期的南阳一中,可谓名儒荟萃。1903年首任教习张嘉谋先生,为清廷内阁中书,民国初年任众议院议员,是中州八大名士之一,他不置家产,耗尽祖业,兴办学校;1908年,主政学校的杨鹤汀先生,是辛亥革命后南阳首任知府,同时任南中总督,其儿子杨廷宝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1924年即获美国建筑设计一等奖,他的著作被美国、英国作为建筑学教科书使用,主持参与了[[ 人民大会堂]]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先后两次当选国际建筑协会副主席;1912年的宛南中学学堂堂长罗飞青女士是[[ 辛亥革命]] 烈士。现代史上在这里任教的彭禹廷、董作宾、吴丽泉、黄廷晌、徐玉诺、胡耀亭、米至亭、段雅亭,都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学家、文字学家等。五四时期,这里是南阳进步思想的发源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走出了大批进步青年,不少人英年早逝,成为革命先烈。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於 2024年6月26日 (三) 17:12 的最新修訂

來自 站酷網 的圖片

南陽市實驗中學是南陽市教育局直屬的半寄宿制初中,位於進賢街36號,占地59畝,辦學規模30個班。近年來,學校以優良的校風、突出的教育教學[1]質量享譽宛城,位居南陽名校前列。

學校簡介

學校坐落於宛南書院舊址之上,有南陽「文脈」之稱。校園內文物整修一新,庭院式景觀美麗如畫:翠竹如蓋、綠草如茵、四季花開。近年來,在上級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加大基礎建設力度,在全面裝備國家一類標準實驗室、功能教室的基礎上,還建成高標準的心理諮詢室、數學[2]教室、地理教室、以3D打印和機器人為方向的創新實驗室、報告廳等,硬件建設引領全市。

近年來,學校大力實施新課程改革,積極在翻轉課堂、拓展性課程、平板教學等方面進行實驗,成效顯著。學校十分重視教師培養,「青藍工程」「斑竹沙龍」「青梅論壇」等平台着力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職業幸福感。

1600多年前,這裡曾是南陽名寺——彌陀寺;300多年前,這裡成為全國著名的宛南書院;110年前,成為省立第五中學,也就是南陽一中的前身。這是一塊南陽教育的風水寶地,在這裡走出的有共和國的領導者、將軍、兩院院士以及各行各業的精英,他們在祖國建設的各個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在這座院落中,有七處省級文物建築:宛南書院總講堂、學以致用堂、崇經樓、東講堂等,彰顯着校園的悠久歷史、深厚積澱。又先後建起了現代與古典相融合風格的餐廳、公寓、教學樓、綜合樓和塑膠操場,使整個校園煥發着青春的活力。

辦學歷史

元朝泰定元年(1324年),今市實驗中學所在地,即建為東大寺,原名彌陀寺,一說建於貞觀初,不可考。到了元代至元年(1335年)改為學府,稱宛南書院。書院負責人叫山長,教師分為講師、助教、助理等。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詔改宛南書院,南陽知府莊有信重修改建宛南書院,四周築垣為院,三門分別命名為:左社門、右儀門、中為大門,直入先賢祠。次為總講堂,藏書樓為尊經閣,閣後到堂,左右分為四齋:一曰教仁,二曰集義,三曰復孔,四曰達智,各齋均設講堂,列書屋數十間,坐落棋布,嚴謹大方。射圃亭後建草廬,有池、有橋,疊石為山,風景宜人。除東北的文昌閣,東南的奎星閣外,西南建有土地祠。院門向東,立雕彩牌樓,知府莊有信書「道義淵府」四個大字於牌坊之上。全院占地80畝,房舍300間,其規模與著名的嵩山書院,廬山的白鹿洞書院不相伯仲,可容學生300餘人,規模之大,為河南書院之最。

清光緒29年(1903年),書院改為南陽中學堂;民國元年(1912年),改為宛南第一中學;民國四年(1915年)河南省劃為六個學區,南陽被劃為第五學區,設省立中學一所,故改為河南省立第五中學,簡稱「南中」,當時學生6班300人,學制6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上世紀60年代改為河南省南陽市第一高中;70年代改稱為南陽一中,2002年7月改稱為南陽市一中分校,2006年9月改稱南陽市實驗中學。

南陽城區自宋至清共有八大書院,這八大書院是:諸葛書院、豫山書院、志學書院、養正書院、南陽書院、紫山書院、宛南書院、崇正書院,其中以宛南書院為最大,從元以來近700年,南陽名士多出於此。700年間,從這裡走出多少學子,無從考究。1993年在北京召開南中校友會,在京校友報到者123人,估計總數在300人以上。據史料記載,從光緒元年到光緒29年,南陽共出進士6人,舉人34人,大部分是從宛南書院走出去的。1955年到1999年選聘的兩院院士中,河南省籍院士53名,南陽占13名,為全省之冠,其餘的,如開封5人、新鄉5人,鄭州4人,安陽4人,其他地市,1-3人不等。在這13人中,從南中走出的院士是:語言學家丁聲樹、建築學家楊廷寶、選礦專家余永富、水利發電工程專家張勇傳、地質學家張國偉,一所學校走出這麼多院士,在全省所有百年名校中,絕無僅有。

早期的南陽一中,可謂名儒薈萃。1903年首任教習張嘉謀先生,為清廷內閣中書,民國初年任眾議院議員,是中州八大名士之一,他不置家產,耗盡祖業,興辦學校;1908年,主政學校的楊鶴汀先生,是辛亥革命後南陽首任知府,同時任南中總督,其兒子楊廷寶是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1924年即獲美國建築設計一等獎,他的著作被美國、英國作為建築學教科書使用,主持參與了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先後兩次當選國際建築協會副主席;1912年的宛南中學學堂堂長羅飛青女士是辛亥革命烈士。現代史上在這裡任教的彭禹廷、董作賓、吳麗泉、黃廷晌、徐玉諾、胡耀亭、米至亭、段雅亭,都是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文學家、文字學家等。五四時期,這裡是南陽進步思想的發源地,革命戰爭時期,這裡走出了大批進步青年,不少人英年早逝,成為革命先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