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陆型地壳」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無差異)

於 2024年6月25日 (二) 14:39 的最新修訂

大陸型地殼
圖片來自全景

大陸型地殼簡稱陸殼,是地殼的一種類型,主要分布在大陸及淺海大陸架區。多為雙層結構,即在玄武質層之上有很厚的沉積岩層和花崗質岩層,相當於硅鎂層及其上的硅鋁層兩層。厚度較大,平均厚度為35公里,越往高山地區厚度越大。是主要分布在大陸上和被海水淹沒的大陸部分(大陸架、大陸坡和內海)的地殼。

釋義

大陸型地殼是地殼的一種類型,通常分布在大陸及淺海大陸架。相當於硅鎂層及其以上的硅鋁層兩層,多為雙層結構。厚度較大,其平均厚度為35千米,地勢越高厚度越大如我國青藏高原的地殼厚度可達70~80千米。

特點

它自上而下系由沉積岩層、硅鋁層和硅鎂層所組成,[1]大陸地殼平均厚度35km,[2]但很不均一。在構造穩定地區厚度較小,而在構造活動地區厚度則急劇增大。高山區最厚,可達60—70km,如我國西藏地區。這種情況說明大陸構造分異性大結構複雜。島弧雖在海洋中但其地殼性質卻近似大陸型;因此也有人把它說成是過渡型地殼。大陸地殼的上部平均密度為2.7克/立方厘米,地震的壓縮波速度為每秒6.2km。地殼的厚度,在地球全部結構中,只占極薄的一層,據新近的探測資料報道,它的平均厚度為17公里。當然,由於地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有些地方地殼就較厚,如我國西藏高原達到四五十公里;有些地方很薄,如在大洋深處,地殼只有幾公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