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上坝村(广东省五华县水寨镇)”的版本间的差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FF6600" align= center| '''<big>上坝村 </big> ''' |- | <center><img src= width="300"></center> <small>[…”)
 
SYM讨论 | 贡献
 
第3行: 第3行:
 
| style="background:#FF6600" align= center|  '''<big>上坝村 </big> '''
 
| style="background:#FF6600" align= center|  '''<big>上坝村 </big> '''
 
|-
 
|-
| <center><img src= width="300"></center>
+
|  
<small>[ 图片来自网络]</small>
 
 
|-
 
|-
 
| style="background:#FF6600" align= center|
 
| style="background:#FF6600" align= center|
第16行: 第15行:
 
|}
 
|}
  
'''上坝村'''隶属广东省五华县水寨镇,村里已居住有曾,罗,黄,李,毛五姓人,由于人丁稀少,遍地野草丛生。约公元一五八零年凤/徵二公迁来后,先后,先在禁山岭下定居,然后创建场一座,俗称虎形祠(因山形象虎形)。该屋场背靠禁山岭,面向琴江河是一座水绕山环的好屋场,后人所以昌盛发达,由此钟毓也。距今约一百多年,曾,罗,黄,李,毛五姓人先后移开上坝村,而周氏经过四百多年的繁衍,却子孙旺盛,上坝遂成为周氏的村庄。祖辈先后有迁居南洋,香港,台湾的,也有移居四川,江西,广西,和广东各居住的。据统计,全村总户数650,总人口3357人,其中男丁1480人。  <ref>[  (附图)], </ref>
+
'''上坝村'''隶属[[ 广东省]] 五华县[[ 水寨镇]] ,村里已居住有曾,罗,黄,李,毛五姓人,由于人丁稀少,遍地野草丛生。约公元一五八零年凤/徵二公迁来后,先后,先在禁山岭下定居,然后创建场一座,俗称虎形祠(因山形象虎形)。该屋场背靠禁山岭,面向琴江河是一座水绕山环的好屋场,后人所以昌盛发达,由此钟毓也。距今约一百多年,曾,罗,黄,李,毛五姓人先后移开上坝村,而周氏经过四百多年的繁衍,却子孙旺盛,上坝遂成为周氏的村庄。祖辈先后有迁居南洋,香港,台湾的,也有移居四川,江西,广西,和广东各居住的。据统计,全村总户数650,总人口3357人,其中男丁1480人。  <ref>[  (附图)], </ref>
  
 +
=特色产业=
 +
村里耕地少,人口多,人们在少量土地上精耕细作,多收粮食的基础上,精心搞好多种经营,发挥近圩镇的有利条件,经商作小生意,俗话说:三日赴三圩,意思是哪里圩日赶到哪里去摆卖商品,不少祖辈,世世代代都靠作小生意来养家和发家的。搞多种加工业,如全村约有几十户人家作豆腐,一早用自行车载着豆腐到镇上和邻近村庄去叫卖。一天走二三趟,利用豆渣养猪,上坝豆腐和养猪业在县里还享有盛名。
  
 +
=教育文化=
 +
先辈历来重视教育,在许久以前,村为有私塾莲堂香学校,培育后代要知礼识义,作国家栋梁。今天,长辈们承先志,更注重和关心子孙后代的成长,把教育投资看既是对子女知识应尽的义务。 又是是对子女前途的关心。几十年来,长辈们为国家输出不少大专生,教师,工程师,高级教师,高级工程师,[[教授]]和军政领导干部,远胜民国时期。
 +
 +
=基础设施=
 +
一九七五年上坝改河后,村里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变化,琴江河从南直向东北流(老河是南向西北续向东流,环抱上坝形成半圆形),老河道变成耕地,鱼塘,公园,住宅,学校和街道,村庄北面是兴华南路,与县城紧紧相连。
 +
一九八零年农业生产体制改革后,人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走出村门涌向社会,经商,做工,学手艺,办作坊,摆摊档,开商场,搞运输,不少人在市场经济中赚了钱,逐渐富裕了,生活改善提高了,过去祖先仅留下不到四十座的砖瓦屋,但在这十五年间形式多样的高楼小筑如雨后春笋般拔而起,建筑面积比过去增加五到六倍,彻底改变了过去三代四代同室的凄凉穷困的面貌。更可喜的,涌现出不少人,自已富了,积极扶持和关心人家也发展富裕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好人好事。
 +
人们生活改善了,始终没有忘记资助家乡的公益事业,鼎力资助学校建设,办[[幼儿园]],铺设水泥道路等建设。村里有个体户办起来自来水水站二座,约有百分之七十的人家饮用自来水,还把自来水供应至邻近村庄。有了自来水,家庭生活条件也变了。洗衣用洗衣机,洗澡用热水器。还有个体户兴办五金厂,铸造厂,电镀车间,广为县镇和市省有关单位加工各种制品,也为村里部份提供就业场所。大家祝愿朝公裔孙富裕再富裕,发财再发财,共同努力把上坝建设志为一个富庶康乐,文明美丽村庄。
  
 
=参考来源=
 
=参考来源=
  
 
[[Category: 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
 
[[Category: 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

2024年6月26日 (三) 13:00的最新版本

上坝村

中文名 :上坝村

所属地区:广东省五华县水寨镇

上坝村隶属广东省五华县水寨镇,村里已居住有曾,罗,黄,李,毛五姓人,由于人丁稀少,遍地野草丛生。约公元一五八零年凤/征二公迁来后,先后,先在禁山岭下定居,然后创建场一座,俗称虎形祠(因山形象虎形)。该屋场背靠禁山岭,面向琴江河是一座水绕山环的好屋场,后人所以昌盛发达,由此钟毓也。距今约一百多年,曾,罗,黄,李,毛五姓人先后移开上坝村,而周氏经过四百多年的繁衍,却子孙旺盛,上坝遂成为周氏的村庄。祖辈先后有迁居南洋,香港,台湾的,也有移居四川,江西,广西,和广东各居住的。据统计,全村总户数650,总人口3357人,其中男丁1480人。 [1]

特色产业

村里耕地少,人口多,人们在少量土地上精耕细作,多收粮食的基础上,精心搞好多种经营,发挥近圩镇的有利条件,经商作小生意,俗话说:三日赴三圩,意思是哪里圩日赶到哪里去摆卖商品,不少祖辈,世世代代都靠作小生意来养家和发家的。搞多种加工业,如全村约有几十户人家作豆腐,一早用自行车载着豆腐到镇上和邻近村庄去叫卖。一天走二三趟,利用豆渣养猪,上坝豆腐和养猪业在县里还享有盛名。

教育文化

先辈历来重视教育,在许久以前,村为有私塾莲堂香学校,培育后代要知礼识义,作国家栋梁。今天,长辈们承先志,更注重和关心子孙后代的成长,把教育投资看既是对子女知识应尽的义务。 又是是对子女前途的关心。几十年来,长辈们为国家输出不少大专生,教师,工程师,高级教师,高级工程师,教授和军政领导干部,远胜民国时期。

基础设施

一九七五年上坝改河后,村里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变化,琴江河从南直向东北流(老河是南向西北续向东流,环抱上坝形成半圆形),老河道变成耕地,鱼塘,公园,住宅,学校和街道,村庄北面是兴华南路,与县城紧紧相连。 一九八零年农业生产体制改革后,人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走出村门涌向社会,经商,做工,学手艺,办作坊,摆摊档,开商场,搞运输,不少人在市场经济中赚了钱,逐渐富裕了,生活改善提高了,过去祖先仅留下不到四十座的砖瓦屋,但在这十五年间形式多样的高楼小筑如雨后春笋般拔而起,建筑面积比过去增加五到六倍,彻底改变了过去三代四代同室的凄凉穷困的面貌。更可喜的,涌现出不少人,自已富了,积极扶持和关心人家也发展富裕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好人好事。 人们生活改善了,始终没有忘记资助家乡的公益事业,鼎力资助学校建设,办幼儿园,铺设水泥道路等建设。村里有个体户办起来自来水水站二座,约有百分之七十的人家饮用自来水,还把自来水供应至邻近村庄。有了自来水,家庭生活条件也变了。洗衣用洗衣机,洗澡用热水器。还有个体户兴办五金厂,铸造厂,电镀车间,广为县镇和市省有关单位加工各种制品,也为村里部份提供就业场所。大家祝愿朝公裔孙富裕再富裕,发财再发财,共同努力把上坝建设志为一个富庶康乐,文明美丽村庄。

参考来源

  1. [ (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