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寿光市古城初中」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 '''寿光市古城初中'''地处蔬菜之乡城乡结合部,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农村中学,在校生1032人,专任教师57人。学校坚…”)
 
行 1: 行 1:
 
+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
|<center><img src=https://img.phb123.com/uploads/230419/813-230419115K4926.jpg width="310"></center>
 +
<small>[https://www.phb123.com/bk/xuexiao/adqf26695.html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寿光市古城初中'''地处蔬菜之乡城乡结合部,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农村中学,在校生1032人,专任教师57人。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安全优先、促进公平、强化服务、提高质量”的办学思想,细节中做出精彩,在素质教育<ref>[https://www.sohu.com/a/449288940_99978215 素质教育是重点,备考重中之重有哪些?],搜狐,2021-02-07 </ref>的道路上独辟蹊径。
 
'''寿光市古城初中'''地处蔬菜之乡城乡结合部,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农村中学,在校生1032人,专任教师57人。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安全优先、促进公平、强化服务、提高质量”的办学思想,细节中做出精彩,在素质教育<ref>[https://www.sohu.com/a/449288940_99978215 素质教育是重点,备考重中之重有哪些?],搜狐,2021-02-07 </ref>的道路上独辟蹊径。

於 2024年6月16日 (日) 19:13 的修訂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壽光市古城初中地處蔬菜之鄉城鄉結合部,是一所名不見經傳的普通農村中學,在校生1032人,專任教師57人。學校堅持「育人為本、安全優先、促進公平、強化服務、提高質量」的辦學思想,細節中做出精彩,在素質教育[1]的道路上獨闢蹊徑。

布局合理,文化育人

學校占地100畝,建築面積18600平方米。校園環境優美,教室整潔寬敞,圖書室、實驗室、微機室、語音室、多媒體教室[2]、新餐廳、學生公寓樓,高標準的硬件配套等一應俱全。實驗室配備全部達到省級標準,在全市中位居前茅;圖書室藏書10萬餘冊,配套高標準書架、報架,借閱一條龍,實現「超市全天侯」式管理模式;多媒體雙控系統室,上機流水化,管理專業規範。

教育成就教師,專業引領課堂

學校提出「把每一件事都做出教育的味道」教育理念,倡導愛的教育,激情的教育。發展學生先成就老師,這成為學校發展的指南。教師要成為學習型教師,教師要成為研究型的教師,教師要成為有思想的教師。大力實施青藍工程,培養骨幹新生力量,學校成立學科共同體、1+1教育大雜燴、校本會商等不同形式的教研載體,讓教育智慧互融,讓教育情懷綻放。學校先後湧現出濰坊市教學能手4名,濰坊市優秀教師4名,壽光市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22名。

合作大於競爭,打造快樂教育

學校提出「把課堂變成學生的學堂和樂堂」,學校的主人是學生,學校的使命是為了學生幸福人生奠基,讓鮮花和小草享受同樣的陽光。要相信學生,信任是贏得學生成長的首要條件;要發展個性,有個性才有品位,有個性才有創造;要全面發展學生,社會需要的是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才;要培養特長,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特長是最好的名片。學校構建並實施「5+x」課堂教育策略,課堂教學演變為課堂教育,師生在課堂教育中蛻變,化繭成蝶,插上夢想的翅膀。課堂教育重點突出四個環節:突出教師講授,做到不講、少講、精講;突出小組合作機制,小組組建、合作學習、評價機制、文化積澱一以貫之;突出學案深加工,既有理論支撐又呈現主題多元化;突出學科育人,教書、育人二合一。

常規成為課題,磁「場」傳遞力量

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制度就沒有個人和集體的團結、協作、發展、創新。學校實行「3加1」管理模式,即「班級、級部、學校」三級管理加「學生自主」管理,形成全員教育、全人教育的「場」。踐行「讓每一個孩子變得成功而精彩」教育信條,管理細微之處無不體現和浸潤着學校育人的本質和精神。學校的一隊制管理和直角文化成為育人的亮點和創新,常規管理真正課題化、縱深化。「開心農場—我的園地,我開墾」更是為學校發展、特色積澱注入不竭動力和活力,綜合素質評價為龍頭的育人、評價模式走在了全市的前列。

先後榮獲教書育人先進單位、教學質量先進單位、讀書先進單位、青年文明號、濰坊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十一五重點課題實驗校等榮譽稱號,不斷回歸「人本、人和、人文」的教育原點,全面營造「務本文化」校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