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西门市场 (台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西门市场 (台北)

中华民国台湾)文化资产

图片来自travelbag

基本资料

等级    三级古迹

公告    1997年

别称    西门町市场,红楼剧场

主要建筑  本馆、八角堂(今西门红楼)与外店

地理位置  台北市成都路10号

开业年代  1908年

西门市场位于台北市的一座市场,在万华区的成都路上,紧邻西门町徒步区。其别称为西门町市场,又称西门红楼,日治时期俗称八角堂,历经台湾日治时期与战后时期[1][2][3]。日治晚期,该市场范围拓展到周围成都路、西宁南路、内江街围成的梯形区域,并维持此一格局至今。[4]

市场概述

  • 1910年,市场内新设一座稻荷神社。除了商业活动之外,西门町市场也有如展览与表演等作用,如奥田弁次郎从带团在1910年3月14日起于市场后方演出。
  • 1911年时则在市场内陈列西田龟次郎制作的飞机模型展览,此外也有动物表演、相扑表演等[1]
  • 西门红楼由台北市文化局以“公办民营”方式委由纸风车文教基金会经营,为知名的小型艺文表演场所,2007年9月30日合约到期,2007年11月交由台北市文化基金会接手营运,并于2008年荣获第七届【台北市都市景观大奖】历史空间活化奖。西门红楼以扶持艺文与创意团队为精神,持续为台北西区的文创发展注入活力。
  • 当时主要的消费群为居住在城内区域的内地人,销售额(卖上高)在1934年时平均每一家店铺在每年有9,848圆(以当时日圆计),至1938年时增加至每年每店12,323圆。该市场所贩卖的物品较具特色,且相较其他市场较为高级,包括料理店、学校与会社等会前往采购,相较于永乐町市场,其客源的范围较广。这些原因使其成为销售额最高的台北公设市场。
  • 在营业时间方面,八角堂与十字楼的营业时间为早上六时至下午六时;外围店铺则可营业到晚间十二时;而露店的部分至夜间营业至隔天中午[1]
  • 2008年8月,引进茶餐厅于八角楼提供茶品与茶点,提供观光客体会在古迹中饮茶的特色文化。
  • 而后方十字楼部份,前端部分隔成16间小型创意工作室,供台湾自创品牌的创意设计家进驻,统称为“16工房”;后端则由Live House经营团队进驻,邀请独立乐团入内表演。
  • 今为台北市著名的文创艺文场所、展演空间与性别平等支持者之酒吧聚集处。

建筑风格

  • 建筑为两层高的三级古迹红砖洋楼,其外观为每正立面8公尺,1908年所建。
  • 八角堂主建筑体后面连接著的是十字型外观的一楼砖造楼房,而结构不太相似的这两栋建物合称西门市场,红楼则为市场入口。

历史背景

日治时代

  • 西门町市场也被称为新起街市场,原先是1896年时将艋舺祖师庙市场废除后新设而来[1]
  • 新建筑于1908年4月开始兴建,同年11月完工开业,一开始的店铺主要是早先从艋舺祖师庙市场迁移而来。
  • 该市场的主要建筑分为本馆、八角堂(今西门红楼)与外店。
  • 1920年由台北市接手管理后,于1921年命名为“西门町市场”,至1931年4月25日再改为公设西门町食料品小卖市场[5]
  • 按照1939年登记的资料,市场内店主与雇员合计有383人,每日平均1.9万人入场。店铺则包括蔬菜店铺10家、牛肉6家、猪肉6家、鲜鱼17家,而全市场共有109间店铺[5]。其中共有34家为用品店铺,其馀则为食品商,八角堂可分为上下两层,内有28间商店,在下层包括有菓子商、西洋食料、瓶罐酒类、陶器、玻璃器、茶商、玩具、烟草、铜铁器、金属与日用杂货等;上层方面则有名片商、医疗器械、小间物商(日用、化妆品等)、布商、西洋杂货、纸墨、药与咖啡等。[1]
1934至1938年间西门町市场年度销售额变迁[1]
年度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店铺数 109 106 104 102 103
市场总销售额(圆) 1,073,483 1,130,432 1,089,740 1,136,641 1,269,297

战后时代

  • 战后,接收八角堂的沪商业者因建筑的红砖外观,改名为“红楼剧场”。1963年后,红楼剧场改映电影,因此又被称为“红楼戏院”或简称“红楼”。1997年,台湾内政部将红楼列入第三级古迹,定名为西门红楼。
  • 中华民国政府到了1955年才正式接管西门町市场。战后初期涌入中国各地人士加入经营,而原有位于北侧的停车处,也由于摊贩的增加而搭起如汕头火锅等各种店铺。原先经营百货的八角楼上层,则租给了上海商人,曾为平剧、越剧以及其他歌舞团等戏曲演出地点。下层也进而吸引了相关的行业,如戏服店与茶室等。至于本馆的部分,维持著原先生鲜市场的作用[1]
  • 西门市场在日治中期时已有人认为不敷使用,但战争开始经费缺乏便勉强续用。战后台北市政府也有意改建,但政策都并未实行。高玉树任市长时期,建设局计划参考南门市场方案以民间投资办理西门市场的改建,规划将西门市场改建为地上11层的大楼;到了黄大洲时期,于1990年批示了更新方案,并且计划将地上一层容纳当时已有的店铺,二楼则容纳生鲜摊贩。到了陈水扁时期,由于西门红楼在1997年列为三级古迹,使得先前的各种改建计划便无法再进行。
  • 马英九竞选市长时,虽也重新提出改建为高层大楼计划,但未有实行[1]

交通资讯

捷运

公车

  • 路线:9、12、202、202区、205、206、212、218、218直达车、223、246、249、250、252、253、260、262、262区、304承德线、304重庆线、307、310、601、604、624、660、662、667、671、701、702、705、706、835、蓝2、蓝29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周佩桦. 台北市西门市场历史之研究 (硕士论文).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台湾语文学系. 2010. 
  2. 台北市公有西门商场.台北市市场处.2018-09-21
  3. 台北市公有西门商场.台北市政府全球资讯网.2018-09-05
  4. 【住得出色】捷丝旅台北西门馆 充满在地邻里特色,文汇报,2020-03-05
  5. 5.0 5.1 食料品小卖市场要览. 台北市役所. 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