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鄭總督之鎮
《送鄭總督之鎮》是一首馮時可詩詞,馮時可是明代的一位詩人、官員。馮時可(1546年或1549年-?),字元成,又字元敏,號敏卿,又號文所,南直隸松江府華亭(今上海松江)人。他是明代嘉靖年間「四鐵御史」馮恩的第八子,少時跟隨其長兄馮行可學習,又師從唐順之。十八歲時補諸生,隆慶四年(1570)鄉試中舉,次年即隆慶五年(1571)中進士,被任為刑部主事,後改兵部主事,歷員外郎、郎中。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自古以來,詩歌就伴隨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從未中斷。從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問世到現在已經三千年了[1]。
“ |
聖主自垂裳,猶懷御遠方。 月卿臨馬邑,星使下龍荒。 地控諸關壯,天連萬堞長。 慇勤宣廟略,翕習動軍裝。 五利和戎策,千言實塞章。 白題迎節舞,紫燕傍車昂。 鈴閣秋聲靜,油幢晚氣涼。 邊沙看淨埽,朝野倚金湯。 |
” |
— [明代]馮時可 |
目錄
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與意象
詩韻猶畫韻,無韻之畫自古不得品位,同樣的,無韻之詩則更是為世人所不屑。此中之「韻」就是詩與畫的靈魂,無之則詩畫無以留存。而「韻」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即是詩詞的意境。意境的始基在先秦道家的「體道」的境界。「道」,不知其名,也不可名,甚至也不能用語言給予確切的表達和解釋,但它又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存在。它先天地生,是宇宙萬物的起源。它恍恍惚惚,渺渺茫茫,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正是道家這種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的思維特點,啟發了後世的文學家、藝術家,去追求一種深遠杳冥的、飄渺恍惚的、不可以用語言窮盡而又能表現一種高遠意旨的藝術境界。詩人、藝術家藉助比喻、象徵、暗示等種種藝術手法,在作品中留下許多的空白和斷裂,通過調動讀者的想象力,啟發讀者用自己的生活感受去體味、想象、填補這些空白,去獲取作品的「言外之意」和審美享受。這正是文學作品中意境的魅力。可見最早的意境基本上是一種人生哲學。到了魏晉六朝時期,劉勰把哲學的命題轉為文學理論命題,「言外之意」、「象外之境」。
意境是中國古代詩論獨創的一個重要的審美範疇,離開意境理論,就無法對中國古代詩歌美學發展史上,許多概念的產生、發展、深化、界定做出歷史與邏輯的闡釋。可以這樣說意境理論是理解古代詩歌甚至整個中國藝術美學的網上紐結,對此問題的深入探討,必將會使我們對中國古代詩歌藝術豐富的內涵,有進一步的體會,同時也能使我們對於詩人微妙深奧的詩心,有一個準確的把握[2]。
參考文獻
- ↑ 《詩經》305首,你至少要會背這23首巔峰之作收藏!,搜狐,2023-04-20
- ↑ 古代詩歌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哪些,走近教育,2019-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