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6.17.25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M18驅逐戰車 的原始碼
←
M18驅逐戰車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M18驅逐戰車'''<br><img src="https://cdn2.ettoday.net/images/521/d521032.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40209/323337.htm 圖片來自ettoday]</small> |} '''M18「地獄貓」式驅逐戰車'''('''M18 Hellcat''')為[[美國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開發的一款[[驅逐戰車]]<ref>[https://worldoftanks.asia/zh-tw/content/guide/tank-classes/tank-destroyers/ 驅逐戰車],戰車世界</ref> 。它是美軍在二戰時,所有[[履帶]]裝甲戰鬥車輛中,行駛速度最快的戰車。故有「'''地獄貓'''」的稱號。同時是少數底盤為全新設計,而非沿用既有戰車之底盤的型號。 == 構造 == 與使用[[M4雪曼]]底盤的[[M10狼獾]]相比,M18地獄貓的速度較高,可是它仍然選用与M4(76)谢尔曼坦克相同的[[M1 76毫米坦克炮]],药室容积140立方寸(被称作“76毫米炮”),火力较M4未有提高,无法对M4提供更强大的火力支援,而是通常作为快速机动单位独立作战。M10狼獾安装的却是M7 76毫米坦克炮,药室容积205立方寸(虽弹头可与M1炮通用,但发射药筒不同,为免歧义前线称其为“3英寸炮”,但仍对弹药补给带来一定混乱),且底盘与M4相同速度接近,通常与M4协同作战,在M4遇到德国重型坦克难以攻克时提供更强大的穿甲火力。战场需求的结果是,原本计划生产9000辆的M18只生产了2000辆,原本计划生产2000辆的M10、M36却生产了9000辆。 尺寸小一號的M18地獄貓車內空間則和M10狼獾相近,能夠讓五名成員(駕駛,無線電手,砲手,裝填手,車長)乘坐。 由於當時美軍的戰略思想與武器運用規範,M18地獄貓在設計之初的主要目標是追求優越的路面行駛速度(以確保能夠迅速趕到敵軍裝甲部隊出現區域的側翼展開反擊),M18地獄貓僅有一層十分薄弱的裝甲,而主砲威力(與德軍的同類型車輛相比)也稍嫌不足。薄弱的裝甲使車身及乘員們很容易受到砲彈碎片與輕武器的傷害,主砲在遠距離無法有效擊穿德國[[虎I坦克|虎式]]及[[豹式坦克]]的正面裝甲,成為它最大的缺點。而裝甲及火力上的失衡,也是源自於它追求高行駛速度的代價。後來,美軍投入了[[高速穿甲彈]](HVAP/APCR),使M18地獄貓的主炮貫穿力得到改善。但是這種炮彈在戰爭大多數期間都無法大量供應,因而限制了M18在戰場上的表現。不過大多數的成員認為M18的表現優良,雖然同時也認為它的開頂砲塔與裝甲設計太過薄弱,但大多數乘員都摸索出利用其高速度移動至正面裝甲較厚的德軍戰車側面後再發動攻擊,在西北歐戰場上仍獲得一定程度的成功。 == 實戰 == 這款試作型[[T70]]曾經在[[義大利]]的[[鵝卵石行動|安齊澳戰役]]中進行實戰試驗。後來投入生產的正式型號[[M18]]則投入在[[西歐]]及義大利的戰場中。起初的[[M18]]地獄貓是作為一般裝甲車使用,但是,隨著後來美軍重型坦克的開發及生產,[[M18]]開始作為步兵的火力支援。然而,[[M18]]更出現了一種衍生型號「[[M39]]裝甲多用途車輛」。[[M39]]裝甲多用途車輛是由[[M18]]拆除炮塔而成,主力用作運輸兵員及淄重,亦是唯一一種正式投入生產的[[M18]]衍生型號。 [[M18]]直至1944年10月才停產,此時已經接近戰爭的尾聲。戰後,它就被美國政府停止採用,堪用者就被出售至其他國家使用,如[[南斯拉夫]]就一直使用這批戰車,直至1990年代。另外[[中華民國]]也曾經接收243輛,使用[[M18]]直到引擎與底盤不堪再用。之後又將[[M18]]的炮塔部份,與[[M42防空砲車]]底盤結合,稱之為國造[[六四式輕戰車]](TL64),拼湊了五十幾輛。 == 開發 == 1941年美軍備戰時,驅逐戰車部隊指揮官[[安德魯·戴維斯·布魯斯]]中校理解的驅逐戰車應該是要比戰車有更快的速度以及更強勁的火力,以海戰概念套用,驅逐戰車應該是巡洋艦、而非戰艦。所以布魯斯中校不喜歡[[M10狼獾]]與後來發展的[[M36驅逐戰車]],他認為M10太重太慢,而M36是M10的概念衍生因此有同樣的問題。而作為他所期望的驅逐戰車,M18則來得太慢也太少。 1941年12月,[[美國陸軍軍械兵團]](Ordnance Corps (United States Army))發布需求,希望研發一款使用[[克利斯帝懸掛系統]](Christie suspension)、[[莱特R-975]]引擎(Wright R-975)及[[M3反坦克炮|37毫米炮]]的快速驅逐戰車,通用汽車獲得了這個競標合約,製造2輛原型車,代號'''T40 GMC'''。後來,在北非的戰事中,他們發現37毫米主炮的效果不大。因此,軍方改為以[[QF 6磅炮|57毫米炮]]安裝在這款開發中的驅逐戰車,代號'''T49 GMC'''。 美軍對驅逐戰車的火力從開發起一路三級跳,1942年在6磅炮替換37公厘炮後,軍方希望驅逐戰車有更強的火力,最好和[[M4雪曼戰車]]相等-於是T49取消,變更代號為'''T67 GMC''',原先的封閉式炮塔因空間容積不足也更換為開放式炮塔;不過到1943年初,軍方又想要更強的火力,得換上雪曼戰車反戰車構型的主力武器[[M1 76毫米坦克炮|76公厘炮]],由於軍方對規格的再度變更,驅逐戰車計畫再度變更代號為'''T70 GMC''',這次變更武器同時導入別克汽車工程師[[哈雷·厄爾]]帶領的工作室設計以[[扭力桿懸吊裝置]]之履帶底盤設計,引擎啟動輪也調整到前部。相關設計在1943年2月定案,但陸軍要求得在1943年7月前完成測試並進入量產。 第一批量產的T70原型車在經過通用汽車測試後,交付第704驅逐戰車營測評,704營雖然提出了部分需修改之設計,但整體評價稱優。 最初量產規劃要產製8,986輛M18,其中1,600輛將從[[租借法案]]中讓渡同盟國,7,386輛在[[美國陸軍]]自用,但最後量產計畫備縮水成2,507輛,且其中的640輛被改造為[[M39裝甲通用支援載具]]。導致M18減產的理由有三: #驅逐戰車指揮官雖然滿意這武器,但76公厘戰車炮無法對1944年西線的納粹重戰車構成傷害,前線官兵希望有更大口徑的火炮 #美國陸軍地面部隊(AGF)建軍規劃調整,將驅逐戰車營的總量砍半,且AGF希望驅逐戰車部隊使用拖曳式火砲,而非自走驅逐戰車 #租借法案主要用戶(英國、蘇聯)不想要這種武器 M18在1943年7月至1944年10月間量產,量產分三個批次,T-6641合約為前1000輛車、T-9167合約是1507輛車、RAD-563合約則是六種衍生車型的開發合約;第一批次合約的前684輛車變速箱齒輪比設計錯誤,導致車輛無法爬坡,後來這批戰車全數返廠修改,並沒有配發給野戰部隊。在第1350號車前使用的引擎為350匹馬力的R975-C1引擎,1351號車以後配備具有增壓器的R975-C4引擎,輸出功率提升到400匹馬力。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590 軍事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M18驅逐戰車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