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1.87.15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B小调第八交响曲 的原始碼
←
B小调第八交响曲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B小调第八交响曲</big> ''' |- | [[File:0cdb54a246e242da83468861f67e136c.jpg|缩略图|居中|[http://vthumb.ykimg.com/054104085936F8161E58DF0D7208783B 原图链接][http://www.soku.com/v/?keyword=c%E5%B0%8F%E8%B0%83%E7%AC%AC%E4%BA%94%E4%BA%A4%E5%93%8D%E6%9B%B2&orderby=1&limit_date=0&site=0&_lg=10&hd=6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作于1822年,作者时年25岁,但直到43年后乐谱才被发现,并于1865年首次公演。本交响曲唯有第一、第二两乐章拥有完整的曲谱,第三乐章只有九小节改编为管弦乐曲,其它部分仍停留在钢琴曲谱的形态,第四乐章则连草稿都没有。但由于此曲的已完成部分乐章出彩,故在形式上虽然未完成,但实际上完整无缺,并因此引出许多穿凿附会的传说,影响颇大。 =='''目录'''== '''乐曲概述''' '''乐曲赏析''' '''乐队编制''' =='''乐曲概述'''== 但第一、第二两个乐章无论在形式上或感情处理上,都能搭配得天衣无缝,整个内容至此已表达得十分完整,再加任何诙谐曲乐章或终乐章,均有画蛇添足的感觉。所以,此曲在形式上虽然未完成,但实际上是完整无缺的,并因此而显得结构新颖,这恐怕是作者始料不及的。此曲不仅是舒伯特交响曲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浪漫音乐的一部绝世佳作。它抒发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忧伤情绪充满了整个乐曲。透明清纯、优美丰富的旋律,不加装饰和声和音色,这种作曲手法非常新鲜,这是此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的重要原因。本曲未完成而终,这为它增添了许多穿凿附会的谣言传说,甚至有人将它杜撰成故事,拍成电影。如此一来,此曲更是家喻户晓。 =='''乐曲赏析'''==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b小调——3/4拍, 这是比较简单的奏鸣曲形式,最开始没有引子,第一主题初由低音弦奏出富有暗示性的旋律,名指挥家温加纳形容为“好像是来自地底世界的声音”。这段旋律,在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中都担任重要的角色。这是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亮相,奏出一段极为低沉的下行旋律,包含了忧郁、压抑的情绪,又好像是作者在沉思,思考着一些不愉快的、难以解决或面对的事实…… 接下来弦乐器共同奏出较为急促的的十六分音符,营造出了一种紧张的气氛,并以此作为第一主题的背景。在这种气氛的烘托下,木管乐器奏出了b小调的第一主题。这个主题听起来带有淡淡的悲剧色彩,给人一种沉重的、抑郁的感觉,像是作者的脑海里此刻充满着对现实悲观的思绪…… ·圆号在第一主题的尾部吹奏出一个长音,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回响感。经过长音的回响与简短的发展,铜管乐器插入了一个过渡部分之后,接着在切分节奏的伴奏音型衬托下,G大调的第二主题的旋律由大提琴拉出。切分节奏让人之前那忧郁的情绪有所减轻,增加了一些轻快、明亮的色彩。第二主题的旋律有一种明显的舒伯特式歌唱性,如此的悦耳,表现出优美欢快的情感,像是作者此刻的心中又泛起一丝乐观的情感、美好的画面…… 接着,由小提琴重复了一遍第二主题之后,整个乐队进入一小节的休止,随后乐队突然来了一次小爆发,奏出了两个阴晦的 小三和弦,之后不稳定的增六和弦出现,紧张的气氛把第一小提琴逼上极高音区,第二主题进而得到发展。在木管奏出的切分音引导下,弦乐高低声部一唱一和,总体上又让人感觉到一种不稳定的紧张感,欢快的情绪不断被忧郁所压制。随后,第二主题继续接替上升的展开,好像快乐情绪在努力挣扎,并且最终渐渐地归于低沉……这就犹如作者的思绪开始在乐观与悲观之间不断盘旋,但寻求欢乐的欲望却始终无法抑制黑暗的现实对身心带来的重压…… ·这时,突然迸发出一个b小调主和弦,属七和弦连接过后,就以上面所述的结构,发展地反复了一次,象征着作者的内心还在不断地起伏、斗争中…… ·接下来,第一主题的初始低音第三次出现,以及乐队全体强力地奏出很长的一段从引子延伸出来的发展部分,频繁的转调将第一乐章的悲剧、压抑的气氛推向高潮。弦乐再次奏出了急促的十六分音符,铜管不断奏出强有力的长音,金属的音色如此震撼,弦乐与铜管乐的旋律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冲突,再加上急促连续的鼓声营造的一种沉重的背景,更渲染出高潮的气氛,让人的内心充满紧张感,无法稳定…… 随后,弦乐的振弓渐弱和滑音使强烈的悲剧气氛有所缓和,并引导出了悠扬的长笛声,高潮就此弱化下来,第一、第二主题再次出现(第一主题仍用b小调;第二主题最初用D大调,之后用B大调),并且第二主题配器上又得到了改变与发展,表现出了一种内心挣扎般的情感色彩…… 乐章的尾声依然是第一主题的重现,依然是那么的厚重、低沉,让人感觉悲剧终究无法逃避……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E大调——3/8拍''' 为了满足E调铜管乐器的要求,该乐章特意采用E大调。整个乐章行如流水,布局和发展都舒缓自然。这一乐章的主题十分出名,是一个旋律优美的典雅主题,圆号、单簧管奏出和弦后,第一主题最初由第一小提琴呈现,把听众带入了一个宁静而充满幻想的意境。第一主题的中间部分是由木管乐器奏出的,加上了庄严的圆号和颇有分量的小号和定音鼓做伴奏,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二主题用升c小调,听上去没有第一乐章的忧伤气氛,但弦乐的断奏依然是贯穿第二主题的不稳定因素。根据乐器逻辑顺序,作者省略了发展部,直接返回第一主题。再现部的调性布局与第一乐章类似(第一主题用原调;第二主题先用a小调,之后用e小调)。乐章的尾声出现了新的和弦,弦乐用很弱的力度奏出长音,似乎要进行到降A大调的时候,却返回了E大调,使人感到新奇。 '''第三乐章''' 快板,b小调,3/4拍,谐谑曲。舒伯特并未亲自完成这个乐章,只留下含有九小节的管弦乐谱和含有总共128小节的钢琴谱草稿;也就是说,全曲只有前9小节是经过舒伯特配器的;而Trio部分并不完整,舒伯特的钢琴谱草稿只有Trio的前半部分。英国舒伯特协会副主席、时任英国赫尔大学音乐系主任、音乐学家兼作曲家布莱恩·纽博尔德(Brian Newbould)曾根据已有的管弦乐谱和钢琴谱草稿为这个乐章余下的119小节配器并补写的Trio的后半部分。由内维尔·马里纳(Neville Marriner)指挥圣马丁学院室内乐团(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演奏录制的专辑《舒伯特十大交响曲》(Schubert:The 10 Symphonies;录制时间:1981-1984年)中有这首交响曲四乐章版本的录音,其中的第三乐章即用布莱恩·纽博尔德的管弦乐版本。 '''第四乐章''' 舒伯特本人并没有留下这个乐章的任何草稿。不过据纽博尔德和杰拉尔德·亚伯拉罕(Gerald Abraham)等一些舒伯特专家认为,舒伯特于1823年为戏剧《罗莎蒙德》(Rosamunde)的配乐(共11个乐章,作品797号(D.797))中的第二乐章(b小调),即第一幕间奏曲有可能是舒伯特第八交响曲第四乐章的初始构思。不过由于某种不为人知的原因,舒伯特最终放弃了这个构思,而把它用于《罗莎蒙德》配乐中。事实上,1867年4月6日舒伯特第八交响曲的英国首演中,这个间奏曲就曾被当作第四乐章演出;而《舒伯特十大交响曲》专辑中也完整地把《罗莎蒙德》配乐里的这个乐章作为这首第八交响曲的第四乐章。 [[Category:390 人類學總論]]
返回「
B小调第八交响曲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