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3.213.7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黎利 的原始碼
←
黎利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FFD1A4;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黎利''' </p> |- |<center><img src="https://baotang.thanhhoa.gov.vn/portal/Photos/2015-10-02/db27ccf92718f33dget_img(3).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baotang.thanhhoa.gov.vn/portal/Pages/2015-10-1/LE-LOI-1385--1433-jzr7o9.aspx 圖片來自thanhhoa] </small> |} '''黎利'''(越南語:Lê Lợi,{{bd|1385年|9月10日|1433年|9月5日|catIdx=L黎}}),[[越南]][[後黎朝]]開國君主,后人称為'''黎太祖'''(越南語:Lê Thái Tổ)。他起兵驅逐了[[明朝]]的驻军,使[[越南]](當時“大越”國土相當於今越南北、中部)最终取得獨立地位。<ref>[https://baotang.thanhhoa.gov.vn/portal/Pages/2015-10-1/LE-LOI-1385--1433-jzr7o9.aspx Lê Lợi],thanhhoa</ref> 黎利生於越南[[清化省|清化]]地區,在他的青年時期,[[越南陳朝|陳朝]]被權臣[[胡季犛]]所篡,[[中國]]明朝藉此於1407年[[明入越|出兵佔領越南]](當時國土相當於現今中、北部),設立了[[安南屬明時期|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使之成為中國轄地。與此同時,越南群雄並起,黎利亦於1418年發動[[藍山起義]],從而展開了[[抗明十年戰爭]]。結果,[[明宣宗]]決定罷兵,黎利稱帝,使越南重獲獨立,開創[[後黎朝]]。另外,黎利獲明朝承認其對越南的統治,以保持中越的[[藩屬]]關係。 == 早年及抗明戰爭 == === 家世及早年 === 黎利來自越南[[清化路]][[梁江縣]][[藍山鄉]](今[[清化省]][[寿春县]][[蓝山市镇]])的一個豪族家庭。據史書所說,黎利的曾祖父[[黎誨]]遊經這裡時,認為必是佳處,於是定居,三年後發展成可觀的產業,從此「世為一方君長」。到黎誨的兒子[[黎汀]](黎利之祖父)繼承家業時,已經是「有眾至千餘人」的巨賈了。 [[陳廢帝 (越南)|陳廢帝]][[昌符]]九年[[農曆]]八月初六日([[西曆]]1385年9月10日),黎利出生於[[雷陽]][[主山]](父親是[[黎汀]]的次子[[黎曠]],母親是[[雷陽]][[主山]]人[[鄭蒼]])。在他年輕時,[[陳朝 (越南)|陳朝]]政局正日走下坡,並發生了[[胡季犛]]篡[[陳朝 (越南)|陳]]及[[明入越|明朝派軍攻越]]的事變。 在[[胡季犛]]覆亡、[[安南屬明時期|明朝佔領越南]]之際,黎利對明朝的態度,中越兩國的歷史文獻,說法略異,而分歧主要在於黎利有否出任過明朝的官職。越南文獻指黎利面對明朝各種計謀、誘惑下,仍然不為官爵所動;《大越史記全書》記載,明據越南後,對當地人採取了勞役及招降兩種手段,而黎利則「不為官爵所誘、威勢所怵,明人巧計百端,終不致也。」其後感到[[後陳朝]]的抗明活動無望,便「晦迹山林,潛心韜畧,延攬智謀之士,招集流離之民」,以密謀反明。但中國文獻卻指黎利降明後任官另有所圖;《[[明實錄]]》中載:「利初從[[陳季擴]]反,充偽金吾將軍,後束身歸降,以為巡檢,然中懷反側。」這段文字提出黎利曾向明投降,並獲授官銜,而暗中有所圖謀的說法。 對於以上兩種說法,現時仍未有定論,但黎利本人亦曾說過一句值得注意的話。他曾向大臣們憶述,當初明朝統治越南時,他曾「罄家所有以奉事之,冀其免禍,而彼害朕之心曾不少恕,義兵之舉,朕實出於不得已焉耳。」 === 藍山起義 === 黎利不滿明朝的統治,便隱居山林,廣交豪傑之士,召募流亡群眾。到1418年2月份([[明]][[永乐|永樂]]十六年農曆正月),黎利決定在[[藍山鄉]]起兵反明,自稱「'''平定王'''」。當時,除黎利外,還有[[潘僚]]、[[鄭公證]]、[[黎餓]]等起義軍,但維持不久,便被明軍所擊破。 明軍獲悉黎利起義,便派[[馬騏]]領兵征討。黎利引誘敵軍到洛水([[清化省|清化]][[錦水縣|錦水]]),用伏兵將之擊退,這是黎利最初嚐到的勝果。其後,黎利移軍[[至靈山]](據[[陳仲金]]考證,[[至靈山]]在[[清化省|清化]]境內),途中遭到明軍追擊,被俘獲了不少軍民及家屬。黎利便率殘兵駐紮[[至靈山]]。此後,從1419年(明永樂十七年)至1424年(明永樂二十二年),黎利以[[至靈山]]、[[藍山鄉]]等地為為主要據點,多次領兵與明軍交戰,各有勝負。期間,黎利得到重要[[黎初功臣|開國功臣]][[阮廌]]的歸附。 === 軍勢壯大 === 1424年(明永樂二十二年),黎利聽從[[黎隻]]「[[乂安省|乂安]]險要,地大人眾,……今宜先取[[茶隆]],略定[[乂安省|乂安]],以為立腳之地」的建議,向該區步步進迫。1425年(明[[洪熙]]元年)行軍期間,黎利得到沿途百姓的支持,便順勢約法三章,宣佈:「民苦於虐政久矣,凡所至州縣,秋毫無犯,非偽官(明朝官府)之牛穀,雖甚饑困,不得濫取。」憑著嚴格的軍紀,黎利軍所到之處,都得到群眾響應,「相與併力圍乂安城(今[[乂安省]][[興元縣]])」。雖然明軍尚能堅守該城,但轄下地區,已被黎利佔領。 由於明軍主力集中在乂安城,其他地點防務較弱,黎利便轉移視線,攻克[[新平 (越南)|新平]]、[[順化]]等地。當時,黎利軍已佔領了南部的國土(相當於現今越南中部),便向北出兵[[河內|東都(今河內)]]。1426年10月及11月間(明宣德元年,農曆十月),在重要戰役[[崒洞之役]]中,黎利軍重挫明軍,迫使明朝的軍事力量只限於幾個被包圍的城市。 === 擊敗明軍 === 在黎利軍勢力日益壯大的同時,明[[征夷將軍]][[王通 (明朝)|王通]]與黎利議和,黎利最初亦同意的。但王通暗中向明廷求援,黎利便繼續派軍攻擊明軍的各個駐守城市。 明室了解到戰況不利,便派[[柳昇]]為主將(又作「柳升」),率十萬軍隊南下剿亂。1427年10月(明[[宣德]]二年農曆九、十月間),柳昇進入越南,開始攻擊黎利軍隊。黎利便向部下們作出指示:「今柳昇之來,途路遼遠,人必疲勞,吾以逸待勞,蔑不勝矣」,下令軍士們邊戰邊退,將敵軍徐徐地引入腹地,並在適當地方設伏。明將柳昇到這時仍大意輕敵,只親自帶領100騎兵追趕黎利軍隊。到達[[枝陵县|支棱]](位於[[諒山省]])的泥濘地時,明軍由於移動困難,黎利的伏軍乘機施襲,於是在馬鞍山(當地山名,又名倒馬坡)擊殺柳昇。明軍由於主將陣亡,全軍敗退,黎利再派軍大舉追擊,於是獲得大勝。此次決定性的戰役,迫使明軍不得不議和。 戰事大致平息後,1427年(明宣德二年)農曆十一月,黎利派出使節入明,要求冊封[[陳暠 (越南君主)|陳暠]](黎利所立的[[傀儡政權|傀儡]]君主)為王,明隨即封陳暠為「安南國王」,征夷將軍王通領兵撤退,整場抗明戰事至此告終。 === 用兵之道 === 黎利能夠長期與明軍周旋,甚至擊敗明軍,這與他的用兵之道及越南北部的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他用兵設伏出奇,避實擊虛,由於在與明軍的每次對陣中,明軍往往都有著兵員龐大的優勢,但同時亦由於行軍遙遠,軍士無法在最佳狀態下作戰。黎利曾經說過:「彼眾我寡,彼勞我逸,兵法所謂,勝敗在將,不在乎眾寡。今彼軍雖眾,而吾以逸待勞,破之必矣。」因而從[[藍山起義]]開始,黎利就經常採用迴避與伏擊相結合的戰術。在[[崒洞之役]]及[[支棱之戰]]中,黎利正是憑著這個戰略取勝。 ==影片==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UqgQi51-h4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Lê Lợi – Người Lập Nên Triều Đại Lâu Dài Nhất Lịch Sử Phong Kiến VN }} </div>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738 東南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BD/isYea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B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Date.isM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黎利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