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6.71.4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麻豆文衡殿 的原始碼
←
麻豆文衡殿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麻豆文衡殿'''<br><img src="https://bobee.nownews.com/wp-content/uploads/2020/06/%E9%97%9C%E8%81%96%E5%B8%9D%E5%90%9B%E9%BA%BB%E8%B1%86%E6%96%87%E8%A1%A1%E6%AE%BF-768x576.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bobee.nownews.com/20200602-38021 圖片來自nownews]</small> |} '''麻豆文衡殿''',為[[臺灣]][[臺南市]][[麻豆區]][[南勢里 (臺南市麻豆區)|南勢里]]的一間[[關帝廟]],建立於1734年([[臺灣清治時期|清]][[雍正]]十二年),因歷史悠久,有麻豆地區古蹟[[廟宇]]第一之美稱。 == 沿革介紹 == 明末清初,中國大陸沿海一帶居民,大量移民至台灣開墾。為求神祇庇護,先民由祖籍[[福建]][[泉州]]奉祀關聖帝君入台。起初由於社會形態封閉,關聖帝君的神像只供奉於民家中,後因神蹟顯赫、香火鼎盛,當地鄉民共議於今廟址處建立一座坐北朝南的茅草廟宇奉祀。當時廟前為漢人所居住,廟後為[[平埔族]][[麻豆社]]人居住,至今文衡殿北側處尚名為「番仔巷」,因歷史悠久,有麻豆地區古蹟[[廟宇]]第一之美稱<ref name="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Cite url|url=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TainanCity/madou/1107014-WHD |title=文衡殿 |publisher=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date=2011-10|language=zh-tw}}</ref><ref name="南瀛古廟誌"/>。 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該[[角頭|角]]廟方對「祭祀圈」內村莊的稱呼,鄰近的《修造水堀頭枋橋功德碑》則記載其居於[[牛稠仔庄]][[貢生|國學生]]吳仕光感於廟貌寒酸,故提倡闢建廟宇,鄉民們應和,在眾人努力下大功告成。當時廟前一帶曾一度為麻豆地區最繁華的地段,與[[麻豆水堀頭遺址|水堀頭]]近在咫尺,每日車水馬龍,盛極一時。 1768年(清[[乾隆]]三十二年),發生大地震,文衡殿幾乎倒塌,因當時社會經濟困頓,修復進展緩慢。 1774年(清乾隆三十九年),在地[[鄉賓]]和[[仕紳]]黃清芳、吳時舉、吳時興、陳志光、柯睿哲等提倡重修,當地原住民亦有參與,修復歷時5個月,廟貌乃告一新,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立「重新虞朝莊關帝廟碑」紀念。由此至[[嘉慶]]、[[道光]]年間皆有小規模修繕。 1777年(清乾隆四十二年)當地漢人與原住民就田產納[[香油錢|香燈]]、納番餉之事發生爭議,經[[臺灣府北路理番同知]][[朱景英]]之排解,立「貼納武廟香燈漢番和睦示告碑」告示雙方。<ref name="臺灣碑碣拓片">{{Cite url|url=https://tm.ncl.edu.tw/article?u=014_001_0000006988 |author=何培夫|title=貼納武廟香燈漢番和睦示告碑記 |publisher=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網站|date= 1999|language=zh-tw|accessdate=2021-01-3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130100506/https://tm.ncl.edu.tw/article?u=014_001_0000006988|archive-date=2021-01-30|dead-url=no}}</ref> 1868年(清[[同治]]七年),由於時光遷移,廟堂已多處斑駁、頹褪之跡,當時董事陳春華等人發起重建,信眾們紛紛響應、慷慨解囊,加入重建行列,並將原坐北朝南的建築方向,調整為坐西朝東,建成一座莊嚴的華南式廟宇「文衡殿」。 1926年([[大正]]十五年),信眾捐款增設[[鐘_(敲擊器)|銅鐘]]、[[堂鼓|大鼓]]及[[木魚]]等法器。 1934年([[昭和]]九年),廟方董事及善信購買該廟周邊土地建立後殿和庭園,並發起重修,至1964年間修建多次。 1976年([[民國紀年|民國]]六十五年),地方熱心民眾樂捐,於該廟後興建氣勢雄偉的[[凌霄寶殿]],歷時一年完工,此殿主祀[[玉皇上帝]]、[[三官大帝]]、[[南斗星君]]、[[北斗星君]]、[[三恩主]](文衡聖帝(關帝)、[[仓颉|倉頡夫子]]、[[孚佑帝君]])等神祇。 1990年(民國七十九年),經由該廟管委會提議,信眾、善心人士樂捐,完成興建兩座宏偉的[[牌樓]]。 1992年(民國八十一年),雖歷多次重修,經年累月以來廟貌仍不堪,信眾認為無法彰顯關聖帝君神威;又香火鼎盛使該廟顯得非常擁擠,故經信眾發起提議以及各界響應,廟方於該年成立重修委員會並動土重建,歷時三年多完工<ref name="南瀛古廟誌">{{Cite url|url=https://tm.ncl.edu.tw/article?u=022_001_00000269&lang=chn |title=南瀛古廟誌 |publisher=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date= 1994-04|language=zh-tw}}</ref>。 == 祭祀與活動 == 除前後殿主祀[[關聖帝君]]、玉皇上帝之外,亦供奉著[[關平]]太子、[[周倉]]將軍、[[福德正神]]、馬將軍、[[太歲星君]]、[[註生娘娘]]、[[中壇元帥]]、三官大帝、[[五斗星君]]、[[東嶽大帝]]、[[通天教主]]、文衡聖帝、倉頡夫子、孚佑帝君等神祇。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7 宗教建築;陵墓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url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麻豆文衡殿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