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16.15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的原始碼
←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1.jpg|缩略图|[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img5.artron.net%2Fartist%2FA0211411%2Fbrt021141100124.jpg&refer=http%3A%2F%2Fimg5.artron.net&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21582480&t=b83a2a0dc420fa1eda92e45156fb4174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9%B9%A4%E9%B8%A3%E4%BA%8E%E4%B9%9D%E7%9A%8B%2C%E5%A3%B0%E9%97%BB%E4%BA%8E%E5%A4%A9%E3%80%82 图片来源]]]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出自先秦[[佚名]]的《[[鹤鸣]]》<ref>[https://so.gushiwen.org/mingju/juv_51717dfb58ba.aspx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古诗文网] </ref>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亮清。深深渊潭游鱼潜,有时浮到渚边停。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有浓荫,下面灌木叶凋零。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玉英。 幽幽沼泽仙鹤唳,鸣声响亮上云天。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潜入渊潭嬉。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枝叶密,下面楮树矮又细。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琢玉器。 注释 九皋:皋,沼泽地。九:虚数,言沼泽之多。 渊:深水,潭。 渚:水中小洲,此处当指水滩。 爰(yuán):于是。檀(tán):古书中称檀的木很多,时无定指。常指豆科的黄檀,紫檀。 萚(tuò):酸枣一类的灌木。一说“萚”乃枯落的枝叶。 “它山”二句:利用其它山上的石头可以错琢器物。错:砺石,可以打磨玉器。 榖(gǔ):树木名,即楮树,其树皮可作造纸原料。 攻玉:谓将玉石琢磨成器。朱熹《诗集传》:“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 ==鉴赏== 此诗共二章,每章九句。前后两章共用了四个比喻,语言也相似,只是押韵不同。关于诗的主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毛诗序]]》认为是“诲(周)宣王也”,郑笺补充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举例证明鲁诗、齐诗、韩诗都与毛诗观点一致。到了宋代朱熹《诗集传》则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辞也。”认为这是一篇意在劝人为善的作品。今人程俊英在《诗经译注》祖毛、郑旧说而加以发展,说:“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这种说法较易为今人所理解。<ref>[https://hanyu.baidu.com/shici/detail?pid=56f2764af80b4dfea4c39c44d72a59ce&from=kg0&highlight=%E9%B9%A4%E9%B8%A3%E4%BA%8E%E4%B9%9D%E7%9A%8B%EF%BC%8C%E5%A3%B0%E9%97%BB%E4%BA%8E%E5%A4%A9 鹤鸣 百度汉语] </ref> [[File: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2.jpg|缩略图|左|[https://ss3.bdstatic.com/70cFv8Sh_Q1YnxGkpoWK1HF6hhy/it/u=3405710082,3041266393&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9%B9%A4%E9%B8%A3%E4%BA%8E%E4%B9%9D%E7%9A%8B%2C%E5%A3%B0%E9%97%BB%E4%BA%8E%E5%A4%A9%E3%80%82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9%B9%A4%E9%B8%A3%E4%BA%8E%E4%B9%9D%E7%9A%8B%2C%E5%A3%B0%E9%97%BB%E4%BA%8E%E5%A4%A9%E3%80%82 图片来源]]] 先谈朱熹的说法。他分析第一章说:“盖鹤鸣于九皋,而声闻于野,言诚之不可揜(掩)也;鱼潜在渊,而或在于渚,言理之无定在也;园有树檀,而其下维萚,言爱当知其恶也;他山之石,而可以为错,言憎当知其善也。由是四者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理,其庶几乎?”他将诗中四个比喻,概括为四种思想:即诚、理、爱、憎。并认为从这四者引申出去,可以作为“天下之理”——即普遍真理。他的说法看起来很辩证,都是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而且兼顾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然而他却是用程朱理学来说诗,这一点从他对第二章的解释中看得更加清楚。 《[[诗集传]]》释第二章结句引程子曰:“玉之温润,天下之至美也。石之粗厉,天下之至恶也。然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犹君子之与小人处也,横逆侵加,然后修省畏避,动心忍性,增益预防,而义理生焉,道理成焉。”程子说诗与朱子说诗,如出一辙,皆为引申之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字面而言,就是另一座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磨制玉器,今人也常常引以为喻。然而是否为诗的本义呢,似乎很难说。 再谈今人程俊英关于此诗的解释。程先生在《[[诗经译注]]》中说:“诗中以鹤比隐居的贤人。”“诗人以鱼在渊在渚,比贤人隐居或出仕。”“园,花园。隐喻国家。”“树檀,檀树,比贤人。”“萚,枯落的枝叶,比小人。”“它山之石,指别国的贤人。”“毛传:‘榖,恶木也。’喻小人。”她从“招隐诗”这一主题出发,将诗中所有比喻都一一与人事挂钩,虽不无牵强附会,倒也自成一说。 其实,就诗论诗,不妨认为这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诗。在广袤的荒野里,诗人听到鹤鸣之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然后看到游鱼一会儿潜入深渊,一会儿又跃上滩头。再向前看,只见一座园林,长着高大的檀树,檀树之下,堆着一层枯枝败叶。园林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诗人因而想到这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磨砺玉器的工具。诗中从听觉写到视觉,写到心中所感所思,一条意脉贯串全篇,结构十分完整,从而形成一幅远古诗人漫游荒野的图画。这幅图画中有色有声,有情有景,因而也充满了诗意,读之不免令人产生思古之幽情。如此读诗,读者便会受到诗的艺术感染,产生无穷兴趣。若刻意求深,强作解人,未免有高深莫测之感。<ref>[http://www.ruiwen.com/wenxue/yijing/185519.html 易经讲解: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瑞文网] </ref> ==创作背景== 对于此诗的背景,历代学者有不同的说法。宋代朱熹《诗集传》则认为这是一篇意在劝人为善的作品。方玉润认为此诗是“讽宣王求贤山林也”。今人程俊英认为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821 中國詩論]]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