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6.23.22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鲗鱼涌 的原始碼
←
鲗鱼涌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C48888;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鰂魚涌''' </p> |- |<center><img src="https://pic.pimg.tw/linyingju1980/1547930397-2890172523.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linyingju1980.pixnet.net/blog/post/67590633 圖片來自pixnet] </small> |} '''鰂魚涌''' '''Quarry Bay'''位於[[香港島]][[東區 (香港)|東區]]。在香港歷史的分區之中,鰂魚涌是[[北角]]的一部份,包括早期分區、[[市政局 (香港)|市政局]]分區以及校網分區。但現根據[[規劃署]]劃分已獨立發展,不過部分人仍說[[北角]]是舊稱呼。鰂魚涌的西部前稱'''麗池''',因已結業的麗池夜總會而得名。 ==歷史== 淸代嘉慶二十四年刊行的《新安縣誌》尚未出現鰂魚涌地名,可以推測當時本區人煙稀少。港府在開埠以來集中資源發展商業中心[[中環]]以及在南洋商家聚居的[[銅鑼灣]](如新加坡首富的[[信和廣場]])。戰後的1950年代,由於出現中國可能收回香港的不確定性,很多東南亞企業遷出香港,但有不少在1960、1970年代陸續回流。隨着戰後[[銅鑼灣]]以及[[北角]]人口已達到飽和,區內的需求帶動起原屬北角東部的鰂魚涌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商業及住宅區。因為北角以及鰂魚涌有大量閩籍商人和中產聚居,區內有不少閩籍商家的企業,包括南洋首富[[郭鶴年]]的[[嘉里中心]]亦設於鰂魚涌,開始帶動苦力聚居的鰂魚涌發展成港島第三個商業中心,而區內居民以早期北角居民以及其後代為主,包括商人以及中產,以及早期因[[郭春秧]]而聚居在北角的日本人。 === 經濟階層 === 二戰後香港人口大增,而在逃港潮因逃避[[国共内战]]而由[[大陸]]抵港而至今仍留在香港的人口及其後代,成為香港人口的主要成份,但隨住香港社會越來越富庶,佔全港近半數的[[逃港]]人口,雖然第一代居於木屋區,但他們的部份下一代亦成為香港中產,亦有能力在港島置業,更有成為富有人仕,特別在九十年代中後期開始亦有部份中產因為在附近工作而遷入[[北角]]以及鰂魚涌區。鰂魚涌既有數百萬至過千萬的住宅,人口結構和中環半山相若,既有商人,亦有中產聚居,但收入略比中環半山低,太古城東的收入中位數為62,370,太古城西的收入中位數為60,040<ref>{{cite web|url=https://www.census2011.gov.hk/tc/district-profiles/ca/eastern/c01.html|title=2011年人口普查 - 東區區議會太古城西選區 (C01) 統計便覽|website=www.census2011.gov.hk|access-date=2020-04-18|archive-date=2021-03-1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310102745/https://www.census2011.gov.hk/tc/district-profiles/ca/eastern/c01.html|dead-url=no}}</ref>,為半山東區(即70,000)的90%<ref>{{cite web|url=https://www.census2011.gov.hk/tc/district-profiles/ca/central-and-western/a02.html|title=2011年人口普查 - 中西區區議會半山東選區 (A02) 統計便覽|website=www.census2011.gov.hk|access-date=2020-04-18|archive-date=2021-03-2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323110123/https://www.census2011.gov.hk/tc/district-profiles/ca/central-and-western/a02.html|dead-url=no}}</ref>,收入比中上環灣仔市區(如軒尼詩25000<ref>{{cite web|url=https://www.census2011.gov.hk/tc/district-profiles/ca/wan-chai/b01.html|title=2011年人口普查 - 灣仔區議會軒尼詩選區 (B01) 統計便覽|website=www.census2011.gov.hk|access-date=2020-04-18|archive-date=2021-02-0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203090221/https://www.census2011.gov.hk/tc/district-profiles/ca/wan-chai/b01.html|dead-url=no}}</ref>)更高,但比銅鑼灣、北角以及渣甸山、北角半山一帶低,區內亦有不少新加坡、台灣、南洋以及歐美閩僑以及來自全港的中產居住,而原來區內的苦力則遷入[[筲箕灣]]的公屋之中。 === 人口籍貫 === 香港的閩籍人口達130萬-160萬,根據人口普查的語文數據,當中25%居於東區,即30-40萬人口,亦是銅鑼灣、北角以及鰂魚涌人口的主要成份,但絕大多數50歲以下的閩籍港人以至日本人都改以[[廣州話]]溝通,香港人口亦接近90%以廣州話為日常生活語言,但區內不少老一輩,如[[香港島各界聯合會|鰂魚涌居民協會]]會長以及前[[東區區議會]]主席[[黃建彬]]的[[廣州話]]便帶有濃烈的福建口音,區內閩籍下一代和[[深水埗區]]一帶由[[廣州]]抵港人口的[[廣州話]]沒有分別,不少閩籍的專業人仕,包括佔全港各界25%的政協,以及佔全港高達幾十名的閩籍教授,當中不少都是北角居民的下一代,聚居在本區,附近的嘉亨灣一帶的中產私樓區亦是鰂魚涌的擴展,雖屬[[筲箕灣]],但亦屬鰂魚涌。 鰂魚涌的人口主要來自北角人口以及企業的擴展,除了在這些企業工作外,因為地理位置上遠離廣府人聚居的深水埗區一帶以至其餘族群聚居地,外區中產較少遷入,很多閩籍富豪亦經常在鰂魚涌上班<ref>{{cite web|url=https://hk.nextmgz.com/|title=最新|first=|last=121625551334730|website=壹週刊|access-date=2020-04-18|archive-date=2021-05-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526071530/https://hk.nextmgz.com/|dead-url=no}}</ref>。不少以閩南話為母語的[[台灣人]]以及[[新加坡人]]亦很喜歡在鰂魚涌置業,區內也有些價格較低的住宅,也有[[筲箕灣]]以及[[柴灣]]人口的第二代置業。 === 發展為港島東商業區 === 相對核心商業區的[[中西區 (香港)|中上環]],鰂魚涌早期是一個偏遠的商業區,但鰂魚涌地理位置鄰近[[北角]],近年來吸引不少企業進駐。 === 傳統 === 2018年鰂魚涌傳統組纖燒豬會其中一名成員接受訪問時講述燒豬會這一傳統,燒豬會規定最多只能有22個會員,亦以老人家居多,而每年土地誕,燒豬會也會拜神<ref>{{Cite web |url=https://bkb.mpweekly.com/cu0001/20180317-69128 |title=【落區】鰂魚涌有個燒豬會 保平安習俗恐無人繼承 |access-date=2018-03-2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321130847/https://bkb.mpweekly.com/cu0001/20180317-69128 |archive-date=2018-03-21 |dead-url=yes }}</ref>。 ==命名== 鰂魚涌得名於早期溪流中甚多鰂魚。又因19世紀設有[[花崗岩]][[沙石場|礦場]],後以海運輸出而得英文名稱'''Quarry Bay'''(採石灣/石礦灣/打石灣)之名。然而,前述之溪流與海灣俱於[[香港填海造地|填海工程]]後消失殆盡,轉型成為商住區。 1883年[[太古洋行]]於鰂魚涌設立[[太古船塢]]、[[太古糖廠]]及香港汽水廠,使鰂魚涌成為當時香港最龐大工業區。同年太古公司亦於鰂魚涌旁[[康山]]設有[[太古鰂魚涌水塘|水塘]],為各廠房供應[[淡水]]。1892年太古興建全港首個吊車系統,接駁鰂魚涌至柏架山,以接載太古員工和附近居民,直至1932年停駛<ref name="明報20150502">{{cite news|last=陳|first=嘉文|date=2015年5月2日|title=街知巷聞﹕鰂魚涌發迹時 百年前有吊車!|newspaper=明報|url=http://news.mingpao.com/pns/%E8%A1%97%E7%9F%A5%E5%B7%B7%E8%81%9E%EF%B9%95%E9%B0%82%E9%AD%9A%E6%B6%8C%E7%99%BC%E8%BF%B9%E6%99%82%20%E7%99%BE%E5%B9%B4%E5%89%8D%E6%9C%89%E5%90%8A%E8%BB%8A%EF%BC%81/web_tc/article/20150503/s00005/1430592061896|accessdate=2015-05-03|archive-date=2017-04-0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408071316/http://news.mingpao.com/pns/%E8%A1%97%E7%9F%A5%E5%B7%B7%E8%81%9E%EF%B9%95%E9%B0%82%E9%AD%9A%E6%B6%8C%E7%99%BC%E8%BF%B9%E6%99%82%20%E7%99%BE%E5%B9%B4%E5%89%8D%E6%9C%89%E5%90%8A%E8%BB%8A%EF%BC%81/web_tc/article/20150503/s00005/1430592061896|dead-url=no}}</ref>。到了1959年,為配合[[英皇道]]擴闊工程,鰂魚涌的溪流被覆蓋,變成了暗渠。 1970年代後期,太古公司各廠房陸續停業。太古水塘原址變成了[[康景花園]];太古船塢原址則變成了大型私人屋苑[[太古城]]。至於太古糖廠位置,現在則變成了[[太古坊]]商業區,而汽水廠則變成[[康蕙花園]]。 ==地理位置== 鰂魚涌的具體位置,西起[[英皇道]]與[[渣華道]]交界,東至英皇道與[[康山道]]交界靠近康山道天橋。然而很多時市民或會以區內著名地點如麗池、[[太古坊]]等地標作指示。 鰂魚涌的範圍隨着時代的變遷亦有所不同,而且在政府的規劃圖及學校網,鰂魚涌一帶的地區一直都歸入北角的範圍。因此現時[[鰂魚涌站]]旁的[[北角官立小學]]亦因而為名。自從地鐵港島綫開通之後,鰂魚涌的範圍不斷西移,而原本屬於鰂魚涌的東部,則被稱為「[[太古城]]」。但現時香港郵政局內的分區,這個地區仍然是鰂魚涌的一部份。至於筲箕灣道開始的地帶,過去一直都被認為是[[西灣河]]的一部份,但在2005年地政署提交的「鰂魚涌分區發展大綱」及現時,卻包括[[嘉亨灣]]所在的地段。這問題的成因,相信是由於過去的都市規劃,都以[[市政局]]的選區劃界作標準,而當時整個東區只被分為「[[銅鑼灣]]」、「北角」及「[[筲箕灣]]」三部份,「鰂魚涌」和「[[柴灣]]」是到了比較後期才出現的分區。但直到現在,香港的學校網在東區依然是分成「北角及鰂魚涌」(14區)和「筲箕灣及柴灣」(16區,原屬第15區的筲箕灣於2007年併入第16區)。 ==人口移民史== 鰂魚涌主要為工業和住宅區,但在1990年代起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商業大廈。鰂魚涌和[[北角]]以及[[銅鑼灣]]一樣主要以閩籍人口為主,但比[[北角]]以及[[銅鑼灣]]的閩籍人口較遲抵港,以民國以前來港的閩籍人口大多居住在灣仔區以及中西區<ref>{{cite web|url=http://paper.wenweipo.com/2012/08/27/YO1208270005.htm|title=民記造勢 港島推「曾李配」 - 香港文匯報|website=paper.wenweipo.com|access-date=2013-04-10|archive-date=2020-03-2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323182826/http://paper.wenweipo.com/2012/08/27/YO1208270005.htm|dead-url=no}}</ref>,很多南洋富商在1950-1980亦遷入灣仔區以及中西區的半山區、南區以及九龍城區,不一定在跑馬地到鰂魚涌一帶<ref>香港人口,人口語文數據</ref>。 [[銅鑼灣]]、[[北角]]和鰂魚涌亦是日本人的主要聚居地,東區佔總日語人口的25%,但人數遠少於福建籍人士,語文統一後各省籍人士亦有進入鰂魚涌居住,參看[[東區 (香港)|東區]]語言殘留人口<ref>參看東區以及2011人口普查數據-語言部份</ref>。這一帶的人口分佈和東區以外的大坑、跑馬地、渣甸山一帶相若,華人同樣是以閩籍為主,亦有很多日本人居住。這些區份都是在[[維多利亞城]]邊沿或以外,本來為人口很少,在民國時期大量閩籍人口因為在銅鑼灣天后廟一帶聚居而發展起來的,鰂魚涌一帶的人口大多由北角遷居。至今閩籍以及閩僑後代最集中的地方實在[[跑馬地]]以及[[大坑 (香港)|大坑]]一帶,基督教會香港閩南堂總堂亦設在[[跑馬地]],分堂則設在[[北角]]和[[香港仔]],在語文未統一的年代,[[虎豹別墅 (香港)|虎豹別墅]]附近社區皆與[[新加坡]]、[[福建]]無異,但這批人來港較早,鰂魚涌一帶則來港較晚。 ==社區環境== 鰂魚涌附近有大型商場[[康怡廣場]]及[[太古城中心]],亦有大型百貨[[永旺百貨|AEON STYLE]],購物非常便利。鰂魚涌美食亦多不勝數,尤其[[太古坊]]商業區及太古城大型屋苑,有多間食肆。[[鰂魚涌公園]]亦是居民常到的休憩地方,[[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亦置於園內。 ===私人屋苑=== * [[太古城]] * [[康怡花園]] * [[康蕙花園]] * [[康景花園]] * [[南豐新邨]] * [[新威園]] * [[逸樺園]] * [[栢蕙苑]] * 寶峰園 * [[慧雲峰]] * [[惠安苑]] * [[Casa 880]] === 商住樓宇 === * 海景樓 * 海山樓 * 福昌樓 * 益發大廈 * [[益昌大廈]] ===文娛康樂設施=== * 太古公園 * [[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 * [[鰂魚涌公園]](一期及二期) * [[大潭郊野公園(鰂魚涌擴建部份)]] ==著名藝人== * [[張學友]]出生於鰂魚涌 ==交通== 鰂魚涌在香港島的交通可說是非常便捷,除了因為該區有多條巴士路綫及兩條港鐵路綫經過以外,在康山的屋苑還有4條小巴路綫。 ===主要交通幹道=== *[[東區海底隧道]] *[[東區走廊]] *[[康山道]] *[[太古城道]] *[[太古灣道]] *[[英皇道]] *[[渣華道]] ==影片==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J8bgdOTOms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香港市面實況|漫遊鰂魚涌|十大屋苑太古城|朝聖荷里活電影場景怪獸大廈|Explore in Quarry Bay|小旺香港遊|香港疫情|31 May 2022 }} </div>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0 亞洲史地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new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鲗鱼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