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243.3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魏廷珍 的原始碼
←
魏廷珍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魏廷珍]]'''(清[[康熙]]八年-[[乾隆]]二十一年,即{{bd|1669年||1756年|catIdx=W魏}}),字君璧,清景州(今景縣)人。 ==生平簡介== [[File:魏廷珍.jpg|缩略图|右|魏廷珍|[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53765977420&di=e1a0c0ebeb6d5a3222e2626af9c9b30a&imgtype=0&src=http%3A%2F%2Fimg.redocn.com%2Fsheying%2F20141213%2Fweitingzhenhuaxiangyuanpan_3687591.jpg 原图链接][http://sucai.redocn.com/yishuwenhua_3687591.html 来自红动中国的图片]]] ===參與校訂《樂律淵源》=== 從師[[李文貞]]、[[梅定久]]學習《算法九章》、《三角之學》以及天文、地理、河渠、樂律、盡得其奧秘。 [[李光地]]督學,招入幕閱卷,旋以舉人薦直內廷,與[[王蘭生]]、[[梅瑴成]]校樂律淵源。五十二年,成一甲三名[[進士]],授編修, 校對《周易》、《性理》諸書。五十四年,遷侍講,直南書房。康熙五十五年(1716)擔任日講起居注官。康熙五十六年(1717)轉為侍讀。[[康熙]]五十九年(1720)充任江南鄉試正考官,主試江南,又擢升佔詹事,不久升為內閣學士。據《清史稿·職官二》載,太子詹事府設詹事一人,為正三品。其職責主要是,“掌文學侍從,經筵日充講官,編纂書籍,典試提學,如翰林。並豫秋錄大典。”所謂經筵,就是給[[皇帝]]上理論課。最初是由大學士主管經筵儀式,參加的人員有[[尚書]]、左都御史、通正使、大理卿、學士等,翰林兩人進講。 ===魏廷珍的首要任務是清查張應詔侵蝕加根課銀案=== 康熙六十一年(1722)管理兩淮鹽政。首要任務是清查[[張應詔]]侵蝕加根課銀案. 魏廷珍到任後,立即封存賬目,對歷年鹽稅收入支出等項進行核查。查出歷年短缺稅銀150萬兩。他上奏朝廷,提出用30年時間補足這一巨額虧空。針對指控張應詔受賄貪腐一事,魏廷珍據實上奏康熙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始派馀銀十五萬兩,三十八年(1699年)上南巡豁免。及織造[[曹寅]][[李煦]]更番歷任鹽差十年,又加織造銅觔等銀每年二十七萬馀兩,增至三十二萬兩。曹李任滿,例應除之。”就是說,張應詔任上短虧稅銀,不是張應詔貪佔侵蝕,而是由曹寅、李煦任鹽差十年積累遺留下來的,另有15萬兩已是康熙帝三十八年南巡時親自豁免;按清廷定制,虧空稅銀應在任內賠補償還。對於這個結果,康熙帝並不滿意,對於曹李二人所欠虧空,他已下旨命[[李陳常]]彌補,怎麼還有如此虧空?是李陳常抗旨不遵,還是有人故意欺瞞?接到魏廷珍奏報後,又下旨“再命工部尚書[[李先复]]、通政司[[使圖蘭]]往理”(《永憲錄》)。康熙帝令工部尚書李先复、通政司使圖蘭,一漢一滿兩名要員再赴兩淮核查,結果是魏廷珍所奏屬實。 就這樣,張應詔冤屈得雪,還以德操清白之名,奉調入朝為御史。但造成虧空的直接責任者曹、李二人,並沒受到追究,所欠稅銀由誣告者程庭賠補了事。至於逼令程庭誣告張應詔的兩江總督長鼐,大概是無顏面對皇恩浩蕩的“聖上”吧,時間不長就死掉了。 ===上諭:「廷珍學問操守勝人,乃料理刑名錢穀,非過則不及。」=== 雍正元年(1723),[[魏廷珍]]任湖南巡撫。雍正元年,授偏沅巡撫。世宗諭曰:「爾清正和平,但不肯任勞怨。今為巡撫,宜剛果嚴厲,不宜因循退縮。」雍正二年(1724),以辰谿諸生[[黃先文]]故殺人,讞鬥殺擬絞,遇赦請免;會同民[[譚子壽]]等因姦斃三命,擬斬候,皆失出;又以撥綠旗兵餉未具題:部議降調。上諭:「廷珍學問操守勝人,乃料理刑名錢穀,非過則不及。」召回京,授盛京工部侍郎。 ===清查錢糧,核對關稅,清除積弊=== 雍正三年授安徽巡撫,又以按治涇縣吏王時瑞等假印徵賦,寬徇,為部駁,上戒其毋姑息。廷珍疏言:「清釐錢糧,官吏侵蝕,往往匿民欠中,不易清察。請視民欠多少,多限一年,少限半年,分別詳察。官吏侵蝕,循例責償,如實欠在民,督徵催解,州縣有逋賦,繼任受代,許以時察報。」詔如所請行。嗣以清察限促,敕部更定。廣東總督孔毓珣入對,言道經宿州靈壁,積潦妨稼,上責廷珍怠玩,令出俸疏濬。廷珍乞內補,上不許。雍正八年(1730),魏廷珍調任湖北巡撫。九年,召回京,授禮部尚書。十年,授漕運總督,署兩江總督。十二年,授兵部尚書。十三年,仍調禮部。 ===因老病罷歸=== 乾隆皇帝繼位之初,魏廷珍奉命守護泰陵。乾隆三年,授左都御史。四年,遷工部尚書。乾隆五年(1740)因老病罷歸。上以:「廷珍在世宗朝服官中外,不克舉其職,屢奉申誡,今以老病乞休,似此因循懈怠、持祿保身之習,斷不可長。」命奪官。時方苦旱,太常寺卿[[陶正靖]]謝上入對,上問:「今苦旱,用人行政或有闕失,宜直言。」正靖因奏:「廷珍負清望,無大過。近日放還,天語峻厲,非所以優老臣。」上霽顏聽之。後數日,上以語禮部尚書[[任蘭枝]],蘭枝言正靖其門生也。上知蘭枝與廷珍為同年進士,因不懌,諭:「朝臣師友門生援引標榜,其端不可開。」命蘭枝書上諭戒正靖,蘭枝書上諭,言:「上問正靖,知為蘭枝門生。」上詰蘭枝,蘭枝對「年老耳聾,一時誤聽。」上愈怒,責蘭枝詐偽,對稱「老」,以舊臣自居,下吏議,蘭枝、正靖皆奪官。上命留蘭枝,正靖降調。 ===乾隆皇帝親賜其“林泉耆碩”之匾額=== 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皇帝東巡途經景州,魏廷珍聞訊前往迎駕,乾隆皇帝親賜其“林泉耆碩”之匾額,並賜詩一首,有句云:“皇祖栽培士,於今剩幾人?”並書「林泉耆碩」榜賚之。十六年,又賜詩,予其子錫麟廕生。二十一年,復東巡,廷珍迎謁,年已將九十,又賜詩,予錫麟員外郎銜。同年魏廷珍亡故,時年88歲。賜祭葬,諡號“文簡”。<ref>[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cgi/ttsquerynew?0:0:mctauac:%282498%29@NO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共同製作]</ref> ==在康熙中後期與紀曉嵐並稱二才子== 魏廷珍歷事康、雍、乾三朝。為雍正、乾隆的老師,为官清正和平,纤毫不染,名扬朝廷内外。;在康熙中後期與紀曉嵐並稱二才子。君璧此作,佈局密不透風,行筆迅疾勁健,淋漓頓挫,沉著暢快,險而不怪、老而不枯,通篇一氣呵成,有不可一世之慨。 ==景州魏廷珍與無梁殿的傳說== 清代,在景州流傳著 “從南京到北京,頂數景州錢糧輕”的說法。傳說,景州籍康、雍、乾三朝重臣魏廷珍 康熙五十二年 , 魏廷珍中探花 ,陪同皇帝南巡時過開福寺,乾隆皇帝見寺內的無量殿木椽[chuán] 重重咬合,不見一根房梁,脫口說道: “此殿無梁(糧)?!”魏廷珍和景州地方官馬上叩地謝恩:“謝萬歲爺,免去景州的錢糧!”皇帝金口玉言,話已出口,不能收回。至此,這一帶交納的錢糧就少了。 <ref>[https://www.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13501000014127913556488233&mod=zwenzhang 景州魏廷珍與無梁殿的傳說]</ref> ===魏廷珍乃《红楼梦》中林黛玉之父林如海原型人物== 2000年5月,鄂州大学教授[[童力群]]经考证认为,魏廷珍乃《红楼梦》中[[林黛玉]]之父[[林如海]]原型人物。为此,《[[衡水日报]]》特辟专栏共各界考订论证达三月之久。 近年紅學專家[[張志堅]],認定魏廷珍為賈雨村原型,且著書立說,得到我國著名作家[[二月河]]首肯。 魏廷珍歷事康、雍、乾三朝。為雍正、乾隆的老師,不畏權勢,甚至連康熙帝的面子都不看,查清了曹寅李煦及兩淮鹽司歷年積累的巨額虧空,而且還張應詔以清白之身,使之成為雍正朝名標清史的廉吏。在康熙中後期與紀曉嵐並稱二才子。 雍正五年(1727年),曹寅父子案再度發酵。在康熙帝的庇護下,曹氏一族,除連任兩淮鹽政,任江寧織造已60馀年。康熙帝去世後,曹氏一族失去庇護,加之雍正帝即位後清理財政刷新吏治,時任江寧織造的曹頫又被查出巨額虧空,雍正帝沒有照顧先帝的面子,而是新賬、舊賬一起算,下旨罷免曹頫,抄沒家財。有專家比對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圖》研究,隋赫德回贈曹家的宅院應為今蒜市口街16號院,即今廣渠門內大街207號院。(王彬著《曹雪芹在北京的歷史遺踪》,光明日報,2015年12月4日) 所以,如不是魏廷珍秉公辦案,或許曹氏家境不會清貧到如此地步,曹寅之孫、[[曹顒]]之子[[曹雪芹]]也不會在“半生潦倒”“蓬牖茅椽,繩床瓦灶”的艱難環境中,“披閱十載”(《紅樓夢》第一回),發奮著述,成就曠世經典《紅樓夢》,正所謂“造化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是魏廷珍催生了《紅樓夢》。 這大概也是一種歷史的悖論。<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89096c4d0102wo5u.html 魏廷珍與《紅樓夢》]</ref> ==着作== 着作有《[[课忠堂诗钞]]》及《[[伐蛟说]]》。 ==詩詞>古風== <ref>[https://sou-yun.cn/poemindex.aspx?dynasty=Qing&author=%E9%AD%8F%E5%BB%B7%E7%8F%8D 詩詞庫>淸>魏廷珍>古風]</ref> ===赠潜山张节孝=== 骨肉本天屬,不以憂患間。張公至性人,高節光寓縣。 献逆乱天常,残伤及枯幹。守死获父灵,竟以血同溅。 弱孫初髫齡,詈賊氣沖漢。蘭玉甘摧折,行路盡悲怨。 有僕枕屍股,泣訴腸欲斷。精誠格豚魚,渠兇為感嘆。 三世歸楄柎,匡勷成饋奠。人生豈無死,天網明如電。 至今潛山族,華簪享餘善。 ===赠文安王孝子=== 天性惟一本,孺慕無盡時。晨昏猶省問,況乃生別離。 所以至孝心,感通若神奇。文安王孝子,派出太原支。 父避徭役苦,飄然天之維。豈不桑梓念,政猛過於虒。 生子襁褓中,乳哺仰母慈。命名縱有意,焉知後會期。 子長未識父,向母窮端倪。一聞五內裂,旭日繞寒颸。 雛烏尚反哺,孤雲且暮歸。痛父無所依,徒生復何為。 拜母出門去,新婦初結褵。屍饔已有託,四海往追馳。 逾趙凌燕塞,跨齊越海湄。朝餐荒煙裡,暮宿孤魂祠。 籲天血泣雨,逢人淚陳辭。影響兩無音,茫茫去何之。 艱阻窮且困,志益堅不疲。寤寐鬼神啟,精誠天地知。 夢繞田橫島,卜協帶山崥。識貌究難辨,訊名豁不疑。 旁觀驚且嘆,父子痛把持。漂零二十載,會合翻成悲。 棄緇歸故里,舊案得齊眉。郡邑上其事,朝廷旌門楣。 蘭桂聯翩起,科名世第推。至今華纓結,孝乃萬事基。 吾聞古之人,壽昌良可師。孰知三百年,前後同一規。 固由秉彝性,真切自天機。尤喜教化興,培植世風移。 名教賴以振,慚無華黍詞。所望采風人,於此日孳孳。 ==参考资料== *《[[清国史馆传稿]]》5635号 *《[[清史列传]]》15卷,13-16 {{-}} {{start box}} {{s-off}} {{succession box|[[钱以垲]]|[[张大有]]|[[清朝礼部尚书列表#礼部汉尚书|礼部汉尚书]]|<small>雍正九年十月戊申-雍正十年二月乙未<br>(1731年11月17日-1732年3月3日)</small>}} {{succession box|[[尹继善]]|[[ 高其倬]]|[[两江总督]]|<small>雍正十年九月庚寅-雍正十一年正月壬辰<br>(1732年10月24日-1733年2月23日)</small>}} {{succession box|[[涂天相]]|[[高起 (清朝)|高起]]|[[清朝兵部尚书列表#兵部汉尚书|兵部汉尚书]]|<small>雍正十二年十二月丁巳-雍正十三年二月庚戌<br>(1735年1月9日-1735年3月3日)</small>}} {{succession box|[[吴襄]]|[[任兰枝]]|[[清朝礼部尚书列表#礼部汉尚书|礼部汉尚书]]|<small>雍正十三年二月庚戌-雍正十三年十月<br>(1735年3月3日-1735年)</small>}} {{end box}}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恩科殿试金榜}} {{DEFAULTSORT:Wei魏}} [[Category:清朝军政人物]] [[Category:中國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BD/isYea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B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Date.isM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En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End 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S-off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Start 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Succession 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康熙五十二年癸巳恩科殿试金榜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魏廷珍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