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8.231.14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魏国历代君王 的原始碼
←
魏国历代君王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魏国]]历代君王'''== [[File:魏国历代君王.jpg|缩略图|右|魏国历代君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4886414308&di=6298c8d164220f821eae68eab38e1827&imgtype=0&src=http%3A%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2Fimages%2F20180409%2Fa945ab2baace4a86be2f510f9ec8ccd9.jpe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227642957_100028727 来自搜狐的图片]]] ==='''[[魏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25年),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属战国[[七雄之一]]。'''=== '''姬姓,魏氏。自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前344年称王、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国]]亦称[[梁国]] 。''' '''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由于[[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 '''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但在以后的战争中,[[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传至[[魏王假]],于[[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为[[秦国]]所灭。''' ==='''历代君主'''=== =='''[[魏文侯]]'''== [[File:魏文侯.jpg|缩略图|右|魏文侯|[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4888644232&di=5e43277b978d1070cbb65da32bafb642&imgtype=0&src=http%3A%2F%2Fs7.sinaimg.cn%2Fmw690%2F001ZPk3Xzy6JBdfAUUm76%26690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0f545d0101lnjg.html 来自新浪博客的图片]]] '''[[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魏桓子]]之子。[[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公元前445年即位。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为诸侯,成为封建国家。''' '''[[魏文侯]]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等为将。这些出身于小贵族或平民的士开始在政治、军事方面发挥其作用,标志着世族政治开始为官僚政治所代替。''' ==='''人物生平'''=== [[魏文侯]]是[[魏武侯]]的父亲,[[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后来的[[秦国]]孝公和[[商鞅变法]]都是以[[魏国]]为蓝本的。 在战国时代,[[魏国]]西有[[秦]][[韩]],南有[[楚]],北有[[赵]],东有[[齐]],地处中央,易攻难守。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用[[李悝]]、[[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吴起]]等为将,攻掠[[中山国]]、[[秦国]]、[[楚国]];以[[李悝]]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 战国二百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文侯]]在位50年,选贤任能,内修德政,外治武功,向西攻占了[[秦国]]河西地区,向北越过[[赵国]],伐灭[[中山国]],向东打败[[齐国大]]军。 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后世史家著书无不称赞[[魏文侯]]之贤。[[魏文侯]]任用[[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为政举措'''=== '''农业''' [[魏文侯]]重用卫人[[李悝]],推行尽地利之教的精耕细作原则,推广农副业成功经验,综合利用[[魏国]]的田地和山川,提高[[魏国]]耕地的单位产量和土地的使用效率。为了平衡粮价,[[李悝]]还实行了[[平籴法]]。在丰年的时候,国家根据市场情况,采用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使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失。在灾年的时候,政府把国家粮仓储存的粮食以适当的价格卖给市民,使市民不致买不起粮食而流离失所。这样,[[魏国]]很好地平衡了农民与市民的利益,国家储备的粮食也越来越多,国家抵抗灾年的能力大大提高,社会稳定,国民安居乐业。 '''法律''' [[李悝]]著《[[法经]]》六篇,来规范魏人的行为。晋国是一个有着法治传统的国家,国民对依法办事都很拥护。[[李悝]]主持制定的这套成文法在[[魏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国君、贵族和官员在实行政事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国家的法律。由于[[魏文侯]]的带头遵守,[[李悝]]主持制定的这套法律得到了很好地实施。这套法律后来也被[[秦国]][[献公]]、[[孝公]]和[[商鞅]]所采用,《[[法经]]》是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地主阶级的法典,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制基础。 '''贸易''' [[魏国]]的周边国家中,各有各的特产。[[秦国]]的[[家畜]]、[[皮革]]、[[玉石]],[[赵国]]的[[布帛]]、[[枣栗]]、[[家畜]]、[[皮革]],[[楚国]]的[[鸟兽]]、[[橘柚]]、[[茅竹]]、[[丝绸]]在当时都很有名,[[魏文侯]]鼓励[[魏国]]百姓从商,参与各国土特产贸易,[[魏国]]获得了大量的商业税,国库充实了。 =='''[[魏武侯]]'''== [[File:魏武侯.jpg|缩略图|左|魏武侯|[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4888772204&di=501d0e3ab69a9576ad092992d5a13199&imgtype=0&src=http%3A%2F%2Flishi.zhuixue.net%2Fuploads%2Fallimg%2F151220%2F1-1512201220349A.jpg 原图链接][http://l.zhuixue.net/view.php?aid=32904 来自追学网的图片]]] '''[[魏武侯]](?—前370年),姬姓,魏氏,名击,[[安邑]](今[[山西夏县]])人,[[魏文侯]]之子,战国初期[[魏国]]国君,前395年—前370年在位(《[[史记]]》、《[[资治通鉴]]》误载魏武侯前387年即位,前386年为[[魏武侯]]元年。据《[[竹书纪年]]》则为前396年即位,前395年为武侯元年)。他是三家分晋后[[魏国]]的第二代国君,在位期间将[[魏国]]的百年霸业再一次推向高峰。''' ==='''早年经历'''=== [[魏击]]是[[晋国]]魏氏大宗的宗子,也就是[[魏文侯]]的继承人。魏氏本是晋国六卿之一,魏氏的先辈们在残酷的卿族斗争中,深刻体会到继承人的重要性。[[魏文侯]]也不例外,希望子孙有能力继承自己的伟业。作为[[魏文侯]]的嫡长子,[[魏击]]自然成了[[魏文侯]]的重点关注对象。 大约在小魏击还没有成年时,就安排[[田子方]]的[[儒家]]名流做他的老师,教育他如何理家、治国、平天下。在父亲的精心教导与栽培下,[[魏击]]逐渐成长为一名知书达礼、颇有才干的政坛新人。 年轻的[[魏击]]很快成为了父亲争衡天下的得力助手。前412年([[魏文侯]]34年),[[魏击]]受命率军攻打[[繁]]、[[庞]]二地(约在今[[陕西韩城]]东南),将当地百姓迁入[[魏国]]境内。这是史料中所发现的[[魏击]]最早的出征记录。这一年,魏击大约二十余岁。 前408年,[[魏文侯]]谋图中山国。魏臣[[翟璜]]推荐[[中山国]]人[[乐羊]],[[魏文侯]]马上启用[[乐羊]],[[乐羊]]成为魏军元帅,攻打[[中山国]]。可[[乐羊]]毕竟是[[中山国]]人,而且[[乐]]羊之子[[乐舒]]还是[[中山]][[武公]]麾下的大将。再派遣一个宿将前去,反而显得[[魏文侯]]用人疑神疑鬼,颇伤士人之心。于是[[魏文侯]]决定派儿子[[魏击]]随军出征。 这次出征难度较大,[[中山国]]虽不属于主流强国,但也民风彪悍,军事强大。而且魏氏(这个时候三家尚未分晋)的封地与[[中山国]]相隔千里,中间夹着盟友赵氏的封地。远征必然要劳师动众,也就没有什么突袭可言。这可是对[[魏击]]的艰巨考验。 这次出兵耗时两年之久,于前407年,魏军攻占[[中山国]]国都[[顾城]](今[[河北定县]]),吞并[[中山国]]全境,在赵氏封地的中央建立起根据地。[[乐羊]]因战功封于[[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而太子[[魏击]]被封为[[中山君]],由[[赵仓唐]]辅佐,则坐镇中山,独当一面。 ==='''南征北战'''=== 前393年([[武侯]]3年),[[魏国]]两线作战,同时攻打[[郑国]]与[[秦国]],并在[[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筑城,扼制[[郑国]]。名将[[吴起]]大败秦军于[[注城]](今[[河南临汝县]]西)。 前391年([[武侯]]5年),[[魏武侯]]号召[[韩国]]、[[赵国]],即位以来第一次结成三晋同盟,三晋联军大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榆关]](今[[河南中牟]]西南)。三晋攻占[[楚国]]的军事重镇大梁,轻取[[襄陵]](今[[河南雎县]]),并顺势对残余楚军进行清剿,向[[楚国]]腹地挺进。[[楚国]]朝堂一片震恐,[[楚悼王]]派遣使臣向[[三晋]]求和,[[三晋]]拒不退兵。[[楚悼王]]无奈,一面派人带着财物、珍宝赴秦,贿赂[[秦惠公]],请求[[秦国]]出面与[[三晋]]谋和。[[秦惠公]]收下贿赂,并派兵攻打三晋之中最弱的[[韩国]],攻取[[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六座城池。[[三晋]]迫于[[秦国]]的背后偷袭,放松了对[[楚国]]紧逼。另一面[[楚悼王]]派使臣入[[齐国]],希望[[齐国]]能够插手[[中原]]战事,协助[[楚国]]共谋[[三晋]],减轻自己的正面压力。 前390年([[武侯]]6年),[[魏武侯]]见到后院失火,便协助韩军直扑秦军主力,与秦军大战于[[武城]](今[[陕西华县]]东),不分胜负。[[吴起]]设置[[陕县]](今[[河南三门峡]]西旧陕县),密切注视着秦军的动向。在[[三晋]]与[[楚国]]争斗进入尾声时,[[齐国]][[陈和]]率军攻打[[驻襄陵]]的魏军,并乘机占领[[襄陵城]]。 前389年([[武侯]]7年),[[秦国]]进攻秦军东进道路上的重要城镇--[[阴晋]](今[[陕西华阴]]东),秦军在[[阴晋]]城外排兵布阵,一场大战一触即发。[[魏武侯]]亲自到前线犒劳将士,魏军上下士气高昂。[[吴起]]率领五万魏军,包括战车500乘、骑兵3000反击秦军。魏军作战勇猛,更兼有吴起为将,个个以一当十,大败秦军于[[阴晋]]城外,取得了辉煌的决定性战果,史称"[[阴晋之战]]"。此战过后,[[吴起]]率军势如破竹地进入[[关中平原]],横扫[[河西]]。 前387年(武侯9年),吴起率军攻打秦军,再次大败秦军仓促间集结的残余部队于武下(今陕西华县东),并向秦国腹地推进。魏武侯中公叔痤离间之计,疑吴起,导致吴起投楚。这一年,秦惠公死去,年仅两岁的公子昌继位,是为秦出公,其母亲小主夫人当政,秦国进一步沦落。 前386年([[武侯]]10年),[[魏武侯]]自认为取得了辉煌的战果。[[田和]]欲取代姜氏成为诸侯,通过[[魏武侯]]向[[周安王]]讨封,[[魏武侯]]对[[周天子]]施压,[[周天子]]不得不册封于[[田和]]为[[齐侯]],史称"[[田氏代齐]]",[[田和]]就是[[田齐太公]]。这一年,[[赵敬侯]]迁都[[邯郸]],[[赵武公]]之子[[赵朝]]作乱,不服从[[赵敬侯]]调令,投奔[[魏国]],[[魏武侯]]阴谋操纵[[赵国]]朝政,竟然接纳[[赵朝]],并帮助[[赵朝]]攻打[[邯郸]],[[不克]]。魏赵关系破裂。同年,秦公子师隰回国,出公被弑,[[师隰]]成为了秦君,是为[[秦献公]]。 前383年([[武侯]]13年),[[赵敬侯]]涉足[[中原]],攻打[[魏国]]的附属国--[[卫国]]。[[卫慎公]]不能抵挡,急忙向[[魏武侯]]求救,[[魏武侯]]出兵大败赵军于[[兔台]](今[[河南清丰]]西南)。这是自[[晋阳之战]]后魏氏与赵氏的首次火拚,标志着[[三晋联盟]]的瓦解。 前382年([[武侯]]14年),[[赵敬侯]]不满[[魏武侯]]插手[[赵国]]对[[卫国]]的扩张,修筑[[刚平城]](今[[河南清丰县]]西南),决定对[[卫国]]再次出手。[[魏武侯]]联合[[齐侯]]剡共同抵挡赵军,[[卫慎公]]仗着有[[魏国]]与[[齐国]]撑腰,甚至出兵攻取[[赵国]]的[[刚平]],一直打到[[中牟]](今[[河南鹤壁]]西),夺取了[[赵国]][[河东]]的大片土地,[[赵国]]与[[魏国]]、[[齐国]]、[[卫国]]的矛盾升级。 前381年([[武侯]]15年),[[赵国]]出兵攻击侵略到本土的卫军,[[魏武侯]]派军队大举攻打[[赵国]],[[赵敬侯]]遣使臣向[[楚国]]求救,[[楚悼王]]派军协助赵军,攻打[[魏国]]后方,使[[魏国]]首尾难顾。[[赵敬侯]]乘机反攻,夺取[[魏国]][[棘蒲邑]](今[[河北魏县]]南),不久又占领了[[黄城]](今河南内黄西)。[[魏武侯]]鉴于多线作战的困乏,[[齐]]、[[楚]]等大国的日益崛起,不得不向[[赵敬侯]]求和,希望着重温[[三晋同盟]]的旧梦。[[赵敬侯]]也期望着能以和平的方式与强大的[[魏国]]瓜分战利品,[[三晋]]再次联合。 前380年([[武侯]]16年),[[陈侯剡]]攻打[[燕国]],攻占[[桑丘]](今[[河北徐水]]西南)。[[燕简公]]向[[赵敬侯]]求救,[[赵敬侯]]立刻将军机要务告知[[魏武侯]]与[[韩文侯]]。[[三晋]]之君各自率领军队,兵合一处救[[燕国]],大败齐军。 前378年([[武侯]]17年),[[田齐]]不服[[三晋]],再次出兵攻打[[燕国]]。[[燕简公]]依然像[[赵国]]求救,[[赵敬侯]]率军攻打[[齐国]]。[[魏武侯]]与[[韩文侯]]在[[赵敬侯]]的拉拢下,很快被卷入战争。[[三晋]]再次联合,大败齐军。齐军惧[[三晋]]之威,不断后撤,[[三晋]]攻入田齐本土,直至兵临[[灵丘]](今[[山东高唐]]南),方才退兵,中山复国。 前377年([[武侯]]18年),与[[中山桓公]]战于[[浍水]],大败。 前375年([[武侯]]20年),[[魏武侯]]决定先发制人,与楚军大战于[[榆关]]。 前373年([[武侯]]22年),[[魏武侯]]乘陈侯剡被弑,[[陈侯午]](即[[齐桓公]][[田午]])初立,国势不稳,联合[[燕国]]、[[鲁国]]、[[卫国]]大举讨伐田齐。燕军败齐于[[林狐]];鲁军攻齐至[[阳关]],魏军伐齐至[[博陵]](今[[山东荏平]]西北)。 前372年([[武侯]]23年),由于[[卫国]]的[[卫慎公]]薨逝,[[卫国]]暂停了相应[[魏武侯]]的军事行动。这年[[卫声公]]即位,攻取[[田齐]]的[[薛陵]](今[[山东阳谷]]东北)。[[赵成侯]]窥视着[[中原]]诸侯的一举一动,盯着[[魏国]]、[[鲁国]]都出兵攻齐,而临近自己的[[卫国]]也随之相应,国中空虚,急忙闪击卫国,连下[[卫国]][[73邑]],[[卫声公]]向[[魏武侯]]评理。[[赵成侯]]的行动点明了要与[[魏国]]为首的[[中原]]诸侯为敌,[[魏武侯]]率军攻打赵军,败赵军于[[蔺]](今[[山西离石]])。 前370年([[武侯]]25年),[[魏武侯]][[魏击]]崩逝,二子[[魏缓]]与[[魏罃]]争位,[[赵国]]与[[韩国]]都参与[[魏国]]废立之事。后[[魏罃]]击败[[魏缓]],成为了[[魏武侯]]的继承人,是为[[魏惠王]]。 前403年,[[周威烈王]]慑于[[三晋联盟]]的强势,不得不同意册封[[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 =='''[[魏惠王]]'''== [[File:魏惠王.jpg|缩略图|右|魏惠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4888952415&di=bd6969659d4fd254ae20ed46175096f7&imgtype=0&src=http%3A%2F%2Fimg.chuansong.me%2Fmmbiz%2Fc2Sib3Mp7pOPfEKQtwJYSx88LFvMB4IsFGKx4C4sOXDb1hL2jAOhnUZrfGY3RYXialNFN3ZyQGSINR8oNh9Nvb4w%2F0%3Fwx_fmt%3Djpeg 原图链接]]]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 ~ 公元前319年),[[姬姓]],魏氏,名罃(yīng),又称[[梁惠王]],《[[竹书纪年]]》作“[梁/魏惠成王]]”。他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孙,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魏惠王]][[魏罃]]即位正是[[魏国]]鼎盛时期,[[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西北)后,[[魏国]]亦称[[梁国]]。 但在以后的战争中,“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他死于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当时的[[徐州]]在今[[山东滕州]])。''' ==='''人物生平'''===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后称梁 [[惠王]],[[姬姓]],魏氏,名罃(《[[战国策]]》作“婴”)。[[魏武侯]]之子。[[魏国]]第三代国君。公元前369一公元前319年在位 。 [[魏武侯]]死后,[[魏罃]]与[[公子缓]]([[魏缓]])争立君位成功。[[魏惠王]]六年(前364年)四月十三日(公历5月29日),把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东南),因此在《[[孟子]]》一书中又称为[[梁惠王]]。要他“清心寡欲”,公叔痤去世前,劝[[惠王]]杀[[商鞅]],不要让他逃走,[[惠王]]不听。 在位期间重用[[庞涓]],军事实力大增,然而[[庞涓]]陷害同学[[孙膑]],而[[魏惠王]]全然不知其中利害,导致[[孙膑]]逃脱后入齐。 ==='''[[惠王]]称王'''=== [[齐]]、[[魏]][[襄陵之战]]之后,[[魏国]]还保持着强盛的声势,准备以朝见[[周天子]]为名,召集许多小国举行会盟,图谋攻秦。就是苏秦说齐闵(湣)王:“昔者魏王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其强北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战国策·齐策五]]》)所谓“从十二诸侯”,具有合纵的性质,也就是《[[韩非子·说林上篇]]》所说“[[魏惠王]]为臼里之盟,将复立天子。”因而[[秦孝公]]很是担心,加强防守。[[卫鞅]]分析了形势,认为“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建议用尊魏为王的办法来改变[[魏惠王]]的意图。[[秦孝公]]接受了这个主意,于公元前三四四年,[[卫鞅]]去向[[魏惠王]]游说,谓“从十二诸侯”“不足以王天下”,劝说他除了号令[[宋]]、[[卫]]、[[邹]]、[[鲁]]等小国外,北面争取[[燕国]],西面争取[[秦国]],“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魏惠王]]果然听从了,便“身广公宫,制丹衣,建旌九斿,从七星之旟”(《[[战国策·齐策五]]》,“旌”原作“柱”,从王念孙《[[读书杂志]]》改正),“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秦策四》),俨然摆出天子的场面来。本来,在君主制度下,王是最高的等级称号,如今由于魏的“功大而令行于天下”(《[[齐策五]]》苏秦述卫鞅语),居然自称为王了。[[魏惠王]]因而召集逢泽之会(逢泽在今[[河南开封]]南),由[[宋]]、[[卫]]、[[邹]]、[[鲁]]等国国君及[[秦公子]]少官来参加会盟。[[卫鞅]]这个计谋,使得魏进攻的矛头,从秦转变为齐楚,“于是齐楚怒,诸侯奔齐”(《[[齐策]]五》)。 ==='''[[惠王]]问宝'''=== 公元前355年,[[齐威王]]与[[魏惠王]]一起打猎,[[魏惠王]]问[[齐威王]]:“大王有何宝物?”[[齐威王]]心里明白,这是[[魏惠王]]要向自己夸耀国力了,于是便以退为进地说:”我没有。”于是[[魏惠王]]不无自豪地说:“中国虽小,尚有能照亮十二辆车子、径长一寸的夜明珠一颗。像[[齐国]]这样地大、人多、光兵车就有一万辆的大国,难道连这样的宝贝也没有吗?”[[威王]]听了[[惠王]]的话,很不以为然地说:“我的珍宝与你的大不一样。你的宝是死的,我的宝是活的;你的宝会引出乱子我的宝能卫国安民;你的宝有价,而我的宝无价。”[[魏惠王]]一听,大惑不解地问:“是何宝物如此厉害!”[[威王]]说:“我有大臣[[檀子]],镇守下陲,强楚不敢犯境,泗上诸小国来朝。我有能臣[[肦子]],镇守[[高唐]],赵人不敢东到黄河捕鱼。我有贤臣[[黔夫]],镇守[[徐州]],吓得燕人北门祈祷,赵西门祈祷,祈求神灵保佑,并且有千余户归顺了[[齐国]]。我有良吏[[种首]],负责国内治安,人民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我有这四位能臣贤相,他们就是我的宝物,岂止照亮十二辆车子!”一席话使[[魏惠王]]惭羞难容,自认失败。 ==='''[[魏惠王]]认错'''=== 有人向[[魏惠王]]推荐[[淳于髡]],说此人学识渊博,记忆超人。[[惠王]]想见识见识。[[淳于髡]]被领去见[[魏惠王]],他却坐在一旁一句话也不说。[[惠王]]感到很奇怪,就问推荐的那个人“:你说[[淳于]](复姓)先生才艺出众,超过[[管仲]]和[[晏婴]],可为什么见到我连一句话也不说,难道是我不值得和他谈话吗?”那个人把[[惠王]]的意见转达给[[淳于髡]][[淳于髡]]说“:这里有原因。我已经来过两次,第一次来拜见时,[[惠王]]想着别人献给他的马;第二次来时,[[惠王]]想着进献给他的歌唱艺人,无心与我谈话,既然[[惠王]]的志趣不在我这里,我还有什么话要说呢?” [[魏惠王]]听了[[淳于髡]]的话,抱歉地说:“确实如此,是我的不对,[[淳于]]先生不愧为圣人。他前次来,正好有人献马,第二次来,又有人献歌唱艺人。当时我虽然让左右的人退下,表示对他的尊敬,但精神还是集中在马和歌唱艺人身上。”[[魏惠王]]表示了歉意,[[淳于髡]]认为[[惠王]]态度很诚恳,有知错就改的精神,当时就和[[惠王]]谈得很投机,谈古论今,一连谈了几天。 =='''[[魏襄王]]'''== '''[[魏襄王]](?―公元前296年),[[姬姓]],魏氏,名嗣,一名赫,[[魏惠王]]之子,[[战国时期]][[魏国]]第四任国君,公元前318年—公元前296年在位。''' '''公元前318年,[[魏]]、[[韩]]、[[赵]]、[[楚]]、[[燕]]五国合纵攻秦,不克而返。[[惠施]]为魏出使[[楚国]]。公元前296年,[[魏襄王]]去世,其子[[魏昭王]]即位。''' [[File:魏襄王.jpg|缩略图|左|魏襄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4889204295&di=47957e7555488c813ec7e6b8893546b7&imgtype=0&src=http%3A%2F%2Fp1.qhimgs4.com%2Ft010701760c8b24dc63.jpg 原图链接][http://www.freep.cn/zhuangxiu_6/News_2013852.html 来自随意贴的图片]]] ==='''人物生平'''=== [[魏襄王元年]](公元前318年),五国联合攻秦,没有胜利就撤兵了。 [[魏襄王二年]](公元前317年),齐军在关津打败魏军。 [[魏襄王五年]](公元前314年),秦派[[樗里子]]攻取[[魏国]]的曲沃,并在案门赶跑[[犀首]]([[公孙衍]])。 [[魏襄王六年]](公元前313年),秦派人来[[魏国]]立[[魏公子遬]]为太子,[[魏襄王]]与[[秦王]]在临晋相会。 [[魏襄王七年]](公元前312年),魏军进攻[[齐国]]。与[[秦国]]一起征讨[[燕国]]。 [[魏襄王八年]](公元前311年),魏军进攻[[卫国]],攻下两座城。[[卫国]]国君非常忧虑。 [[魏襄王九年]](公元前310年),[[魏襄王]]与秦王在临晋相会。[[张仪]]、魏章相魏。 [[魏襄王十一年]](公元前308年),[[魏襄王]]与[[秦武王]][[赢荡]]在[[应城]]相会。 [[魏襄王十二年]](公元前307年),[[魏太子]]到[[秦国]]朝拜。[[秦国]]来进攻[[魏国]]的皮氏,没有攻克就撤兵了。 [[魏襄王十四年]](公元前305年),[[秦国]]把[[秦武王王后]]送回[[魏国]]。 [[魏襄王十六年]](公元前303年),秦军攻下[[魏国]][[城池]]。 [[魏襄王十七年]](公元前302年),[[魏襄王]]与秦王在临晋相会。[[秦国]]把城池还给[[魏国]]。 [[魏襄王十八年]](公元前301年),[[魏国]]与[[秦国]]联合攻打[[楚国]]。 [[魏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96年),[[秦国]]归还[[魏国]]地,与魏讲和。同年,[[魏襄王]]去世,太子[[遬]]即位,是为[[魏昭王]]。 =='''[[魏昭王]]'''== '''[[魏昭王]](?─前277年),[[汉族]],[[姬姓]],魏氏,名遫。[[魏襄王]]之子,[[魏惠王]]之孙。东周[[魏国]]第5代国君。前295年—前277年在位。孟尝君奔魏,[[魏昭王]]以为相,与诸侯共伐破齐。[[魏昭王]]十二年,[[燕昭王]]悉起[[燕国]]之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直取[[齐国]]七十余城。[[公子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是[[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弟,也就是所谓战国四公子中的[[信陵君]],以养士出名。''' ==='''人物生平'''=== [[魏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96年),[[魏哀王]]去世,[[魏昭王]]继位。 [[魏昭王元年]](公元前295年),[[秦国]]攻打[[魏国]],夺取[[魏国]]的[[襄城]](今[[河南许昌]]境内)。 [[魏昭王二年]](公元前294年),[[魏国]]与[[秦国]]再次开战,[[魏国]]作战失利。 [[魏昭王三年]](公元前293年),[[魏国]]帮助[[韩国]]攻打[[秦国]],[[秦国]]将领[[白起]]率军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打败[[魏国]]二十四万大军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伊阙之战]]”。 [[魏昭王六年]](公元前290年),[[魏国]]开始向[[秦国]][[割地求和]],将[[魏国]][[河东]]的[[四百里]]土地全部割让给[[秦国]]。当时有个名叫[[芒卯]]的人,会耍一些小手段,用一些诡计,因此受到[[魏昭王]]的重用。 [[魏昭王七年]](公元前289年),秦军攻打[[魏国]],夺取[[魏国]]大小[[城池六十一座]]。 [[魏昭王九年]](公元前287年),秦军攻打[[魏国]],夺取[[魏国]]的[[新垣]]、[[曲阳]](今[[河北保定]]西南)。 [[魏昭王十年]](公元前286年),[[齐国]]灭亡[[宋国]],[[宋国]]国君[[宋王偃]]死在[[魏国]]的[[温邑]](今[[河南温县]])。 [[魏昭王十二年]](公元前284年),[[魏国]]联合[[秦]]、[[赵]]、[[韩]]、[[燕]]五国一起攻打[[齐国]],在济西打败齐军,[[齐国]]国君[[齐湣王]]出外逃亡。[[燕国]]军队单独进入[[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同年,[[魏昭王]]与[[秦昭襄王]]在[[西周]]相会。 [[魏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83年),[[秦国]]夺取[[魏国]]的[[安城]],秦军到达魏都[[大梁]]后离开。 [[魏昭王十九年]](公元前277年),[[魏昭王]]去世,其子[[魏圉]]继位,是为[[魏安釐王]]。 =='''[[魏安釐王]]'''== '''[[魏安釐(xī)王]](?─公元前243年),[[姬姓]],魏氏,名圉,[[魏昭王]]之子,[[战国时期]][[魏国]][[第六任国君]],公元前276年—公元前243年在位。[[昭王]]去世后,[[安釐王]]即位,为牵制[[孟尝君]][[田文]],封弟公子[[无忌]]为[[信陵君]](今[[河南宁陵]])。前273年,[[白起]]进攻[[魏国]],[[孟尝君]][[田文]]举荐[[芒卯]]为主帅,[[白起]]在[[华阳]]大败魏军,[[芒卯]]战败而逃,[[田文]]失势后,他的许多门客投奔[[魏无忌]]门下。''' [[File:魏安釐王.jpg|缩略图|右|魏安釐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4890239931&di=cb27c272c5a513405a506e9daf18bef6&imgtype=0&src=http%3A%2F%2Fimg1.ph.126.net%2Fd1Ph7zRGFeL1rn6QHiAN8w%3D%3D%2F6598264935797650492.jpg 原图链接][http://zhona2008.blog.163.com/blog/static/164221772013101110258617/ 来自网易博客的图片]]] ==='''人物生平'''=== 前257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形势危急。[[赵国]][[平原君]]的妻子是[[魏无忌]]的姐姐,[[平原君]]请求[[魏国]]救援,[[魏安釐王]]惧怕[[秦国]],不敢进军。[[魏无忌]]请求[[如姬]]从[[魏安釐王]]的卧室内窃出[[晋鄙]]的兵符,[[晋鄙]]见了兵符,表示怀疑,随行的[[朱亥]]用铁椎杀死[[晋鄙]],强行夺权,以精兵八万开赴前线,一举击溃[[秦国]],解除了[[邯郸之围]]。[[魏安釐王]]任命[[魏无忌]]为上将军,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公元前243年[[魏安釐王]]与[[魏无忌]]同年病死。[[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尽[[陶]]、[[魏]]之地;加兵于齐,私平陆之都;攻韩拔管,胜于淇下;睢阳之事,荆军老而走;秦、召陵之事,荆军破;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 ==='''窃符救赵'''=== 前260年,[[赵孝成王]]在和[[秦国]]的[[长平]]之战中,中了[[秦国]]的反间计<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f22c520100lkr3.html 《秦国实施反间计离间魏安釐王与信陵君》],新浪博客</ref>。 ,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老将[[廉颇]],结果导致[[赵国]]的大败,40多万兵士被[[秦国]]坑杀。前257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的形势非常危急。[[赵国]]丞相[[平原君]]的妻子是[[魏无忌]]的姐姐,[[平原君]][[赵胜]]多次向[[魏安厘王]]和[[魏无忌]]送信,请求[[魏国]]救援,[[魏安厘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前去救赵。[[秦昭王]]得到消息后,派使者威胁[[魏安厘王]],[[魏安厘王]]惧怕,就派人通知[[晋鄙]]停止进军,留在邺扎营驻防,名义上为救赵,实际在观望形势的发展。 [[平原君]]不断派使者前去[[魏国]]催促,并责备[[魏无忌]]不顾[[赵国]]和[[魏无忌]]姐姐的危亡。[[魏无忌]]为此忧虑万分,屡次请求[[魏安厘王]]出兵,门客也用尽各种办法劝说,但[[魏安厘王]]惧怕强大的[[秦国]],始终不肯听[[魏无忌]]的意见。[[魏无忌]]估计魏王已不肯出兵救赵,又不想看着[[赵国]]灭亡,于是凑齐战车一百多辆,打算带着门客前去[[赵国]]和秦军死拼。 [[魏无忌]]带着车队路过夷门时遇见[[侯赢]],于是把情况告诉了[[侯赢]]。[[侯赢]]劝阻[[魏无忌]]说,这样去就如同把肥肉扔给饥饿的老虎,一点作用都没有。并向[[魏无忌]]秘密献策,让[[魏无忌]]去找[[魏安厘王]]的宠妃[[如姬]]帮忙,让[[如姬]]从[[魏安厘王]]的卧室内窃出[[晋鄙]]的兵符,因为[[魏无忌]]曾为[[如姬]]报过杀父之仇,[[如姬]]是肯定会为[[魏无忌]]效命的。[[魏无忌]]听从了[[侯赢]]的计策,前去请求[[如姬]]帮忙,[[如姬]]果然盗出兵符交给了[[魏无忌]]。[[魏无忌]]拿到了兵符准备上路,[[侯赢]]又让[[魏无忌]]把屠夫[[朱亥]]带上,以便[[晋鄙]]在看到兵符仍不交出兵权的情况下让大力士[[朱亥]]击杀他。 [[魏无忌]]到了邺,拿出兵符假传[[魏安厘王]]的命令要代替[[晋鄙]]担任将领。[[晋鄙]]合了兵符,验证无误,但还是表示怀疑,不想交出兵权。此时的[[魏无忌]]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让[[朱亥]]动手,用铁椎杀死[[晋鄙]],强行夺权。 [[魏无忌]]统领[[晋鄙]]的军队后,精选士兵八万开拔前线。与此同时,[[楚国]]也派出[[春申君]][[黄歇]]救援[[赵国]],在[[楚]]、[[魏]]、[[赵]]三国的联合下,一举击溃[[秦国]],解除了[[邯郸之围]]。 =='''[[魏景湣王]]'''== [[魏景湣王]](?―公元前228年),[[姬姓]],魏氏,名增,一名午,[[魏安釐王]]之子,[[战国时期]][[魏国国君]],公元前242年—公元前228年在位。 [[魏景湣王元年]](前242年),秦拔魏二十城,以为[[秦东郡]]。[[魏景湣王]]遣人出使[[赵国]],与其结盟,并提出抗秦合纵。[[赵]]、[[韩]]、[[魏]]、[[楚]]、[[燕]]组成联军,共推赵将[[庞暖]]为帅。[[魏景湣王十五年]](前228年),[[魏景湣王]]去世,其子[[魏王假]]即位。 ==='''人物生平'''=== [[魏景湣王]],[[姬姓]],魏氏,名增,一名午 ,是[[魏安釐王]]之子。[[魏安釐王]]在位时,将儿子[[魏增]]立为太子。 [[魏安釐王三十年]],[[信陵君]]回到[[赵国]],率领[[楚]][[魏]][[韩]][[赵]][[燕]]五国的军队在河外大败[[秦国]][[[蒙骜]]的军队(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当时[[魏太子增]]在[[秦国]]做人质,[[秦王]]欲囚禁[[太子增]],后来有人劝谏[[秦王]],[[秦王]]便没有迁怒于[[太子增]]。 [[魏安釐王三十四年]]([[秦王政]]四年,公元前243年),[[魏安釐王]]去世,[[太子魏增]]即位,是为[[魏景湣王]]。同年,[[魏景湣王]]的叔父[[魏无忌]]去世。 [[魏景湣王元年]]([[秦王政]]五年,公元前242年),[[秦国]]国君[[秦王政]]派将军[[蒙骜]]率军攻打[[魏国]],夺取[[魏国]]的[[酸枣]]、[[燕邑]]、[[虚邑]]、[[长平]]、[[雍丘]]、[[山阳城]]等二十座城池,将其设置为[[东郡]]。 [[魏景湣王二年]]([[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魏]]、[[韩]]、[[赵]]、[[卫]]、[[楚]]五国联合攻打[[秦国]],夺取[[秦国]]的[[寿陵]],[[秦王政]]派出军队抵御,于是五国撤军。同年,秦军夺取[[魏国]]的[[朝歌]]。 [[魏景湣王三年]]([[秦王政]]七年,公元前240年),秦军夺取[[魏国]]的[[汲地]]。 [[魏景湣王五年]]([[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秦军夺取[[魏国]]的[[垣邑]]、[[蒲阳]] 、[[衍邑]]。 [[魏景湣王十二年]]([[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魏景湣王]]向[[秦国]]献地,[[秦国]]设置[[丽邑]]。 [[魏景湣王十五]]年([[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魏景湣王]]去世,其子[[魏假]]即位,史称[[魏王假]]。 =='''[[魏王假]](前227年——前225年)'''== [[魏王假]],[[姬姓]],魏氏,名假,[[魏景湣王]]之子,[[战国时期]][[魏国]]最后一位国君,公元前227—公元前225年在位。 =='''史籍记载'''==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 <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44.htm 魏世家第十四],国学网</ref>。 ==视频== ===战国七雄中齐国最富有、魏国人才最多, 为何最后秦国能统一天下?=== {{#ev:youku|XMzA1ODkxMTY3Mg|center}} ==参考资料== [[Category: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王]]
返回「
魏国历代君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