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2.131.10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髻 的原始碼
←
髻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髻</big> ''' |- | [[File:5c74155615ad7e9a0304141747bad4b0.jpg|缩略图|居中|[http://dw.suileyoo.com/suileyoo/wallpaper/201501/12/5c74155615ad7e9a0304141747bad4b0.jpg 原图链接][http://shouyou.58game.com/WallPaper/detail/id/9265667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中国古代女子将头发挽结于头顶的发式。也称结、玠。汉时妇女流行高髻。作为古代妇女发式,因其发髻呈“十”字形故名。其法是先于头顶正中将发盘成一个“十”字形的髻,再将余发在头的两侧各盘一环直垂至肩,上用簪梳固定。流行于魏晋 南北朝时期的贵族妇女中。陕西西安草厂坡出土的北魏彩绘陶俑中,有一个身穿窄袖襦、长裙、肩披花帔的女俑,梳的即为十字髻。 中文名 髻 定 义 在头顶各种形状的头发 相 关 《乐府诗集·陌上桑》 郑 码 CHBJ[1] 读 音 jì 类 型 古代妇女发式 另 释 灶神 =='''目录'''== '''1其他解释''' '''2古籍解释''' '''3梳髻资料''' 历史形成 髻型发式 装饰发展 =='''其他解释'''== 髻 <名> (形声。从髟,表示与毛发有关,吉声。本义:发髻)同本义 头上倭堕髻。――《乐府诗集·陌上桑》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欲换更添⾹。——唐·薛逢《宫词》 居右者椎髻仰面。――明·魏学洢《核舟记》 汝梳双髻(髻,梳在头顶上的发结。)――清·袁枚《祭妹文》 又如:髻珠(髻上的明珠;比喻主旨、善谛);髻丫(盘在头顶左右两侧的发结);髻根(发髻盘结如盘根错节);髻子(即发髻,头发拖到后面结成一个髻) '''髻鬟''' 髻鬟之始掠。――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围故国绕 清江,髻鬟对起。――宋·周邦彦《西河·⾦陵怀古》 髻jì盘在头顶的发结:发~,梳头扎~。 髻jié 1.灶神。 =='''古籍解释'''== ''' 康熙字典''' 《唐韵》古诣切《集韵》《韵会》《正韵》吉诣切,音计。《说文》总发也。从髟,吉声。古通用结,此字後人所加。《史记·陆贾传》尉佗魋结箕踞。《汉书注》结读曰髻。《玉篇》同䯰。《集韵》亦作紒。 又《集韵》喫吉切,音诘。《庄子·达生篇》灶有髻。《注》髻灶神,著赤衣,状如美女。 又《集韵》激质切,音吉。义同。 =='''梳髻资料'''== '''历史形成''' 据考古资料研究可知: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人们不分男女一般都将长发散披在肩上。以后,随着劳动生产的发展,人们交往的增加,感到长发散乱颇有不便,就用绳带系束,以骨簪插别。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原始社会后期,人们也还是如此处理头 发。 而到夏商时期,人们开始以梳辫子来装饰自己,直至春秋战国。但男女之间的辫子略有差异。 此后,女子开始挽髻于头。根据古书记载:“乃自我始祖黄帝制作衣冠以来,隐蔽形体,仅露首面,扑朔迷离,莫可辨识。后圣知其然也,乃命男辫女髻,以便一目了然,诚法良而美意也。” 《礼记.曲礼篇》注中,有女子许嫁则十五着笄,未许嫁者则二十着笄的记载。“笄”,原是梳髻盘头发用的簪子。“十五及笄”,也就是说女子十五岁就算是成年了,可以梳髻插簪,可以出嫁了。 '''髻型发式''' 秦汉之际,妇女及成年,开始梳髻。从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物中,可以见到“倭堕髻”、“堕马髻”等发髻式样。至魏晋南北朝,再至唐宋元明清,妇女的发式面妆日趋讲究,梳髻不仅是中国女性的特色妆式,还与缠足一样,成为礼教对女性的一种 约制。<ref>[https://www.sohu.com/a/216585592_99943192 髻],搜狗, 2010-11-13</ref> 辛亥革命以前,中国的妇女除出家为尼外,一律是蓄发梳髻,视发髻为珍宝,绝无一丝一毫剪发的念头的。这首先与千百年来人们的审美观有关系。妇女们注重发式面妆,对镜梳妆,梳出许多形态各异的发髻。诸如盘龙髻、鸳鸯髻、栖鸭髻、如意 髻……再插以金钗玉簪,一方面显示身份尊卑,一方面刻意妆饰,取悦于男子。 《妆台记》中说:“周文王于髻上加珠翠翘花,敷之铅粉,其髻高曰凤髻。又有云髻,步步而摇,故曰步摇。始皇宫中悉好神仙之术,乃梳神仙髻,后宫尚之。后有迎春髻、垂云髻,亦相尚。汉武帝李夫人取玉钗搔头,自此宫人多用玉。”可见, 女子梳髻妆饰是为了投男子所好,以男子的好恶为转移的。 如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妇女的发式此时也最为繁绮。其造型之多,名称之美都是空前绝后的。据史书记载,唐代妇女的发式多达二、三十种,有半翻髻、反绾髻、乐游髻、愁来髻、百合髻、飞云髻、归顺髻、盘桓髻等等。初唐时期,女子 沿袭隋代旧式,发髻比较简单,变化也比较少,多做平顶式,将头发分成二至三层,层层堆上,顶部梳理成云朵状。到了贞观年间,妇女们讲究发式,发髻日渐高耸,并出现高髻、义髻、飞髻、螺髻、反绾髻等等。 唐代妇女喜欢以头发浓密、发 髻高耸为美。这样的风气,连唐高祖李渊也感到奇怪,《旧唐书.令狐德芬传》记载他曾向令狐德芬询问“妇人髻竞为高大,何也?”令狐认为人的头部最重要,把发髻梳得高大也有道理。后来皇帝也曾下令禁止高髻,如文宗时下令“禁高髻、险 妆、去眉、开额”等,高髻流行却仍然如故。著名的周昉绘《簪花仕女图》上,几名穿纱衣的仕女都是梳着高髻,唐代叫做峨髻,高可达一尺以上,尽显女郎们的雍容华贵。 其中最俏美的属“半翻髻”,这种发式,把头发梳起,用刀型,直竖发顶,再朝两侧翻斜,有的称“单刀半翻髻”。有的稍微变化,称“双刀半翻髻”。 '''装饰发展''' 到唐玄宗时,妇女中流行“双环望仙髻”。两髻高高耸起,插以各种金玉簪钗,犀角梳篱,穿上宽松长袖衫,显得婀娜多姿。此外,唐代最为流行的是一种“抛家髻”,这种发式梳留两髻抱面,一髻抛出,最衬托女性娇柔之美。 宋代妇女的发髻虽比不上唐代多姿多彩,但也刻意妆饰。如南宋时,临安妇女多梳云髻,将头发盘上头顶挽髻,犹如一朵彩云,即所谓“髻挽巫山一段云”。并且在面颊两旁的鬓发上插饰金凤珠钗,“金银珠翠插满头”。一般妇女若买不起金银珠 饰,就插上各种香花,使发髻头饰与缠成的三寸金莲交相辉映,取悦于男子。 在古代,女性的头发称作“青丝”、“乌云”,视为神圣宝物,赋予特殊的意义。如男女定情,女子绞下一缕青丝送给男子,那是最坚实的誓志了。而女子如果触犯了妇道族规,有的族长就会当众剪下女子的头发以示惩罚,对被剪发的女子来说, 这可真是最大的羞辱了。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髻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