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5.17.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高梁丝黑穗病 的原始碼
←
高梁丝黑穗病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big>高梁丝黑穗病</big>''' [[File:高梁丝黑穗病.jpg | thumb | 300px | 右 | 高梁丝黑穗病 <br> [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qnsunong.365sn.cn%2F5732f0d3dfe01.png&refer=http%3A%2F%2Fqnsunong.365sn.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14659836&t=44e7858972967eb48b4651cf3382b8f2 原圖鏈接] ]] 高粱丝黑穗病俗称黑疸头、乌咪,是由高粱丝轴黑粉菌引起的、发生在高粱的病害。主要发生在高粱穗部。 高粱丝黑穗病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高粱产区。发病率一般为3-5%,严重的可达10-40%。自60年代推广杂交高粱以后,高粱丝黑穗病曾一度大为减轻,但随着品种结构的变化,感病品种面积扩大,加之一些地区放松种子处理,以致丝高粱丝黑穗病为害演变成为高粱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 由于高粱丝黑穗病以土壤、粪肥带菌传病为主,因此防治上应釆取选用抗病良种、轮作、施净肥结合种子处理的综合防治措施。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高粱丝黑穗病 别 名: 黑疸头、乌咪 [[File:高梁丝黑穗病1.jpg | thumb | 300px | 右 | 高梁丝黑穗病1 <br> [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www.1nongjing.com%2Fuploads%2Fallimg%2F150319%2F886-150319162102.jpg&refer=http%3A%2F%2Fwww.1nongjing.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14659845&t=d6dd2a6aa7c0c6d845e89bd9eea5a8fd 原圖鏈接] ]] 危害作物: 高粱 为害部位: 穗部 病 原: 丝轴黑粉菌 == 病原特征 == 高粱丝黑穗病病原菌为丝轴黑粉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属担子菌亚门。冬孢子常三十多个聚集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黑色孢子团,但不紧密,成熟后分散。冬孢子卵形或球形,表面密生细刺。萌发的温度是15-35℃,最适温度是28-30℃。菌丝的发育适温为25-28℃。 当病穗破裂时,冬孢子只有很少部分成熟,而大部分则有后熟阶段,一般在越冬后才能大量成熟和萌发。据中国吉林研究,如在32-35℃的高温和湿润的环境下处理30天,冬孢子可以完成后熟作用而使萌发率由15%提高到60-90%,冬孢子对酸碱度适应范围较广,在pH为4-10均适宜。萌发时需要一定营养,以1-2%蔗糖液中萌发最好,在葡萄糖液中萌发率较低,在蒸馏水中最差。 [ == 病状 == 病株一般较矮,色泽稍深,在抽穗前,病株穗的下部较为膨大,苞叶紧实,有的穗略歪向一面,剥去苞叶,穗部成为白色的棒状物,此即“[[乌米]]”。病穗外部有一层白色的膜,抽穗后外膜破裂,散出大量黑色粉末,此即冬孢子。病穗散出冬孢子后,里面有一成束的黑色丝状物,即残存的花絮维管束组织,病穗有的仅顶端一部分或一侧露出,但也有黑穗全部露出的。叶片染病,在叶片上形成红褐色条状斑,扩展后呈长梭形条斑,后期条斑中部破裂,病斑上产生黑色孢子堆,但孢子量不大,维管束组织不受破坏。病株侧芽或分蘖也常被侵染,形成“二茬乌米”。该病在辽宁、[[吉林]]、山西发生普遍且严重。<ref>[http://www.haonongzi.com/news/20180309/153649.html 高粱黑穗病的病状、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好农资招商网2018-3-9] </ref> == 病原 == 病原为孢堆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孢堆黑粉菌属。冬孢子能结集成冬孢子球,球形或不规则形,50—70μm,孢子球内的冬孢子,集结,但较为分散,成熟后各自分散。冬孢子球形至卵圆形,暗褐色,10—15×9—13μm,外壁厚约2μm,表面有细刺,有时混生有不孕细胞,不孕细胞无色透明,表面光滑。冬孢子须经生理后熟才能萌发。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15℃—36℃,适温为28℃—30℃。冬孢子萌发产生先菌丝,担孢子侧生。担孢子还能以芽生方式产生次生担孢子。有时冬孢子萌发直接产生分枝菌丝。 == 分布范围 == 高粱丝黑穗病于19世纪中页首先发现于埃及,然后逐步遍布世界各高粱产区。高粱丝黑穗病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高粱产区。 == 侵染途径 == 坚黑穗病及散黑穗病以种子传染为主,丝黑穗病主要是土壤传染。3种病菌都在播种后侵害苗,随着植株生长,到抽穗时侵入穗部,形成病穗。一般播种后在温低,出苗慢,容易发病。重茬地或施用带菌肥料的发病严重。<ref>[http://www.1988.tv/baike/nongyao/20373 高粱黑穗病的症状,怎样防治高粱黑穗病,火爆农化招商网2015-10-28] </ref> == 防治方法 == 用抗病品种:抗高粱丝黑穗病的亲本有黑龙14A、7152A、[[吉农]]105A等,抗病杂交种有辽杂4号、辽饲杂2号、[[黑杂34]]、[[黑杂46]]、齐杂1号、晋杂5号、忻杂5号、忻杂7号、冀杂1号等。高粱丝黑穗病菌有生理小种分化,需实行抗源材料或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在推广抗病品种时,应明确当地生理小种组成和变化趋势。在1号小种流行区,可种植以AT× 3197A为抗源的杂交种;在2号小种流行区,可选用AT× 622为抗源;在3号小种流行区,应选用与SA281、516、八棵权等有相同遗传基础的材料作亲本,育成抗病品种。 农业防治:与非寄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秋季深翻灭茬,清除病残体。基肥应使用充分腐熟的或不含病残体的农家肥。播前细致整地,保持良好墒情,适时播种,提高播种质量,避免播种过深或覆土过厚,使幼苗尽快出土,减少病菌侵入幼芽的机会。在乌米出现后但尚未破裂之前及时拔除病株,集中深埋或烧毁,间隔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复查,若发现有侧芽长出的“二茬乌米”,也应及时拔除。拔除病株要持续进行,坚持数年可收到显著成效。 种子处理:药剂拌种用三唑类药剂效果最好。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干拌种子,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12-0.15%,15%三唑醇干拌种剂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1-0.15%,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12-0.16%。有的地方用2%[[立克秀湿]]拌种剂10克,对少量水成糊状后,拌高粱种子3-3.5千克,充分拌匀后稍晾干再播种。 == 相关视频 == <center>最好看的农业技术《金农讲堂》14-玉米丝黑穗病怎样防治?</center> {{#iDisplay:q0322f6uhos|780|460|qq}} </center> <center>高粱生黑穗病后,就有了高粱乌米,也就有了美食佳品!</center> {{#iDisplay:j3128vjatl0|780|460|qq}} </center> == 参考来源 == [[Category: 370 植物學總論]] [[Category:410 醫藥總論]]
返回「
高梁丝黑穗病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