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54.13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马尔塔·阿格里齐 的原始碼
←
马尔塔·阿格里齐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马尔塔·阿格里齐 |圖片 = [[File:马尔塔·阿格里齐33.jpg|缩略图|居中|马尔塔·阿格里齐|250px|[https://ss1.bdstatic.com/70cFvXSh_Q1YnxGkpoWK1HF6hhy/it/u=2504231857,28692588&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www.yueqiquan.com/gangqin/mingjia/22853_3.html 图片来源于乐器圈]]] |圖片尺寸 =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941年6月5日 | 國籍 = 阿根廷 | 别名 = Martha Argerich | 職業 = 钢琴家 | 知名原因 = 1957布索尼和日内瓦钢琴比赛获奖 | 知名作品 = 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 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 }} '''马尔塔·阿格里齐''' 马尔塔·阿格里齐(Martha Argerich),1941年6月5日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深孚众望的阿根廷女钢琴家。 曾从多位名师学琴,1957在布索尼和日内瓦钢琴比赛会上获奖,1965年在第七届肖邦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声誉日高。她的演奏技巧卓越,热情奔放,以速度见长,拥有很多男钢琴家都难以企及的速度以及技巧,弹奏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和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都十分出色。<ref>[https://www.theguardian.com/film/2015/apr/30/argerich-film-review-classical-pianist-music-documentary Argerich評論–女兒對古典鋼琴家母親的誠實肖像'''阿格里齐''']支持衛報,2018-03-31</ref> {| class="wikitable" |- | '''中文名''' ||马尔塔·阿格里齐 ||'''外文名''' ||Martha Argerich ||'''国 籍'''|| [[阿根廷]] |- | '''出生地'''|| [[布宜诺斯艾利斯]]||'''出生日期'''|| 1941年6月5日|| '''职 业'''|| [[钢琴家]] |- | '''主要成就 '''||1957布索尼和日内瓦钢琴比赛获奖 第七届肖邦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 2006年格莱美奖最佳器乐独奏奖 ||'''代表作品'''|| 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 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 '''老 师'''|| 库尔奇奥,斯卡拉穆扎,古尔达 |} ==人物评价== 马尔塔·阿格里奇是当今最杰出的钢琴家之一。她的演奏好像是一切信手捏来。由她演奏的[[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技术精湛,是她的保留曲目,她的演奏让人感觉乐曲变的那么简简单单。这几年,除了上述的室内乐和双钢琴之外,倒是很少见她新的独奏曲目。 ==音乐天分== 关于阿格里奇最初是为什么开始练钢琴的,一直有很多的说法,其中最为流行的一个是在上幼儿园的时候,一个会弹钢琴的小女孩总是很骄傲的对阿格里奇说你这也不会那也不会,导致小阿格里奇很生气,于是立志学习弹钢琴。但是按照阿格里奇自己的说法是,当她只有两岁八个月左右时,有一天她无意识的在钢琴上按了几个[[音符]],结果使得旁边幼儿园的老师大吃一惊,因为阿格里奇随手按的已经很成调了,由此阿格里奇的音乐天分被发现了。 ==早期情况== 马尔塔·阿格里齐三岁开始学习钢琴。在她五岁时,她受教于文钦佐·斯卡拉穆扎,这位老师带给她的影响是抒情性和感情的加强。她八岁时有了第一场的音乐会,曲目为[[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 阿赫里奇全家于1955年时搬到了[[欧洲]],她受教于[[奥地利]]的弗里德里希·古尔达。之后,她又陆续受教于斯特凡·阿斯克纳塞及玛丽亚·库尔奇奥。1957年,阿赫里奇16岁时,在三个星期之内连续赢得了[[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以及布梭尼国际比赛。在布梭尼国际大赛时,阿赫里奇遇到了[[米开朗杰利]],之后当她二十岁遇到艺术生涯的危机时就曾向他求教。 阿赫里奇赢得1965年于华沙举行的第七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其中赢得比赛的关键是她在演奏肖邦的C大调练习曲(Op. 10, No. 1)时大胆自信的演奏。次年,她举行了她在[[美国]]的首演,出现在林肯中心的伟大演奏家系列中。<ref>[https://baike.baidu.com/redirect/47d0uJ1OgN1vqJ-RquMdW09xNtE2Rhv10Cul6KevxpYSGhjJbFQdzQr5Pob7EyjNzi4auNDnRi0-C91_UvP6Aw RARE INTERVIEW WITH ARGERICH],andrys[引用日期2012-08-16]</ref><ref>[https://www.musicalamerica.com/features/index.cfm?fid=66&fyear=2001 MUSICIAN OF THE YEAR 2001],musicalamerica[引用日期2012-08-16]</ref> ==钢琴生涯== ===幼年学琴=== [[File:马尔塔·阿格里齐1.jpg|480px|缩略图|左|马尔塔·阿格里齐|[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57118490449&di=3561dad8419694077253b39bbacf9818&imgtype=0&src=http%3A%2F%2Fimg1.doubanio.com%2Fimg%2Fmusician%2Flarge%2F7968.jpg 原图链接][https://music.douban.com/musician/102356/ 图片来源于豆瓣网]]] 阿格里奇从三岁开始学琴,进步神速,不过当时毕竟是小孩子,练琴的枯燥有时也会让她非常憎恨钢琴。在阿格里奇八岁的时候,她的演奏技巧已经达到了独奏的水平。1949年六月,阿格里奇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管弦乐队]] 合作[[莫扎特]]《[[第二十钢琴协奏曲]]》,结果一鸣惊人,甚至惊动了当时[[阿根廷]]的总统。据说总统为了让这位神童接受更好的音乐教育,特别将阿格里奇的父亲派驻[[维也纳]],在那里阿格里奇得以跟随钢琴家古尔达继续深造。 ===日臻成熟=== 阿格里奇从小就显露出非凡的音乐天赋,当时著名的[[阿劳·鲁宾斯坦]]等钢琴大师在访问[[阿根廷]]的时候都听过小阿格里奇的演奏,并给予高度的评价。钢琴家吉泽金在听完阿格里奇的演奏后,还特别叮嘱她的父母亲说,不要对阿格里奇管束的太严,要多给她一些自由,否则很可能会毁掉一位天才的音乐家。在很多人的关怀呵护之下,阿格里奇的演奏技巧日臻成熟,同时她对与音乐也有了更多的理解。 ===享誉国际=== 1957年,阿格里奇参加了[[意大利]]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在第一轮淘汰赛之后,阿格里奇问几位评委:是再见呢,还是永别?评委回答说,是再见。因为阿格里奇认为自己通不过第一轮比赛,所以根本没有准备第二轮的曲目,在听到评委的回答后,她才开始练习新的作品。最终,阿格里奇获得了这次比赛的冠军。初次参赛的获胜使得阿格里奇信心大增,几周之后,她报名参加[[瑞士]][[日内瓦]]钢琴比赛,结果她不负众望,再拔头筹。 ==复出乐坛== 小时候,阿格里奇想当一个医生,长大后她又想当一个秘书,在业余的时间可以弹琴消遣消遣,她不想当一个职业演奏家,16岁成名之后的经历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她不喜欢四处奔波,到处表演的生活。1960年,阿格里奇退出舞台,结婚生子,在1965年[[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之前,她甚至已经有三年没有练过琴了。后来在著名钢琴家阿什肯纳奇的妻子斯蒂芬的劝说和帮助之下,阿格里奇才又重新找到对于钢琴的热情,并再次拿下国际大赛的冠军。 ===生涯传奇=== 1957年,年轻漂亮的女钢琴家玛尔塔·阿格里奇在几周之内,连续夺得了[[意大利]]和[[瑞士]]两个国际钢琴大赛的冠军,引起轰动,当时阿格里奇只有16岁。从此之后,阿格里奇凭借她精湛卓绝的演奏逐渐成为名满世界的著名钢琴家,而阿格里奇独特的学琴经历,以及略显古怪的个性,更使得她具有了某种传奇色彩。 ==演奏特点== 阿格里奇的演奏技巧非常高超,而她最厉害的一招就是“快”。阿格里奇不仅读谱快,视奏快,而且她手指的弹奏速度也非常快。比如阿格里奇在演奏李斯特的[[奏鸣曲]]时,左手的八个八度,她用不到一秒钟就弹奏完毕。据说阿格里奇的速度要比老牌的钢琴快手霍洛维茨还要快上一筹。虽然阿格里奇的[[钢琴]]独奏深受人们的欢迎,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阿格里奇很少举办独奏会,而是把重心转向了重奏曲上。 在阿格里奇的演奏生涯中,曾经有很多的前辈钢琴大师对她进行过指点和帮助,而近几年,阿格里奇也试图通过创立“阿格里奇钢琴奖”等方式,来帮助年轻的演奏家。曾有人问阿格里奇,要想成为一位成功的钢琴家,什么是最重要的?阿格里奇回答说,首先要热爱音乐,要感觉到和音乐在一起时的幸福,其次要有相当的技巧,因为声音是音乐里最本质的东西,而有些声音想要发出来就需要技巧。同时,要想成功,你还要做到与众不同。 许多钢琴家在年轻时总是激情四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他们会变得越来越内省,但是阿格里奇不是这样,从她近几年录制的[[肖邦]],[[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中,人们听到的是比以前更为狂放和具有气势的音响。虽然已经年过六旬,阿格里奇热烈的的个性似乎一直都没有改变,而她的琴声也一如她的人一样继续保持着通透率真的魅力。 ==获奖情况== [[File:马尔塔·阿格里齐2.jpg|480px|缩略图|右|马尔塔·阿格里齐|[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57118632929&di=368a5f34eacec8ca8df8f7babb3202a9&imgtype=0&src=http%3A%2F%2Fcdn1.mmia.com%2Fspfocusimg%2F2013%2F0705%2Fguowairenwu-2013-07-18-18%25286%2529.jpg 原图链接][http://www.mmia.com/product/detail/11354.html 图片来源于广而告之]]] 1957年费鲁乔·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 1957年[[日内瓦]]国际音乐大赛一等奖 1965年[[肖邦]]国际钢琴大赛一等奖 1997年[[克劳迪奥·阿劳]]纪念奖章 2005年在[[日本]]获得[[旭日章]]和praemium Imperiale奖 2000年、2006年[[格莱美]]奖最佳器乐独奏奖(与[[管弦乐队]]) 2005年[[格莱美]]奖最佳室内乐奖 2012年Gramophone杂志投票入选[[名人堂]]。 <ref>[https://www.gramophone.co.uk/musicians/artist/martha-argerich-63755 Martha Argerich (pianist) ],gramophone[引用日期2012-08-16]</ref> ==个人生活== 阿格里奇已结婚三次。她的第一次婚姻生活是与[[作曲家]] 、[[指挥]]:罗伯特·陈,与他有一个女儿,陈Lyda,是个[[小提琴手]]。从1969年到1973年,阿格里奇第二次婚姻,是指挥家夏尔·迪图瓦,带着她的女儿与迪图瓦生活。她的第三任丈夫是钢琴家Kovacevich,与他有一个女儿,斯蒂芬妮。 阿格里奇在1990年,被诊断出患有恶性[[黑色素瘤]]。[[癌症]]治疗后,渐渐有了缓解,但有一个在1995年复发,最终她的[[肺部淋巴结]]转移。在约翰·韦恩癌症研究所,她的肺的一部分去除,在她积极配合医生注入治疗[[疫苗]]之后,阿格里奇的癌症再次缓解。阿格里奇为了感谢研究所进行了卡内基音乐厅演奏会。截至2012年,阿格里奇仍然患有癌症。<ref>[https://people.com/archive/a-top-woman-pianist-martha-argerich-nearly-gave-up-her-steinway-for-steno-vol-13-no-14/ A Top Woman Pianist, Martha Argerich, Nearly Gave Up Her Steinway for Steno ],people[引用日期2012-08-16]</ref> ==性格习惯== [[File:马尔塔·阿格里齐3.jpg|480px|缩略图|居中|马尔塔·阿格里齐|[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57118799970&di=25f8a919aaecfef97e282d758c3a5536&imgtype=0&src=http%3A%2F%2Fwww.musicdu.com%2FUpload%2F2015New%2F12%2F30%2F20151230133855.jpg 原图链接][http://www.musicdu.com/show_id_22712.html 图片来源于乐度网]]] 多年来,阿格里奇凭借她超凡的音乐天赋和精湛的演奏技巧成为了世界瞩目的钢琴家,同时她的我行我素的个性,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据说阿格里奇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次上台演出前一定要用随身携带的镊子,拔掉前额上几根多余的头发才能找到感觉。有一次,演出马上就要开始了,可是阿格里奇找来找去也找不到镊子,结果她一气之下就取消了迫在眉睫的音乐会。 阿格里奇临时取消演出的做法是出了名的,而她取消演出的原因也花样繁多,要不就是找不到镊子,要不就是想看一下取消演出的后果,要不就是怯场。还有一种情况她也会取消演出,就是找不到灵感。在阿格里奇心里,她希望每一次的演出都是完美的,甚至一首演奏过多次的曲子,她也不希望重复,而是要演绎出新的内涵。 阿格里奇生于[[阿根廷]],14岁到[[欧洲]]接受正统的音乐教育,她的演奏独具个人魅力,又具有传统的风范。据说,阿格里奇是[[欧洲]]移民的[[后裔]],她自己也说她的老家很可能就在[[克罗地亚]],她的祖上很可能是[[条顿民族]]。或许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当阿格里奇在演奏德奥激情热烈的作品时,也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其中的情感,而不会显得有丝毫的隔膜。<ref>[http://shijiemingren.com/doc-view-15652.html 马尔塔·阿格里齐 ],世界名人网[引用日期2012-08-16]</ref> ==参考资料== [[Category:钢琴家]] [[Category:阿根廷人]] [[Category:音樂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马尔塔·阿格里齐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