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6.93.13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馬龍尼禮教會 的原始碼
←
馬龍尼禮教會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FFB5B5;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馬龍尼禮教會''' </p> |- |<center><img src="http://www.maronitesbeirut.org/image.php?id=1&width=350&type=ads" width="280"></center><small>[http://www.maronitesbeirut.org/#!content.php?id=13 圖片來自maronitesbeirut] </small> |} '''馬龍尼禮教會'''([[敘利亞語]]:ܥܕܬܐ ܣܘܪܝܝܬܐ ܡܪܘܢܝܬܐ ܕܐܢܛܝܘܟܝܐ),通稱'''馬龍派''',是[[天主教会]]的一部分,為[[安提約基亞]](安提阿或西敘利亞)禮拜儀式傳統的一個分支,是[[東儀天主教會]]的23個成員之一。該教會是完全與[[羅馬教廷]]共融的。現任[[馬龍尼禮安提阿宗主教列表|馬龍尼禮安提阿宗主教]]為[[貝沙拉·布特羅斯·拉伊]][[樞機]]。<ref>[http://www.maronitesbeirut.org/#!content.php?id=13 馬龍尼禮教會],maronitesbeirut</ref> ==歷史== ===早期教會=== [[基督]][[耶穌]]的追隨者被稱為“[[基督徒]]”,而[[安提阿]](徒11:26)就成為了一個基督教聚居的中心,特別是在公元70年[[耶路撒冷]]毀滅。根據天主教的傳統,[[世界]]上第一位[[主教]]是前往[[羅馬]]傳教的[[聖伯多祿]]。第三位主教是[[使徒教父|宗徒教父]][[伊格那丟|安提阿的聖依格那修]]。當安提阿成為宗主教教座所在地時,[[君士坦丁 (阿尔及利亚)|君士坦丁]]已經承認了基督教。5世紀早期,[[敘利亞]]隱修士[[聖馬龍]]在[[奥龙特斯河]]畔擔任一群隱修者的領袖。當他在410年去世後,他的追隨者們建立了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修道院]],並開始發展起來。後來,一些[[基督一性論者]]殺死了約350位馬龍修院的隱修士,該會便決定逃難到[[黎巴嫩]]山區。 687年,在[[拜占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二世]]同意下,馬龍尼派得以任命一位自己的宗主教,首任[[宗主教]]是[[若望·馬龍]]。 ===穆斯林統治=== 之後,馬龍尼禮教會因為[[叙利亚伊斯兰教|敘利亞穆斯林]]征服,而開始了[[阿拉伯]]的統治。而這樣也使該教會與[[拜占庭帝國]]的關係更改進。因此,[[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四世]]甚至直接提供了在宗教、政治和軍事方面的支持,給馬龍尼禮教會。新聯盟很快互相協調了兩軍,以毀滅性襲擊,消滅了[[穆斯林]]在這地區的勢力。而這軍事行動解救了在[[中東]]地區的基督教徒。 同一時間,有些馬龍尼禮信徒搬遷到[[黎巴嫩山]],並形成幾個社區,被稱為[[馬拉達]](英語:Marada)。他們遷移到黎巴嫩山上是一段長時間發生的,但其高峰期是在公元7世紀。以上說法是根據17世紀一名[[主教]]的文獻。而根據一名在16世紀的馬龍尼禮專家的另一個說法則指出,他們為了逃避穆斯林的迫害,在9世紀末從[[阿拉伯帝國]]的第一王朝[[烏邁耶王朝]]中遷移。而最被廣泛認同的說法是在10世紀提出的。指他們不是為了逃避穆斯林的迫害,而是被[[基督一性論]]的[[雅格教派]]迫害。 1017年左右,這地區出現了一個新的穆斯林教派,他們自稱為[[德魯茲派]]。當時,馬龍尼禮信徒被稱為[[齊米]]。德魯茲派禁止他們騎馬,並要求他們穿上黑長袍和黑頭巾,以作識別。 隨後,穆斯林征服了[[東方基督教]]以外的[[安提約基亞]]和[[歐洲]]地區。[[伊斯蘭教]][[哈里發]]並與[[拜占庭帝國]][[皇帝]]達成了協定,決定了各自的勢力範圍。 ===十字軍東征=== 11世紀未,[[教宗]][[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克萊芒]]舉辦[[克萊芒會議]],號召基督徒前去征討東方的[[異教徒]],奪回[[聖地]],從而引發了[[十字軍東征]]。當他們通過黎巴嫩山時,在那裏遇到馬龍尼禮信徒。而當時馬龍尼禮教會已經和基督教世界切斷了聯絡大約400年。天主教會一直不知道他們仍然存在。[[十字軍]]和馬龍尼禮教會建立了聯繫。並且,他們提供幫助十字軍東征。[[羅馬教廷]]於1182年,確認他們的身份。從此,他們確認天主教為正統和統一的基督教。 為了紀念他們的共融,教宗[[帕斯卡二世]]於1100年,送了一個[[主教冠]]給當時的馬龍尼禮教會宗主教,以表示他的[[宗主教]]權威和地位。而在1131年,教宗[[諾森二世]]公報,正式給與馬龍尼禮教會宗主教的的權威及地位。 ===奧斯曼帝國統治=== 當[[奧斯曼帝國]]擊敗[[阿拉伯]][[奴隸]]兵[[馬木留克]]後,他們與[[德魯茲派]]結盟。另外,馬龍尼禮信徒也和[[德魯茲派]]結盟,及建立黎巴嫩公國,並維持了數百年。而它是現在[[黎巴嫩共和國]]的基礎。該教會還有信徒在黎巴嫩執政。 在1816年至1840年期間,該教會信徒開始重返黎巴嫩南部地區。這是自從1307年以後,被[[馬木留克]]在這地區差點滅絕後,他們可以再次重返該地區。因此,[[德魯茲山]]等地得以開發。並且,他們可以建立了一個友好關係。 於1584年7月15日,該教會在[[羅馬]]的第一所大學開幕,由當時的[[教宗]][[額我略十六世]]主持。 17世紀,天主教會正式進入黎巴嫩傳教,而其中之一有[[耶穌會]]會士。他們除了傳教外,還在黎巴嫩展開各類的服務。而馬龍尼禮教會也開始了舉學,甚至每個[[教堂]]旁邊都有一所[[學校]]。這使該教會的[[兒童]]可以獲得教育的機會。更使該教會是當時[[中東]]地區文化較興盛的地區。 然而,該教會和[[羅馬教廷]]之間的聯係非常困難。需要使用外交層面上的協助,及以借用[[歐洲列強]]的幫助,從而保護該教會免於毀滅。最終,該教會於1584年7月5日在[[羅馬]]成立[[羅馬學院]](英語:Roman Colleges)。這所大學,使馬龍尼社區獲得了一些有價值的援助,從而維護了他們的基督徒身份。1610年,在Qozhaya的[[馬龍尼禮聖安多尼修道院]],進口了第一台[[印刷機]],名為說阿拉伯語世界。但是,它只是印刷西敘利亞語,而不是阿拉伯語。而黎巴嫩的修道院在19世紀後期,為[[阿拉伯復興]]有關鍵角色。因為它協助發展[[阿拉伯語]]和[[敘利亞語]],並可以印刷[[腳本]]。 ==現況== 現今馬龍尼教會的信徒,在全球大約有400萬人。其中在黎巴嫩有約100萬人,佔該國人口約四分之一。在[[賽普勒斯]]、[[約旦]]、[[以色列]]、[[埃及]]、[[敘利亞]]、[[巴西]]、[[美國]]和[[加拿大]]等地方,都有該教會的信徒。現時該會設有28個宗主教區、總教區、教區和宗主教代牧區。 馬龍尼教會在禮儀中使用語言為[[阿拉米語]],但在實際生活中,信徒多使用[[阿拉伯語]]。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宗教]]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馬龍尼禮教會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