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2.174.10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香港飲食 的原始碼
←
香港飲食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香港飲食文化'''<br><img src="https://yongxinchachaanteng.files.wordpress.com/2019/08/unnamed-1.jpg?w=640"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yongxinchachaanteng.wordpress.com/%E9%AB%94%E9%A9%97%E9%81%93%E5%9C%B0%E9%A6%99%E6%B8%AF%E9%A3%B2%E9%A3%9F%E6%96%87%E5%8C%96-%E5%9C%A8%E5%85%A7%E5%A3%A2/ 圖片來自yongxinchachaanteng]</small> |} '''香港飲食文化'''<ref>[https://pj20120619.pixnet.net/blog/post/208826077-%E3%80%90%E9%A6%99%E6%B8%AF-%E7%BE%8E%E9%A3%9F%E3%80%91%E9%A4%90%E5%BB%B3%E9%A3%B2%E9%A3%9F%E6%96%87%E5%8C%96%E7%AF%87--%E5%90%83%E7%BE%8E%E9%A3%9F%E4%B8%8D%E5%BF%98%E7%95%99 吃美食不忘注意10個入境隨俗。讓你跟著當地人一起流動],痞客邦,MAR 02 WED 2016</ref> 為[[東方文化]]及[[西方文化]]的交匯所在,發展出一套融合[[中餐]](主要為[[粵菜]])和[[西餐]]的飲食習慣。作為全球各地人們的匯聚點,[[日本料理|日本菜]]、[[韓國菜]]、[[越南飲食]]、[[泰國飲食]]、[[印度菜]]、[[上海菜]]、[[北京菜]]、[[台灣菜]]等[[餐廳]]在[[香港]]都十分常見,因而被譽為「美食天堂」。 在[[香港文化]]發展中,飲食佔有重要而有趣的一環。以往的[[大牌檔]]及[[大笪地]]等街頭食檔,老字號的[[酒樓]]食肆以及各類地道醬油、餅食及特色食品,都成為了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並且繼續傳世。過去百多年來[[香港經濟]]及[[香港社會]]急速發展為香港人的飲食文化帶來新的風貌。時至今日,飲食由過去的果腹必須,發展到對色香味美的追求;食肆亦由樸實簡陋,以至講求裝潢華麗,價格亦豐儉由人;菜式由地道口味,到世界各地美食共冶一爐,食物品種琳琅滿目,足以反映香港人飲食態度及生活質素的轉變。 香港食肆主要集中地包括[[銅鑼灣]]、[[九龍城]]、[[蘭桂坊]]、[[尖沙咀]]、[[跑馬地]]及[[中環蘇豪區]],其中[[九龍城]]以中南半島菜色為主。 此外,根據[[綠色和平]]表示,[[香港]]為全球人均食魚量最高的[[城市]]。 == 飲食文化 == === 傳統中式飲食 === ==== 本地菜 ==== 香港家庭大多以[[中餐]]為家庭菜。他們大多保留了傳統飲食特色。 在[[華人]]社區內,以[[廣府]]人、[[客家]]人(以香港[[新界]]的[[新界原居民|原居民]]尤甚)、[[潮汕人]]、-{[[蜑家]]}-人為主,因此[[粵菜]]、[[客家菜]]、[[潮州菜]]等都被視為本地菜色。 [[西貢市]]、[[南丫島]]、[[流浮山]]和[[鯉魚門]]以[[海產]]聞名。 古漁村如[[長洲 (香港)|長洲]]和[[大澳]]仍有傳統食肆營業。而[[盆菜]]则是香港新界原居民在節慶時的傳統菜。 ==== 茶樓 ==== 香港的茶樓源自[[廣州]]。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香港中上環一帶遍佈供應[[點心]]和茗茶的[[茶樓|中式茶樓]]和二厘館,例如[[石塘咀]]至[[西環]]一帶的[[三元樓]]、[[燕瓊林]]、中上環的[[冠南茶樓]]、[[三多茶樓]]、[[雲來茶樓]]、[[高陞大茶樓]]、[[平香茶樓]]、[[得男茶室]]、[[得雲大茶樓]]、[[蓮香樓]]與[[陸羽茶室]]、[[灣仔]]的龍門等。 由於茶樓客人差不多全是男性,茶樓名字多以「多男」、「得男」寓意開枝散葉的傳統思想。早年的茶樓分為樓座和地廳,樓座的風景好一點,茶價是七厘,地廳的茶價是三厘六,而二厘館的茶價當然是二厘。三四十年代,茶樓競爭進入白熱化,茶樓開始在晚上開設歌壇,表演[[粵曲]]。後來附設歌壇的茶樓多達三十幾家,例如:如意、富隆、平春、添男、大觀、蓮香、高陞等。 當年高陞大茶樓曾聘請女伶[[梁瑛]]演唱[[粵曲]],並且另聘樂師伴奏。 ==== 酒樓 ==== 除了茶樓,當時還有主要舉辦筵席的中式酒樓,例如[[杏花樓]]、[[鏞記酒家]]、[[南園]]、[[西苑]]、[[文苑]]、[[大三元]]、[[宴瓊林]]、[[聚馨樓]]、[[探花樓]]、[[觀海樓]]、[[桃李園]]。 [[杏花樓]]是香港的第一家酒樓,1846年開設在上環[[水坑口]]。1900年,酒樓已增至三十多家。 香港人喜愛飲早茶,中式茶樓每天從清晨約五時開始供應[[點心]],到中午為止。戰後,中式酒樓也開始兼營了茶樓的業務,供應多款新式[[點心]]。在經濟起飛的八十年代,香港夜生活越來越繁盛,因此到了九十年代,部份酒樓新設[[夜茶]]服務。 ==== 齋菜 ==== [[齋菜]]方面,一般的寺廟,如[[寶蓮寺]]、[[圓玄學院]]、[[觀音寺]]會供應正式的[[齋菜]]。由於早期交通不便,有商人會另經營齋菜館。香港第一間齋菜館就是成立於1935年,位於[[半山區]][[堅道]]的[[小祇園]]。齋菜館也常常售賣佛經、佛珠、[[木魚]]等佛教用品。素菜館則會供應一些仿葷的[[素食]]。 ==== 避風塘特式 ==== [[避風塘]]原為船隻避風之地,由於大量[[東南亞]]食材經此地進口,一些[[灣仔]]的餐館便乘勢推出帶有戰後避風塘特式的小菜。菜式避風塘菜一般以海鮮為主,辛辣及味濃是其特色,如[[避風塘炒蟹]]。 位於香港仔避風塘的[[珍寶王國]]也是非常著名的海上食府,並且為香港主要旅遊景點之一。 隨著香港經濟起飛,香港人對飲食要求又越來越高,以海鮮為主的高級食府相繼出現,例如:[[阿一鮑魚]]、[[阿翁鮑魚]],[[新同樂]]及[[海都海鮮酒家]]等。 ==== 飲早茶 ==== [[早餐]]方面,[[白領]]香港人比較喜歡[[飲茶|飲早茶]];但對於要出賣勞力的人,[[米]]就是每餐的主要食糧。 他們的早餐主要是[[白粥]]、[[油炸鬼]]和香港特有的[[炸兩]]。 ==== 野味 ==== 中國人在秋冬吃野味的風俗,在[[香港]]也曾大行其道。[[蛇羹]](尤其是[[太史五蛇羹]])、[[果子狸]]、[[穿山甲]]、[[禾花雀]]一度是常見的野味。 後來,很多野味受到法律保護,要品嚐野味便要到中國。 === 外來飲食文化 === 作為國際美食都會,香港匯聚了各國各地菜色,常見的有: *中華料理:[[上海菜]]、[[川菜|四川菜]]、[[台湾菜|台灣菜]]、[[东北菜|東北菜]]等等; *他國料理:[[日本料理|日本菜]]、[[韓國菜]]、[[新加坡菜]]、[[菲律賓菜]]、[[馬來菜]]、[[泰國菜]]、[[印尼菜]]、[[印度菜]]、[[尼泊爾菜]]、[[俄羅斯飲食|俄羅斯菜]]、[[越南菜]]、[[英國菜]]、[[美國菜]]、[[法國飲食文化|法國菜]]、[[瑞士菜]]、[[德國飲食|德國菜]]、[[義大利菜]]、[[中東菜]]、[[南非菜]],甚至[[阿根廷菜]]。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及[[國共內戰]],不少[[中國內地]]各省移民湧入香港,當中[[上海]]人、[[寧波]]人為數不少。他們帶到香港的[[上海菜]]、[[寧波菜]]、[[徽菜]]被統稱為外江菜。 [[江浙]]人促進了[[香港工業]],外江菜式亦同時漸受香港人歡迎,例如[[粢飯]]、[[豆漿]]、[[上海粗炒]]、[[大閘蟹]]、[[賽螃蟹]]、[[高力豆沙]]等。著名的上海菜館有[[老正興]]和[[三六九上海菜館]]。 香港川菜以麻辣為特色,雖然在使用辣椒方面已經受到了亞洲各國的影響,但加入新的烹調方法,讓香氣更甚。現在許多[[川菜]]館都在菜牌上顯示菜餚的辛辣程度,以資識別。 == 特色飲食 == === 大牌檔 === [[大牌檔]]曾經是非常普遍的食肆,但是由於嚴苛的衛生條例以及政府不再向公眾發出有關的經營牌照,[[大牌檔]]在港已經面臨絕跡的命運。[[大牌檔]]慢慢把茶水檔搬進室內,並結合以[[菠蘿冰]]、[[雜果冰]]和[[紅豆冰]]作招來的[[冰室]],演變成今日的[[茶餐廳]]。[[茶餐廳]]主要提供[[即食麵]]、[[餛飩麵]]、[[米粉]]、[[煎蛋]]、[[糭子]]和[[粥]]等廉價食物。 部份大型茶餐廳會供應[[炒粉麵]],如[[乾炒牛河]]、[[福建炒飯]]、[[星洲炒米]]。 當[[日本料理]]在香港受歡迎的時候,茶餐廳也開始供應部份日本熟食菜色。 早餐方面,則供應[[牛油]][[麵包]]、[[多士]]、[[奄列]]、[[香腸]]、[[咖啡]]、[[奶茶]]、[[蛋撻]]等。雖然這些食物名稱在每一間茶餐廳都是一樣,但真正的製成品會因不同的茶餐廳而有少許的不同。 === [[絲襪奶茶]] === 在殖民地時期,香港慢慢吸收了英國的飲食文化,其中英式[[下午茶]]逐漸本地化,成為茶餐廳的主要部份。 當中最著名的就是[[絲襪奶茶]]。[[絲襪奶茶]]以多種[[茶葉]]沖泡,用如絲的綿網過濾,再加入[[淡奶]]。「[[鴛鴦 (飲料)|鴛鴦]]」則是香港另一特色飲料,以淡奶、[[紅茶]]和[[咖啡]]混合調製而成。 在餅店及茶餐廳可以找到[[蛋撻]]與[[菠蘿包]]這兩種中西文化混合而成的香港特色食品。及後,其他創新的飲品出現,如檸啡與檸賓。 === 街頭小食 === 街頭小食是香港飲食文化的一部分,[[魚蛋]]、[[雞蛋仔]]、[[腸粉]]、[[碗仔翅]]、[[缽仔糕]]、[[格仔餅]]、[[涼粉]]、[[豬紅]]、[[牛雜]]、[[煎釀三寶]]都是很受歡迎的街頭小食,大部分街頭小食都是來自廣東。 香港其他的鹹甜小吃也充滿傳統風味,有些更是香港特有的,如[[元朗區|元朗]]的[[老婆餅]]和[[老公餅]]。[[客家]]人的[[茶粿]]則在[[香港離島|離島]]地區比較受歡迎。 [[車仔麵]]出現在1950年代,當時大陸內地難民湧入香港,謀生困難,所以湧現了流動攤販。 流動攤販為了運輸方便,把所有廚具食物放在小小的木製手推車上,車仔麵因而得名。由於顧客可以隨意選擇麵條、配料、湯汁,而且價錢實惠,所以受到大眾歡迎。 === 港式甜品 === 港式[[甜品]]選擇繁多,傳統的有[[糖水]](北方稱甜湯),包括[[紅豆沙]]、[[綠豆沙]]、[[芝麻糊]]、[[杏仁糊]]、[[燉奶]]、[[西米露]]、[[合桃糊|合桃露]]及甜品[[涼粉]]等,西式的有[[芒果布甸]]、[[芝士蛋糕]]等,還有中西合璧的[[西米布甸]]和近年出現的[[楊枝甘露]]、[[西米撈]]等。 === [[涼茶]] === 香港天氣炎熱潮濕,能夠解暑消毒的的[[涼茶]]成為民間常用的中草藥飲品,例如[[廿四味]]、[[五花茶]]、[[雞骨草]]、[[火麻仁]]、[[菊花茶]]、[[酸梅湯]]與[[竹蔗茅根水]]等。 [[涼果]]方面,則有[[嘉應子]]、[[山楂餅]]、[[話梅]]、[[陳皮梅]]、[[飛機欖]]等。 === [[私房菜]] ===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經濟下滑,[[私房菜]]成為飲食業界一種新的經營模式。 中國的私房菜原是達官貴人在生活安穩後,飲食上不斷有所追求,產生偏重主人口味的特別菜色。香港人把中國各省份的私房菜移植到香港,以比較隱蔽的樓上舖方式經營,地點遍佈港九,如名門私房菜、囍宴、活色生香等。 後來,除了[[四川私房菜]]、[[潮州私房菜]]、[[順德私房菜]],還有法國私房菜、義大利私房菜、日式私房菜、素食私房菜等。 == 港式融合菜 == 香港菜式一直在外國人眼中都是新奇及古怪,亦有敢於冒險的精神。 因此有部分主廚決定以香港菜及內地名吃,諸如廣味小菜、湖南炒菜、山東菜餚、東北燉鍋為主,製作創新的融合菜。 == 酒吧及餐廳 == [[赤柱]]的居民以僑居香港的外國人為主,故現時區內擠滿大量歐陸餐廳和海邊[[酒吧]]。 然而,香港的酒吧很早已經在[[中環]]的[[蘭桂坊]]和灣仔的[[駱克道]]及[[謝斐道]]出現。 因為早年洋行集中在中環,而英兵在當年的[[添馬艦海軍基地]]上岸後在附近的灣仔留連。 後來,酒吧遍佈了[[尖沙咀]]的[[廣東道]]、[[諾士佛台]]、[[寶勒巷]]、[[尖沙咀東|尖東]]、[[旺角]][[太子站|太子地鐵站]]附近,甚至[[大埔墟|大埔]]。外國酒吧常以富歐洲國家特色的裝潢為賣點,售賣的啤酒產地也會相配合。 由於香港是前英國殖民地,英式及愛爾蘭式的酒吧比較多。英式酒吧一般座位比較少,愛爾蘭式酒吧會供應愛爾蘭咖啡,美式酒吧則比較富現代感。這些外國酒吧的顧客都以外國人及曾在外國生活的香港人為主,集中在中環、灣仔和尖沙咀。 自1991年起,為了推廣及宣傳,[[慕尼黑啤酒節]]每年於[[廣東道]]舉行。另外,一些平民化的酒吧則集中在[[旺角]]、[[太子站|太子地鐵站]]附近及其他地區,常有[[啤酒推廣小姐]]在這類型的酒吧出現。 二十世紀初,香港已開設了多招待高等華人的西餐廳,如[[中環]]的[[華樂園]]、[[威靈頓餐室]]、[[馬玉山餐室]]等。 == 快餐店 == 1960年代至1970年代起,[[大家樂]]、[[大快活]]、[[美心快餐]](美心MX)相繼開業,同時來自美國的[[肯德基]]、[[麥當勞]]亦相繼來港,標誌着[[香港快餐文化]]和[[連鎖式飲食集團]]的開端。其後,登陸香港的還有來自日本的[[吉野家]]、[[迴轉壽司]],美國的[[溫蒂漢堡|雲迪斯]]、[[哈迪斯_(公司)|哈迪斯]]、[[漢堡王]]等等。除了香港市民容易接納外來的飲食文化,香港本地的連鎖式飲食集團亦擅於吸收各地飲食文化的精粹。當中[[美心快餐]]、[[大家樂]]、[[大快活]]也會提供中式食品。其他例子包括為[[迴轉壽司]]店。 的其一失敗例子是“[[馬里奧餐廳]]”。它本來是一家標榜意大利菜的餐廳,但由於它所走的中價路線得不到認同,再加上其他標榜正宗意大利菜的高檔餐廳的競爭下,被逼先後兩次轉手售予兩家本地飲食集團[[大快活]]及[[煜湛]],並改名為“新馬里奧餐廳”。但[[煜湛集團]]在[[餐牌]]中加入的港式飲食,並未有為餐廳帶來起死回生的轉機。結果全線餐廳在年多之後結業。 == 咖啡文化 == 雖然香港人本來喜愛飲茶,但是隨著茶餐廳的興起,[[咖啡]]也漸受歡迎。尤其是在下午3時至下午6時,茶樓午市與晚市的空檔,就成了喝咖啡的黃金時間。最便宜的就是「街市咖啡」(市集咖啡)。 雖然衛生情況稍差,也沒有[[空調]],又以[[速溶咖啡|速溶咖啡精]]沖調,沒什麼特色,但是7至8港元一杯對低下層市民來說,價格十分吸引。快餐廳售賣的是[[即磨咖啡]],價格高一點,但環境比較衛生,成為市民另一選擇。如果想配搭要豐富一點,可以到茶餐廳,咖啡配蛋撻或[[菠蘿油]]。除此之外,香港各區還有很多[[咖啡店]]。 一般來說,它們都會推出西式餅點來配合咖啡。他們的顧客主要是大學生或上班一族。隨著美國的咖啡如[[星巴克]]、香港本土的[[太平洋咖啡]]的[[連鎖店]]的出現,咖啡連鎖店迅速遍佈香港。 2002年起,迎合年輕人口味的樓上咖啡店在[[油尖旺]]及[[銅鑼灣]]等區的舊式商住樓宇如雨後春筍開設。 由於競爭劇烈,咖啡店為了生存,有些充滿了個性,有些強調文化氣息,有些充滿人情味,有些則提供特色咖啡。較有名氣有[[呼吸咖啡館]]、[[Dream Cafe]]和[[Quando Cafe]]等。 在香港最早售賣咖啡的地方是[[西餐廳]]、[[會所]]和[[酒店]]的咖啡閣。由於環境安靜舒適,座位舒服,一杯咖啡就要40-50[[港元|元]]。 == 潮流飲食 == 很多傳入香港的飲食成了一時潮流,例如[[珍珠奶茶]]、[[沙冰]]、[[葡撻]]、日式[[薄餅]]、日式[[章魚燒]]、[[芝士蛋糕]]。[[葡撻]]來自[[澳門]],1990年代末期風靡香港,頓時成為熱門商品,甚至令雞蛋價格上揚,以致於供應不足的地步。 [[芝士蛋糕]]也差不多在同時期風靡香港,促使不少人學習製造[[芝士蛋糕]],還有相關的書籍出版。 來自[[台灣]]的[[珍珠奶茶]]及[[沙冰]]在1990年代登陸[[香港]],台灣的連鎖店快速地在香港各區開業,譬如[[休閒小站]]、[[快可立]]等。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餐飲業]]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香港飲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