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112.9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的原始碼
←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革命人永远是年轻</big> ''' |- | [[File:TimgGYOX3ZEJsdgasdfghj,.jpg|缩略图|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居中|[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600919116852&di=b96ad3824d82901600531bc31bc938fa&imgtype=0&src=http%3A%2F%2Fa0.att.hudong.com%2F53%2F26%2F01300000312904125680267209573.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9%9D%A9%E5%91%BD%E4%BA%BA%E6%B0%B8%E8%BF%9C%E6%98%AF%E5%B9%B4%E8%BD%BB&step_word=&hs=0&pn=2&spn=0&di=6193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1500409142%2C1971440494&os=934176210%2C212215407&simid=0%2C0&adpicid=0&lpn=0&ln=1262&fr=&fmq=1600909030162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a0.att.hudong.com%2F53%2F26%2F01300000312904125680267209573.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p7rtwg_z%26e3Bkwthj_z%26e3Bv54AzdH3Fwa_cn_dm_a8naaaaan8dla98dcmbadm0dalc0n_3r2_z%26e3Bip4s&gsm=3&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来自 百度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是歌剧《[[星星之火]]》第一幕第二场中的唱段,在流传过程中,渐以独唱和多部重唱的形式出现。《星星之火》这部歌剧1950年12月由东北鲁迅文学院首演于哈尔滨。 =='''目录'''== '''歌曲歌词''' '''赏析''' '''来源''' =='''歌曲歌词'''==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 他不怕风吹雨打 , 他不怕天寒地冻, 他不摇也不动 , 永远挺立在山巅。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 , 他不怕风吹雨打 , 他不怕天寒地冻 他不摇也不动 , 永远挺立在山巅 。 他不摇也不动 , 永远挺立在山巅 。 在山巅 。 '''赏析''' 青年是时代的先锋。[[陈独秀]]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在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中,无数风华正茂的新青年,求个性,争国权,冲破家庭和社会的牢笼,几经奋斗,终于汇入到中国革命的洪流中。从此,青春,便与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事业紧密联结在一起! 在社会主义时期,青春又与建设一起奏响新的主题。无数青年以满腔热忱投身于祖国建设。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他们战天斗地,脉搏同祖国一起跳动。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青春又与变革、与创新相伴,在全新的意义上延续着革命的精神。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对于我们这一代青年来说,"革命"的真谛似乎已经相当淡薄和[[模糊]]了。那么,我要问,什么是革命?其实,革命,并不仅仅是那种疾风暴雨式的大规模的社会运动。革命的本义,其实就是永远不安于现状,永远不满足于现实;革命,就是要打破现状,超越现实,就是不断变革,不断创新,就是永远保持一种朝气,一种"青春"的状态! 是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今天,我们是青年,明天,我们终将告别青春岁月。但是,只要我们怀有理想和激情,只要我们不断创新,不断变革,不停止前行的脚步,我们的心就永远不会衰老,永远葆有青春的神采,正像那挺立在山顶上的松树一样,冬夏常青。 '''来源'''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是歌剧《星星之火》中的唱段。这部歌剧1950年12月由东北鲁迅文学院首演于哈尔滨。侣朋编剧、导演,劫夫作曲,苏扬、刘洙指挥。该剧以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为背景,歌颂了一支游击队和广大人民群众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歌颂了他们前赴后继、英勇斗争、星火必定可以燎原的伟大气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出自该剧第一幕二场。游击队老交通员老李头和女主人公小凤在山林中相遇后,答应送小凤去游击队。这是两人的二重唱。在流传过程中,渐以独唱和多部重唱的形式出现。 李劫夫,中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3年11月17日生于吉林农安,1976年12月17日卒于沈阳。抗日战争期间曾在延安晋察冀边区参加音乐活动,作有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等,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文工团团长,作有歌曲《坚决打他不留情》等。1948年任东北鲁迅艺术学院音乐部副部长。1953年任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校长,后任沈阳音乐学院院长。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和音协辽宁分会主席 。作品有《我们走在大路上》,为毛泽东诗词谱曲《蝶恋花·答李淑一》、《七绝·为女民兵题照》等和大量毛主席语录歌。他还创作了歌剧《星星之火》和几部小歌剧 。1964年出版《劫夫歌曲选》。 这首歌的诞生还要追溯到1948年,当时劫夫由晋察冀调回东北哈尔滨,离开了农村老根据地,走进了大都市。一天,他和著名剧作家侣朋在一起商量,“既然到了东北,就应该用作品来表现东北的英雄事迹”。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东北抗联。1949年,劫夫和其他同志们一起赴白山黑水深入生活,寻访抗联英雄的足迹。他们在走访的时候,也体会到了当时的抗联战士们所处的环境到底有多艰苦——没有稳固的根据地是致命的弱点,百八十里的山林地范围内往往只有几户人家,斗争的方式只能是游击战;没有固定的住所也就不能实现稳定的粮食供给,抗联战士们经常吃穿无着,非常艰苦,经常断粮要吃草根树皮、喝雪水。劫夫深入生活去抗联曾游击活动的深山老林,在山里看见一只扛着树走的黑熊,它原先是被猎人下的套索给套住在树上,但树最后被黑熊连根拔起来之后,绳子的捆绑却没办法挣脱,树放不下就只能扛着。这件事情虽然被当做“趣闻”讲给大家,但可想而知,当时劫夫所体验到的环境有多么危险,东北抗联也正是在如此艰险的环境中冬天爬冰卧雪,“[[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夏天牤蚊蜱虫叮咬,顽强苦斗了14年。 在走访过程中劫夫最大的收获就是接触到了很多当年的抗联老战士,其中有一个人令劫夫印象十分深刻,他就是东北抗联老交通员“老李头”李升。李升,1867年出生于山东德州一个贫苦的运河码头搬运工家庭,1894年二十八岁时闯关东开荒种地、赶大马车为生。“9·18”事变后,日伪军攻占了方正县,烧了半条街,李升的房子被烧了,他的老伴和两个儿子也都遇害。1932年李升参加了中共汤原中心县委领导的汤原反日游击队,1933年在冯仲云介绍下入党,由于李升生活经验丰富,机智沉着,腿脚又快,虽然年岁大但更便于掩护,党组织决定让他专做交通工作,无数次完成传递文件、消息的任务。李升还担任护送领导干部的任务,包括杨靖宇、[[李兆麟]]、冯仲云、赵一曼、周保中等去外地巡视工作,以“父子”、“父女”、“公媳”等关系为掩护,由李升护送过,每次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李升也被亲切地称为“抗联的父亲”、“抗联老爷爷”。李升跑交通不惧任何艰险,从小兴安岭、完达山、松花江、牡丹江和长白山南麓、鸭绿江沿岸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经常是一个人奔走各地,由东到西,由北到南,不管狂风暴雨,还是雪地冰天;利用空闲时间给人打短工、干零活,挣钱做路费。1938年初,北满临时省委与吉东省委派遣李升去寻找失去联系的南满杨靖宇的抗联第一路军、魏拯民的南满省委。71岁的李升二话没说,一个人冒着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踏着没膝深的大雪,进入了人极罕见的长白山原始森林,从牡丹江经延边到濛江走了一个多月,终于在一片森林里找到了抗联第一路军的队伍。同年夏,归途走到依兰时,李升被投降日伪的叛徒认出被捕。日本关东军宪兵对李升施以种种酷刑,老虎凳、灌煤油、烙铁烙、站笼子,十几次死去活来,始终坚贞不屈,最后被伪满洲国军事法庭判处十年有期徒刑。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李升才走出新京监狱。1946年8月16日,李升回到哈尔滨,找到时任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的冯仲云,回到了党组织的怀抱。由于李升年岁大已经79岁,在狱中受刑过重,身体不好,冯仲云安排他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住下,派专人照顾养老。1951年国庆节,李升被选为东北抗日联军代表,去北京参加国庆周年观礼,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毛主席得知李升事迹后,托人送给他一副手杖,并把“革命之父”四个字刻在手杖上。随后,李升被邀为黑龙江省政协常委。当选首届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2年1月12日逝世,享年95岁。李升作为抗联老战士不屈不挠的代表,其事迹从1946年起就被重点宣传,冯仲云写的李升小传在《哈尔滨日报》上公开发表,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剧作家侣朋、作曲家劫夫在哈尔滨就是以李升事迹为源头创作了抗联老交通员“李老头”这个串联主线人物。在劫夫的笔记本上,有一幅亲手为老李头画的素描肖像,正是因为亲眼见过老李头,知道他的乐观、积极和机警,劫夫才决定在《[[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这首歌中运用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欢快曲调。 三十年代,东北地下党组织送很多革命青年进山投奔东北抗联部队,也是由李升带去的。1937年初,李升从抗联第6军所在的密营出山,在汤原县板场子屯遇到抗联家属,时年13岁的儿童团长李敏(女性,[[朝鲜族]],本名李小凤,八十年代曾任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下江特委机关妇联主任刘志敏对李升说:“小凤要上部队,我看行,您这次带她上山吧。”李升与李小凤走了一天路,遇上正被敌人追捕的汤原县洼区妇联主任李桂兰,时年19岁,就带上李桂兰一起进山找部队。李小凤和李桂兰没有什么行李;李升却全副武装,大布兜里装得很满,里面有靰鞡草、包脚布、[[烟草]]、土盐粒儿;还有火石、刀、锯、锉、镰刀、斧子等工具,以及玉米面大饼子、窝窝头等食品。他身上还挎着一个[[酒壶]],那是用晒干的牛膀胱做成的,口是用玉米棒子芯儿堵塞的。冬天的白天是短暂的,不觉间太阳西下,夜幕降临了。李升说:“游击队在山的那一面,今儿个赶不到了,就在这儿过夜吧”。在林中的背风处,把地上的雪扫到一边,然后用斧子砍下枯树枝堆成柴垛准备露宿的地方。篝火点着了,不大一会,火焰升腾,四周通明。李升又捡来好多松塔扔进火里,过一会再用树枝把松塔拨拉出来,用脚一踩,满地都是烤熟的松子。这热气未消的松子,又好嗑又香。李升用随身带的盆子化雪烧水,烤热了带来的玉米饼,松子当菜,雪水当汤,就着玉米面饼子,吃得很香。就这样走了两天后,一行三人到达了位于小兴安岭四块石山北侧帽儿山的抗联第六军第四师营地。李小凤(即李敏)、李桂兰被安排在抗联第六军被服厂工作。 1947年冬天异常的寒冷,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延安鲁艺学院一位叫侣朋的青年来到了黑龙江省委所在地———北安县。侣朋当时二十多岁,湖南人,人长得瘦瘦的。他手里拿着冯仲云同志的介绍信,介绍信上说:“这位是延安鲁艺学院的作家,来采访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请你们配合。” 原来,当时我党需要大力宣传东北抗联14年的抗日苦斗史,李升的事迹具有突出的代表性。作为熟悉抗联的事迹与干部情况的老领导冯仲云,就想到了安排作家去北安找亲历者李敏采访。侣朋和[[李敏]](李小凤)整整谈了七天。回到哈尔滨后,侣朋与作曲家劫夫、安波合作,创作了歌颂东北抗联的歌剧《星星之火》。剧中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抗联交通员李升老人,一个是抗联女战士李小凤,该剧的主题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流传至今。 劫夫和侣朋几个人商量好剧本的结构与故事大纲后,就开始分头创作,第二幕的剧本要由劫夫在1949年11月一个人创作完成,《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这首歌就出自于这一幕第一场中。 剧中的情节是这样的:日本兵抓住了小凤的父亲(人物原型李敏的父亲在抗联第六军第一师后勤处长任上牺牲)之后,母亲让她上山去找游击队,爬雪山的时候,小凤不小心掉到山窟窿里,她爬不上来,只好等着,后来听见有人远远地走过来了,这个人就是老李头。等老李头把她救上来之后,两个人就开始唠嗑,小凤说想参加革命,老李头问她叫什么名字,小凤报上名字之后,老李头对她说“哎呀,参加革命就不能叫龙了凤了的了,我给你起个名字,就叫李青阳吧”,随后老李头向小凤解释,为什么有“青”字,因为革命人就像松树一样长青,而且还不能离开太阳。这时,音乐响起来,两人就唱起这首《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原版歌剧中,小凤的扮演者张洛(首演时20岁)回忆:“你想想,台上当时就两个人——一个白胡子老头儿,一个梳小辫的小姑娘,身体还轻轻地摇着,把这首歌欢快地唱出来,多有意思。” 劫夫在创作一开始就设想这块要有一个唱段,但是他又寻思,老李头面对的是16岁的女孩子啊,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对这么大的一个孩子宣传革命道理呢?一定要有一个鲜明的形象才行。想着想着,松树长青的形象就出来了。而且这首歌有一个特点,就是大多歌词都是一个音符唱一个字,整首歌完全靠音符跳动出来,非常欢快。 整个歌剧剧本都写完之后,张洛和其他演员们就开始排练,直到1950年12月,终于在哈尔滨开始首演,从哈尔滨演到沈阳,再演到大连,当时群众反响相当好,场场爆满。直到1953年,整整演了有数百场。张洛记得,当时他们演出完都要回家卸妆,跟群众一起散场出来的时候,一路上都有群众在哼唱“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因为这首歌只有6句,旋律容易记,群众听过一次就记住了,何况有人来看过不止一场,这首歌就从剧场中流传开了,被人们作为独唱或者合唱歌曲反复传唱。《星星之火》是当时唯一的大型的歌颂抗联英雄的歌剧,参照了《[[白毛女]]》、《血泪仇》这两部在国内影响比较大的歌剧的艺术成果,同时也作出了一些探索和创新,大家很想通过这部《星星之火》探索出怎么用歌剧来表现革命,不再用“[[话剧加唱]]”的方法,而是尽量地[[歌剧化]]。特别是劫夫完成的第二幕词曲创作,几乎没有几句台词,都是唱段。 劫夫的歌曲确实也有这样一个特点,好记好唱。因为劫夫每次写完一首歌,先找个小孩儿教唱,有什么拗口的地方立刻改过来。他觉得只要十多岁小孩儿会唱,全中国人民就都会唱了。张洛老师介绍,这首歌流传开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当时三拍子的舞曲很少,外国的曲子引进得也不多,所以人们就拿《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旋律去当舞曲。许多七、八十岁的老同志,听到这首歌的旋律时也一定会想起自己正值青春时曾跳过的那支舞,和合唱这首歌时的欢跃场面。 虽然这部歌剧也存在一些不理想的环节,但是还没来得及修改,这部歌剧被停演了,甚至连张洛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只有《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我是个穷苦的小姑娘》,还有《[[穿过密密的青松林]]》这几首歌流传了下来,并作为一些音乐学院的教材曲目。停演之后,劫夫随鲁迅艺术学院搬迁到沈阳,后来便一直留在沈阳没有离开。 很多不知道《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这首歌与东北抗联有关的人,还经常把它当成写于新中国建立初期用来抒发人民当家做主满怀豪情的歌曲。这样理解也并没错,“只要人们能从这首歌上受益,从它身上获得愉悦,就说明这首歌成功了,一个好的作品有很多主题,到特定的时候,就会有某一个主题在它身上复活”,张洛说。直到现在,几乎全国所有的中老年合唱团都会唱这首歌。 ==视频== {{#ev:youku|XMzA0OTExNjA2OA|alignment=left}} =='''参考资料'''== <ref>[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1009/c40531-28762208.html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音乐生活》,2011年07期</ref>
返回「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