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145.16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靖远 的原始碼
←
靖远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靖远县'''地处甘肃省中部,位于东经104°13′~105°15′,北纬36°~37°15′。东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接壤,南与甘肃省会宁县毗邻,西南、西北、东北分别与甘肃[[榆中县]]、景泰县、宁夏中卫县相连,西与白银市白银区交界,白银市平川区从中析置,将县域一分为二,形成南北相对的两个部分。东西间隔120公里,南北相距135公里。 靖远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106公里,总面积5809.4平方公里,海拔1300-3017米之间。 靖远县属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每年均气温8.9℃左右,每年极端最高气温35.1℃,每年均降水量240mm。 2012年,靖远县耕地面积115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54.95万亩,小麦播种面积16.7万亩左右,玉米播种面积15.3万亩左右,水稻播种面积3.25万亩左右等。 2012年,靖远县已探明的金属矿藏有金、银、铜、铁、锰等10多种。<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0PQS8605508W4F.html 靖远] </ref> ==基本简介== 靖远县隶属于甘肃省中部,位于东经104°13′~105°15′,北纬36°~37°15′。东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接壤,南与甘肃省会宁县毗邻,西南、西北、东北分别与甘肃榆中县、景泰县、宁夏中卫县相连,西与白银市白银区交界,白银市平川区从中析置,将县域一分为二,形成南北相对的两个部分。东西间隔120公里,南北相距135公里。2012年,靖远县总人口47.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万人。其中包括回、藏、满、蒙古、东乡等少数民族。 靖远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106公里,总面积5809.4平方公里,海拔1300-3017米之间。 靖远县属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每年均气温8.9℃左右,每年极端最高气温35.1℃,每年均降水量240mm,每年蒸发量1634mm,每年平均日照时数2696小时,无霜期165天。 2012年,靖远县耕地面积115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54.95万亩,小麦播种面积16.7万亩左右,玉米播种面积15.3万亩左右,水稻播种面积3.25万亩左右等。 2012年,靖远县已探明的金属矿藏有金、银、铜、铁、锰等10多种。<ref>[http://chz.wenming.cn/wmzh/201410/t20141022_1410817.html 基本简介] </ref> ==建制沿革== 战国以前,靖远境内为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羌人和戎人所占据,战国末期。 秦代,灭义渠戎,置北地郡,郡治义渠,靖远境域始划入秦国版图。 西汉武帝元鼎三年,靖远境内始置祖厉、鹑阴二县,属安定郡,郡治高平,为靖远县级行政建制之开端。 新莽时期,改祖厉县为乡礼县。 东汉时期,祖厉县治南迁,鹑阴县改为鹯阴县,属武威郡。 三国时期,属魏国武威郡。 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将祖厉县南迁,置陇东郡。前秦于鹯阴县地置平凉郡。西秦属苑川郡。 南北朝时期,北魏置高平镇,鹯阴县属之。西魏置会州,靖远始称会州。北周改会州为会宁防。 隋朝时期,会宁防改为会宁镇,后改为会宁县,属平凉郡。 唐代初期,改会宁县为西会州,后复为会宁县,属关内道。 北宋时期,西夏国曾两度攻陷靖远地,置敷川县。 崇宁三年改为敷文县,属泾原路。 南宋时期,先后为金、西夏攻陷,金改敷文县为保川县。 元代,仍为会州,属陕西行省巩昌府。 明代初期,裁会州,于迭烈逊设巡检司戍守。 清代,顺治元年,改靖虏卫为靖远卫,属巩昌府。 康熙二年,靖远卫并入陇右道。 雍正八年,改靖远卫为靖远县,属巩昌府。 乾隆二年,靖远县改属兰州府。 民国三年,甘肃省设七道,靖远县属兰山道。 1949-1961年,隶属定西地区。 1961-1963年,划归白银市管辖。 1964-1985年,复属定西地区。 1985年8月,白银市恢复成立,靖远县复归白银市管辖。 1996年,靖远县面积5677平方千米,人口44.3万人。辖1个镇、20个乡:城关镇、兴隆乡、[[东湾乡]]、糜滩乡、鸟兰乡、北湾乡、中堡乡、平堡乡、石门乡、刘川乡、高湾乡、双龙乡、靖安乡、五合乡、东升乡、大芦乡、北滩乡、永新乡、若笠乡、[[曹岘乡]]、三滩乡。县政府驻城关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463076人,其中:城关镇38817人,平堡乡18580人,北湾乡31793人,中堡乡10678人,糜滩乡23350人,三滩乡20974人,乌兰乡32304人,东湾乡43001人,大芦乡20383人,兴隆乡13504人,双龙乡14817人,石门乡17407人,刘川乡20245人,高湾乡26112人,靖安乡13830人,五合乡30326人,东升乡21283人,北滩乡35461人,永新乡11719人,若笠乡9771人,曹岘乡8721人。 2002年,北湾、东湾2乡撤乡建镇。2005年1月,乌兰乡与城关镇合并为乌兰镇;撤销曹岘乡并入若笠乡;撤销中堡乡,将其所辖中堡、营坪2个村并入北湾镇,营防、贾口、上滩3个村并入乌兰镇。 2007年末,全县辖乌兰、东湾、北湾3个镇和平堡、糜滩、三滩、刘川、若笠、大芦、高湾、兴隆、双龙、石门、永新、靖安、五合、东升、北滩15个乡,共有9个社区、175个行政村,60个居民小组、1125个村民小组。 2008年末,全县辖3个镇、15个乡:[[北湾镇]]、[[东湾镇]]、[[乌兰镇]]、平堡乡、糜滩乡、三滩乡、大芦乡、兴隆乡、双龙乡、石门乡、刘川乡、高湾乡、靖安乡、五合乡、东升乡、北滩乡、永新乡、若笠乡,175个行政村,1125个村民小组,农村人口9.49万户44.10万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靖远县常住人口454925人。 '''行政区划''' 2012年,靖远县下辖3镇16乡:乌兰镇、东湾镇、北湾镇、刘川乡、糜滩乡、平堡乡、若笠乡、三滩乡、大芦乡、高湾乡、北滩乡、东升乡、靖安乡、石门乡、双龙乡、五合乡、兴隆乡、永新乡。<ref>[https://new.qq.com/omn/20210602/20210602A0D9EM00.htmll 建制沿革] </ref>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靖远县地处甘肃省中部,位于东经104°13′~105°15′,北纬36°~37°15′。东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接壤,南与甘肃省会宁县毗邻,西南、西北、东北分别与甘肃榆中县、景泰县、宁夏中卫县相连,西与白银市白银区交界,白银市平川区从中析置,将县域一分为二,形成南北相对的两个部分。东西间隔120公里,南北相距135公里。 '''地貌''' 靖远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106公里,总面积5809.4平方公里,海拔1300-3017米之间。 '''气候''' 靖远县属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每年均气温8.9℃左右,每年极端最高气温35.1℃,每年均降水量240mm,每年蒸发量1634mm,每年平均日照时数2696小时,无霜期165天。<ref>[http://chz.wenming.cn/wmzh/201410/t20141022_1410817.html 地理环境] </ref>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2012年,靖远县耕地面积115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54.95万亩,小麦播种面积16.7万亩左右,玉米播种面积15.3万亩左右,水稻播种面积3.25万亩左右等。 '''矿产资源''' 2012年,靖远县已探明的金属矿藏有金、银、铜、铁、锰等10多种,非金属矿藏有煤、石灰石、坡缕石、陶瓷粘土、石膏、沸石等14种,近年来最新勘探发现的特大型坡缕石储量10亿吨,品位及储量均居世界第一。 '''生物资源''' 2012年,靖远县粮食生产以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糜、谷六大农作物为主,小麦播种面积16.7万亩左右,总产4.75万吨,分布于靖远县各乡镇;玉米播种面积15.3万亩左右,总产6.27万吨,分布于靖远县各乡镇;水稻播种面积3.25万亩左右,总产1.4万吨,主要分布于平堡、北湾、糜滩、三滩、东湾、双龙等乡镇。 '''人口''' 年末全县总人口为501709人,年末总户数为146428户。总人口按性别分:男258247人,占总人口的51.47%;女243462人,占总人口的48.53%,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6.07;常住人口为45.8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4.0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99‰。<ref>[http://chz.wenming.cn/wmzh/201410/t2041022_1410817.html 自然资源] </ref> ==经济概况== '''综合''' 初步核算,201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0192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4035万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78866万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279025万元,增长8.5%。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35.0:24.8:40.2调整为34.8:25.5:39.7。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64元,比上年增长8.7%,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796元,增长3.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85.47元,增长7.8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783.72元,增长8.62%。 '''农业''' 2016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246174.65万元,同比增长5.19%。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123.72万亩,比上年增加1.01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76.06万亩,下降2.52%;油料种植面积5.19 万亩,增加0.26万亩;其他作物播种面积0.31万亩,减少0.0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7.15万亩(不包括薯类),增加0.27万亩,其中日光温室蔬菜面积达到6.58万亩,增加0.25万亩。瓜类种植面积13.84万亩,比去年增加1.77万亩。药材种植面积10.50万亩,增加0.49万亩。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0.33万亩,成林抚育作业面积35.14万亩,当年苗木产量2643.28万株, 本年出售树苗1362.14万株。 全年肉类总产量20444.88吨,比上年减少0.41%;禽蛋8992.17吨,下降10.89%;全年水产品产量815.48吨,减少5.07%。<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0PQS8605508W4F.html 经济概况] </ref> ==工业和环境保护== 2016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312997万元,完成工业增加值52557万元,同比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2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28502万元,完成增加值25021万元,增长6.6%;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84495万元,完成增加值27536万元,增长9.0%。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7458万元,下降7.45%,产销率为94.52%。受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工业实现了由布局分散向园区集聚的转型。 2016年年末全县有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总面积8400公顷,省级森林公园2个,总面积771.79公顷。全县有生活污水处理厂1个,生活垃圾填埋厂1个,全县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0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达到16.42%。全县能源消费总量82.94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25%,其中工业能源消费47.39万吨标准煤,下降7.5%,单位GDP能耗为1.2217吨标准煤/万元,下降7.8%。主要污染物排放和节能降耗指标全面完成。 ==旅游业== 深度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南华山文化生态产业园、法泉寺风景旅游区等项目加快推进,成功举办了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白银法泉寺民俗文化旅游节等赛事和节会,红色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乡村体验游等持续升温,2016年,全县旅游总收入4.6亿元,比上年增长29.58%。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83万人次,增长22.46%。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6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学校241所,其中:普通小学124所,小学教学点73个,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独立初中30所,高级中学5所,职业中学1所,特殊学校1所。全县共有幼儿园112所,其中:公办幼儿园37所,民办幼儿园75所。在校学生人数59319人,其中:小学生29497人,初中生14141人,高中生12681人,职业中学生3000人。全县教师总数6654人,其中:小学教师2898人,初中教师2133人,高中教师1098人,职工教师220人,幼儿园教师290人,特殊学校教师15人。2016年全县大中专院校录取人数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二本上线总人数人。 '''医疗事业''' 2010年,靖远县成功应对了甲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控制了手足口病等疫情的流行蔓延;2010年靖远县共筹集住院统筹基金3466.95万元,全年住院参合得到资金补偿21253例,共报销住院费用3123.6万元,基金结余153.39万元,实际补偿比50.6%,住院分娩率达85.24%,孕产妇系统化管理率76.9%;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38.43%,较2008年上升14.6%;新生儿死亡54例,死亡率10.23‰,较去年同期下降2.5‰,孕产妇死亡1人,死亡率18.9/10万,较2008年下降38.6/10万,每年无新生儿破伤风病例发生。 '''卫生事业''' 全县共有卫生计生机构223个(不包括个体诊所79个),其中县级卫生行政机构1家,卫生监督机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各1家,县级综合医院、中医院、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机构各1家,民营专科医院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县级计划生育服务站1个,乡镇卫生院19个(含分院1家),乡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8个,村卫生室176个。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1261张,其中县级900张、卫生院331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张,全县平均每千人口床位数达到2.74张。全县卫生计生机构共有在职职工1037人(不含临聘人员),其中医疗机构在职职工910人,卫生技术人员825人。 '''社会保障''' 2016年,全县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9898人,征缴养老保险费7744万元;失业保险参保9705人,征缴失业保险费438万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20617人,征缴职工医疗保险费4966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23543人,征缴居民医疗保险费224万元;工伤保险参保20667人,征缴工伤保险费569万元;生育保险参保13601人,征缴生育保险费201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县核定应参保人数为244000人,已参保232532人,参保率95.3%,征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2024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41.79万人,参合率达到99.35%。全年全县共有3250户、7620人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发放保障金3349万元;共有18522户、66302人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发放保障金1.1亿元。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 2016年,全县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分别减少3531户、15749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4.21%,较2015年降低2.69个百分点。 ==地方荣誉== 2012年,靖远县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陇上名邑"、"黄河明珠"等美名。2016年被列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016年荣获“全国法治县创建先进县”称号。 ==风景名胜== '''法泉地灵''' 法泉地灵在县城以东有一座古佛寺,深藏于杨梢沟口红山岔中,这便是始建于北魏时期的法泉寺。 '''乌兰山''' 乌兰山耸峙于靖远县城南端,又名城南山。因山中多生乌兰花,故而称其乌兰山。乌兰山势峙若屏,山岚氤氲,烟云缠腰,庙宇洞窟鳞次栉比,错落成趣,蔚为一处胜景。 '''哈思山''' 哈思山在靖远县境北部,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山脉,它就是哈思山。"哈思"二字来自蒙古语,是美玉的意思。走近哈思山,抬眼眺望,峰峦逶迤,蜿蜒起伏,犹如一道天然屏障,自西北向东南绵延数十公里,横峙黄河南岸,高耸北国大地,挺拔俊秀,雄伟神奇。 '''屈吴山''' 屈吴山位居靖远县境东南部,地处靖远、会宁、平川三县区交会地带,属祁连山东端余脉,地质构造上因祁秦褶皱隆起形成,大体呈西北--东南走向,东南与六盘山支脉相接连,逶迤起伏,绵延不绝。 '''独石头''' 独石头在靖远黄河铁桥北端向西两公里处,有一块巨大的石头,矗立于黄河北岸的农田里,形如柱状,蔚为壮观。这就是被誉为靖远古八景之一的"中流砥柱",又名"独石头"。 '''雪山寺''' 雪山寺在位于靖远县境北部的哈思山脉中,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山峰叫做雪山,山上生长着大片次生林木,松柏葱茏,绿荫遮天,为当地少见的森林景观。在这苍松翠柏的大山深处,隐藏着一个古老的寺院,这便是雪山寺。 '''平堡黄河吊桥''' 中国农民第一桥在黄河入境靖远的平堡乡,当人们走进乌金峡口时,就会看到一座巨大的吊桥,横跨滔滔黄河之上,高耸的桥墩,粗壮的钢丝绳,平直的桥道,构成了吊桥壮美的气势,与周围雄浑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不由令人驻足观望,这就是被誉为"中国农民第一桥"的平堡黄河吊桥。 ==地方特产== 枣树在中国栽培有300多年历史。《诗·豳风·七月》云:"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千百年来,红枣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灯笼辣椒''' 地方名大辣子、圆辣子、甜椒,为靖远优质蔬菜之一。植株高大,稍开张,叶片厚大,生长势强,要求光照、通风条件良好。果实扁园,纵沟较多,色泽鲜艳美观。 '''哈思梨''' 哈思梨属稀有珍品。因产于靖远哈思山而得名,形如鸡蛋,质细味甜,香味浓郁,核小个头均匀,果肉水白色,剖切不易氧化,隔夜不变其色味,异于他果而著称,历史上曾是靖远县进贡品之一。 '''鸽子鱼''' 北方铜鱼,鲤形目,鲤科,亚科,铜鱼属,地方俗名鸽子鱼。因其形似鸽子而得名,体扁长,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体背古铜色。头小,口小呈马蹄形,具长须一对,头长为口宽六倍左右。 '''二毛裘皮''' 二毛裘皮系滩羔羊一月龄左右宰剥加工而成,皮板轻薄,柔韧细密,毛股紧密,花穗美观,成明显大波浪弯曲,俗称"九道湾"。 '''冬果梨''' 地方名大果子,在靖远栽培历史长分布范围广,较耐旱、抗寒、适应性强,宜具灌溉条件排水良好的轻土壤上栽植。产量高,品质优,果肉细脆,果汁味甜酸适度可口,耐贮耐运,越冬性强,是靖远县果类的名优新产品。 '''羊羔肉''' 靖远羊羔肉是一种独特的地方风味美食。其特色在于独特的滩羊品种,独特的生长环境,独特的加工方法,独特的药膳滋补价值。<ref>[http://www.sc.chinanews.com.cn/zttp/2021-04-26/1 地方特产] </ref> ==历史文化== '''居住''' 靖远是一个通过移民而得到开发的地方,人们的生活习俗经历了一个不断融合演变的过程。移居这里的人们为适应新的生存环境,选择居住地点以出行方便、避风御寒、接近水源等为主要考虑因素,慢慢形成了不同类别的人口聚居点,从境内许多小地方的命名即可略见一斑。人们历来多选择以城、堡、湾、滩、水、井、泉、梁、岘、塬、沟、墩、铺、川、坪、寺为聚集点,如古城、裴家堡、东湾、糜滩、大营水、刘家井、红柳泉、砂梁、曹岘、三场塬、烟洞沟、十里墩、二十里铺、吴家川、五大坪、刘家寺等等。在这些聚集点中,有的以同族为核心,有的为历代军屯点,有的以地形地貌等命名。此外,由于这里曾为边陲地带,人们集中一处而居,和防御外敌入侵也有直接关系。住所的形式有堡子、楼房、土房、高房子、土窑洞、箍窑、棚道、卧铺子等。 '''饮食''' 在靖远农村,人们保持着一日三餐的习惯,清晨起来先劳动两个多小时,于九点钟左右吃早饭,一般以黄米或白米糁饭、炒菜为主,在一日中最为重要。午饭在下午一点钟就餐,冷季吃蒸馍,暖季吃凉粉、凉面。太阳落山时吃晚饭,多为煮面食。城镇居民一日三餐,早晨吃早点,一般简单量少,中午米饭、炒菜,晚上也多以煮面食为主。 '''服饰''' 20世纪50年代以前,由于贫富差距,民众着装差异很大。生活条件极贫困者,衣服夏以蔽体,冬以御寒,油污补丁,无式无样。普通百姓,春秋以大腰裤短褂为主,夏穿汗衫、短裤,多为自制粗布服装,冬着大襟棉衣,俗称 "裹肚子",天气寒冷时穿羊皮袄。夏戴瓜皮小帽或头裹毛巾,冬戴毡帽、棉帽。富户人家以上等布料绸缎为主,春秋穿长袍短褂、内衬外套,冬着二毛裘衣。夏天头顶灰绒礼帽,冬天戴平顶黑绒帽。一些大中专学生、职员身着中山装,男子穿自制圆口平底布鞋,年轻妇女穿绣花鞋。 '''丧葬礼俗''' 丧葬的礼规习俗衍生繁杂,沿袭不衰。有关靖远民间的丧葬礼俗,分为临终、守铺、居丧、戴孝、接三、家祭等几个程式。<ref>[http://k.sina.com.cn/article_6435191160 历史文化] </ref> ==交通运输== 2012年,靖远县现有县乡公路392.9公里,农村道路2432公里,公路密度4.13公里/百平方公里。按公路等级分,有国道134公里、省道51公里、县道328公里;按路面类型分,有铺装路面182公里、砂砾路面1042.4公里。2016年,省道207线靖远黄河大桥至吴家川二级公路、坝吴公路、靖平南路等项目建成通车,新增公路里程1157公里,基本形成了连接城乡、贯通内外的路网体系。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靖远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