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9.165.7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青瓷簋 的原始碼
←
青瓷簋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青瓷簋'''<br><img src="https://theme.npm.edu.tw/opendata/att/collectionPic/04010249/17012287.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theme.npm.edu.tw/opendata/DigitImageSets.aspx?sNo=04010249 圖片來自國立故宮博物院]</small> |} '''南宋官窯青瓷簋'''是一件現存於[[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原典藏於清宮[[壽皇殿]]<ref name = "貴似晨星"/>,其全高12.7公分、口徑17.5×19.5公分、底徑16.0×16.0公分、足徑15.8公分。<ref name = "貴似晨星">{{Cite book|title=《貴似晨星:清官傳世12致14世紀青瓷特展》|last=|first=|publisher=國立故宮博物院|year=2016|isbn=978-957-562-766-9|location=|page=69}}</ref> ==年代== [[南宋]]初創基即嚴重感覺代表正統的禮樂用器之闕如。[[靖康之變]],金人在[[汴京]]大肆搜刮,裝載二千零五十車的[[宋朝]]府庫積蓄,北運燕京,主要的禮儀祭器幾乎皆不免。<ref>{{cite journal en |author1 = 蔡玫芬 |authorlink = |coauthors = |year =1997|title = 〈論「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句的真確性及十二世紀官方瓷器之諸問題〉|journal =《故宮學術季刊》 |volume = 15 |issue = 2|page =88 |id = |url = |accessdate = |quote = }}</ref>[[南宋]]紹興年間,朝野上下醞釀而出復興[[北宋]]文化的思潮,讓 《宣和博古圖》成為重建禮制器用的典範。影響所及,也讓[[南宋]][[官窯]]器中出現一類仿銅器,此品即為其中的一個例證。[[浙江省]]浙江市郊壇下[[官窯]]窯址及[[南宋太廟遺址]]也曾出土相似的器類。<ref name = "貴似晨星"/> ==外觀== 器形模仿青銅[[簋]],歛口略呈橢圓形,碩腹,平底,圈足略高。口足磨損而加鑲銅邊,口下飾弦紋兩道,腹兩側各按飾一螭形耳,耳下削平,露出黑灰色的胎體。胎骨較厚,通體施濃潤青釉,釉色粉青,釉面滿佈冰裂紋,邊稜釉薄處微現粉青光澤。<ref name = "貴似晨星"/> ==青瓷特色== 龍泉[[青瓷]]盡攬大自然的蒼蔥與潤澤,以溫潤如玉的釉色,古樸端莊的造型譽滿全球。龍泉窯始燒於[[南朝]],距今有1500多年的歷史。龍泉金村窯五代時就為吳越錢氏燒「秘色瓷」。南宋時龍泉人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把土、水、火的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成功地創燒出粉青、梅子青釉色瓷器,使青瓷的釉色達到巔峰。自宋代起,龍泉青瓷便遠銷亞、非、歐許多國家和地區。 龍泉窯釉色將青山、綠水、藍天、草地萬般青色溶進釉層,恬靜淡雅,猶如[[美玉]],凝聚了自然界的靈魂之色。明中期龍泉窯傳入歐洲,人們被那迷人的釉色所傾倒,記錄西方與中國瓷器貿易的《[[葡萄牙王國記述]]》一書稱:「龍泉青瓷是人們所發明的最美麗的東西,看起來比所有的金、銀、水晶都更可愛。」一千多年來,龍泉窯深入到人們生活、藝術的方方面面,產品製作規整、造型端莊優雅、釉色柔和含蓄,符合儒家文化思想,極具藝術之美。<ref>[https://kknews.cc/zh-tw/collect/b6e5e8n.html 淺談龍泉青瓷簋式爐],每日頭條,2018-02-02 </ref> ==器形淵源== [[簋]]是指有圓形器口、圓腹、圈足和一定大小等基本器形,用以盛裝黍稷的[[青銅器]]。這些基本器形隨足型、腹壁曲線和耳型的差異,又可再細分成若干類。[[簋]]型器自[[商朝]]早期開始萌芽發展,到了[[西周]]中、晚期和[[春秋時期|春秋]]早期,[[簋]]型器臻於鼎盛,並由盛而衰。<ref>{{Cite book|title=《商周青銅粢盛器特展圖錄》|last=|first=|publisher=國立故宮博物院|year=1985|isbn=957-562-180-8|location=|pages=25、56-64}}</ref>[[戰國]]時期,喪葬制度發生了變化。[[三晉]]兩周地區的貴族大墓自[[戰國]]早、中期起逐漸用陶禮器代替青銅禮器隨葬,仿照銅器形式的[[鼎]]、豆、壺、[[簋]]、簠、甗等等成套成組的生產。到了[[漢武帝]]時期,用於喪葬的[[鼎]]、敦、盤、匜等仿銅禮器雖還有所生產,但倉、[[灶]]、[[井]]、爐等模型[[明器]]的燒造正在急遽增長,到了[[東漢]]時期,舊式陶禮器顯著減少以至絕跡。<ref>{{Cite book|title=《中國陶瓷史》|last=|first=|publisher=文物出版社|year=1982|isbn=978-7-5010-0953-4|location=|pages=97-106}}</ref>直到宋代因為金石學的發展,再加上[[宋徽宗]]試圖再現三代制禮作樂,進而編成《重修宣和博古圖》一書,而成為日後仿古器的製作藍本。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938 陶瓷雕塑;雕漆]]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book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journal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journal e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青瓷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