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86.7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雨 的原始碼
←
雨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雨2.jpg|350px|缩略图|右|[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107/d50f1f57753147f9825bdd5edb8e8faf.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365362865_223595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雨'''(''' rain''' ),是一种[[自然]][[降水]]现象。[[大气层]]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大量的小水珠形成了[[云]]。当云中的水珠达到一定[[质量]]以后就会下落至地[[地表]],这就是降雨。雨是[[地球]][[水循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大部分[[生态系统]]的水分来源,是几乎所有的远离河流的陆生[[植物]]补给[[淡水]]的唯一方法。雨滴也有可能在还未到达地面时就完全蒸发,有些形况就是在当雨通过[[森林]]的林木时,雨常会被森林截流,而直接蒸发入[[大气]]中,这种情形可以减少雨对于地表的[[侵蚀]]。在有些地表炎热的地区(如[[沙漠]]地区)水分直接蒸发尤为常见。这样的降雨被称为[[幡状云]]<ref>[https://www.dugoogle.com/sjsd/1011087.html 世界十大奇异云彩景观,幡状云竟然可以预警火灾],世界之最, 2017-12-27 </ref>。 ==形成== 由小水滴(小冰滴)构成的云称为水成云(冰成云)。当云为水成云或冰成云时,云能否降水,取决于能否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大量足够大的雨滴(一个雨滴约合一百万个云中水滴)。云中水滴形成雨滴的途径有两种。或者云中水滴自己不断凝结变大,或者云与云之间互相碰撞使得云中水滴相互结合,质量变大。当水滴的质量大到[[上升气流]]无法将其“托住”时,水滴下降,便形成了雨。实际上,水滴仅仅靠自我[[凝结]]是很难变成足够下降的雨滴的,主要的增长手段是通过水滴之间的相互结合。 雨在下落时可能做数次[[垂直运动]],这是由上升气流的强与弱有关的。如果云层含水量少,那么就无法形成雨,而是阴云;如果云层含量大,上升气流强,导致水滴在下降过程中凝结,而凝结成的冰又被上升气流托住而上升,如此反复则形成[[雹]]<ref>[https://www.bbaqw.com/aqbk/7870.htm 冰雹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佰佰安全网, 2018-2-3</ref>。 ==人工降雨== 人类长期以来一直寻求人工降雨的方法。包括[[中国]]、[[美国]]和[[法国]]都有积极的[[人工降雨]]计划,即在云层中散播[[化学物质]],导致雨滴凝聚,并形成降雨。化学物质的选用取决于所要[[催化]]的[[云层]]类型。通常使用[[碘化银]],[[干冰]],[[液态丙烷]],但效果仍有争议。 ==雨量等级== [[雨量]]是以雨量计来计算,以在平面收集到的雨水深度表示,准确程度至0.25毫米或0.01吋。有时亦会以升每平方米(1 L m-2 = 1 mm)表示。在[[气象]]统计名词上,雨量又可称为[[降雨量]],即一定时间内之降水累积量,其中,若降水量若小于0.1毫米视为雨迹。 *毛毛雨: 日(或24h)降雨量低于 0.1 mm *小雨: 日(或24h)降雨量0.1 ~ 10 mm *中雨: 日(或24h)降雨量 10 ~ 25 mm *大雨: 日(或24h)降雨量 25 ~ 50 mm *暴雨: 日(或24h)降雨量 50 ~ 100 mm *大暴雨: 日(或24h)降雨量 100~ 200 mm *特大暴雨:日(或24h)降雨量在 200 mm 以上 [[水文]]部门:通常说的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一般以日降雨量衡量。其中小雨指日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下;中雨日降雨量为10~24.9毫米;大雨降雨量为25~49.9毫米;暴雨降雨量为50~99.9毫米;大暴雨降雨量为100~199.9毫米;特大暴雨降雨量在200毫米以上。 ==灾害== *暴雨可以使河水暴涨,从而形成[[洪水]]、[[泥石流]];甚至导致[[水土流失]]。暴雨形成的原因很多,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环境破坏导致的<ref>[https://www.tianqi.com/news/219413.html 暴雨的形成原因揭秘 暴雨是怎么形成的],天气网, 2018-5-8</ref>。比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温室效应”被认为是暴雨的成因。 *[[酸雨]]是由于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或[[生物]][[物质]],将[[酸性]][[化合物]](如[[二氧化硫]]或者一些含氮的[[化合物]],[[二氧化氮]])排放至[[空气]]中,造成降雨中含[[硫酸]]、[[硝酸]]等酸性物质的现象。酸雨具有很大的[[腐蚀性]],除了会造成水体的[[酸化]]之外,酸雨并且会造成土坏中的[[阳离子]]交换系统的破坏,使土壤的肥力下降,并也会造成[[土壤]]中的生物的死亡,在[[水体]]方面,酸雨会造成[[水]]中的PH值的改变,造成水体中的较不能适应的生物的死亡,所以对于[[生态]]上会造成很大的影响。17、18世纪,“雾都”[[伦敦]]曾经长期受酸雨侵害。实际上,酸雨的形成和没有环保[[重工业]]产生有极大的关系。 *冻雨是过冷雨滴落于地面或暴露[[物体]]上时,迅速凝结为冰的天气现象。冻雨通常发生于地面[[温度]]0℃以下的[[天气]]情况,特别是在[[初春]]和[[初冬]]时节。 ==视频== ===<center> 雨 相关视频 </center>=== <center> 唯美动画短片-雨</center> <center>{{#iDisplay:m07459uelqo|560|390|qq}}</center> <center> 听 雨 </center> <center>{{#iDisplay:s0023anz8f8|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351 自然地理]]
返回「
雨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