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6.53.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雞籠中元祭 的原始碼
←
雞籠中元祭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雞籠中元祭'''<br><img src="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relate_cultural/134406/photo/%E9%9B%9E%E7%B1%A0%E4%B8%AD%E5%85%83%E7%A5%AD1.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folklore/20080129000001 圖片來自boch]</small> |} '''鷄籠中元祭''',或逕稱為「'''基隆中元祭'''」,是每年[[農曆七月]]於[[台灣]]北部的[[基隆]]地區舉辦的[[中元法會]],為台灣重要民俗祭典,並名列[[中華民國交通部]][[交通部觀光局|觀光局]]「台灣十二大地方慶節」之一。其以[[中元節]]為核心,涵蓋相關[[台灣民間信仰|民間宗教]]儀式與官方、民間的週邊藝文活動。大體上從農曆七月一日[[老大公廟]]開龕門開始,歷經十二日[[主普壇]]開燈放彩,十三日迎[[斗燈]]遶境祈福,十四日[[放水燈]]遊行、海濱放水燈頭以及十五日公私[[普渡]]、[[跳鍾馗]],八月一日的關龕門等,祭典活動時間長達一個月。於2008年1月29日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定為「[[中華民國無形文化資產民俗類|國家文化資產]]」之國定重要民俗。 ==歷史沿革== 基隆中元祭起源於[[台灣清治時期|清代]],[[福建]][[漳州]]人先入墾基隆,主要分布在[[基隆港]]口附近,[[獅球嶺]]以北之地。[[泉州]][[安溪]]人則分布於獅球嶺以南,[[暖暖區|暖暖]]一帶的河谷與山地。雙方因[[籍貫]]各異,常因商業、 土地、耕種、習俗、信仰等事摩擦,衍生[[漳泉械鬥]],死傷慘烈,對立情勢緊張,甚至遷怒彼此所信仰的[[鄉土神]],有「[[尪公]]不過獅球嶺」、「尪公沒頭殼,[[開漳聖王|聖公]]沒手骨」的俗諺。 除了祖籍之外,由[[宜蘭縣|宜蘭]]傳入的[[北管]]音樂團體也因分為西皮及福祿,西皮以[[堂]]為稱號供奉[[田都元帥]],福祿以[[社]]為號供奉[[西秦王爺]],除一般拼陣外也發生集體械鬥情形,以致今日兩者以[[旭川河]]為其分界處。 1851年([[咸豐]]元年)八月,漳泉衝突不斷發生,至1853年,雙方在魴頂(今[[南榮公墓]])發生大規模械鬥,雙方死傷百餘人;因挑釁而將再次械鬥時咸豐年間基隆漳泉械鬥共有三次,分別為咸豐三年(1853年)、九年及咸豐十年(1860年),基隆小刀會動亂有兩次,發生於咸豐四年與八年。,有漳籍、泉籍雙方大老、頭人出面調解,藉以平息械鬥,將雙方死難骸骨稱為「'''老大公'''」,合葬祭祀,廟名「'''[[老大公廟]]'''」。協商以[[姓氏|字姓]]輪值[[主普]],以[[宗親]]血緣取代祖籍地域觀念,融合漳泉,輪流舉辦中元超渡、普施孤魂幽靈。以比賽[[陣頭]]來代替械鬥打破頭,以求達到社會和諧,共存共榮的大同世界。1855年([[咸豐]]五年),基隆中元祭開始舉辦,至今已有一百六十餘年。 ===輪值字姓=== 自咸豐年間開始,即由基隆十一姓氏宗親輪流主普,稱為「'''十一字姓'''」。傳說經由抽籤決定[[張]][[廖]][[簡]]、[[吳姓|吳]]、[[劉姓|劉]][[唐姓|唐]][[杜]]、[[陳姓|陳]][[胡姓|胡]][[姚]]、[[謝]]、[[林姓|林]]、[[江姓|江]]、[[鄭姓|鄭]]、[[何姓|何]][[藍姓|藍]][[韓姓|韓]]、[[賴姓|賴]]、[[許姓|許]]的順序,稱為「張頭許尾」。 1947年(民國36年)起,基隆[[李]]字姓宗親會正式加入基隆市「'''聯姓會'''」。 1952年(民國41年),基隆市聯姓會第一次參加鷄籠中元祭活動。 1954年(民國43年),基隆市聯姓會首次輪值主普(當時由 [[李姓|李]]、[[黃姓|黃]]、[[郭姓|郭]]、[[王姓|王]]、[[楊姓|楊]]、[[柯姓|柯]][[蔡姓|蔡]]姓主辦)。 然而基隆 [[李姓|李]]、[[郭姓|郭]]、[[黃姓|黃]]、[[王姓|王]]、[[曾]]、[[楊姓|楊]]、[[柯姓|柯]][[蔡姓|蔡]]、[[邱]][[丘姓|丘]]、[[蘇姓|蘇]][[周姓|周]][[連姓|連]]、[[鍾姓|鍾]][[蕭姓|蕭]][[葉姓|葉]]、[[白姓|白]]、[[余姓|余]][[徐]][[涂]]、[[董]][[童姓|童]]等字姓宗親組成的「'''聯姓會'''」,於1954年(民國43年)要求加入輪流主普,共十二單位輪值。 1981年(民國70年),李姓、郭姓、黃姓脫離基隆市聯姓會組織,單獨參加每年的鷄籠中元祭活動。 因臺灣人以「黃尾」之稱覺得不吉,經協調後,改成今日'''張廖簡、吳、劉唐杜、陳胡姚、謝、林、江、鄭、何藍韓、賴、許、聯姓會、李、黃、郭'''等「'''十五字姓'''」主普。 ◎ 1991年(民國80年) 基隆[[李姓|李]]姓為(從聯姓會)獨立後的第一次主普。 1992年(民國81年) 基隆[[黃姓|黃]]姓為(從聯姓會)獨立後的第一次主普。 1993年(民國82年) 基隆[[郭姓|郭]]姓為(從聯姓會)獨立後的第一次主普。 ==信仰背景== [[中元節]]為中國傳統民俗節日,其宗教祭典卻涵蓋整個[[農曆]][[七月]]。其發源本來自[[道教]][[地官大帝]]誕辰,於農曆七月釋放[[地獄]][[鬼魂]]的傳說。又結合[[佛教]][[目連救母]]故事而衍生的「[[盂蘭盆]]會」。長期以來係已揉合[[佛教]]、[[道教]]的各種儀式,為[[超度]][[無主孤魂]],台灣俗稱「拜[[好兄弟]]」的節日。 而台灣本為[[移民]]社會,開拓過程中,許多人死於船難、瘟疫、械鬥等,凡死於非命而又無妥善安葬者,常被認為將化身「[[厲鬼]]」。因漢人社會特別重視血緣傳承、宗族延續,沒有後嗣的「[[羅漢腳]]」,死後無人祭拜則被視為[[無主孤魂]]。為安撫這些厲鬼與孤魂,台灣隨處可見[[有應公]]、[[萬應公]]、[[大眾爺]]、[[金斗公]]<ref>[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6273 金斗公],culture</ref> 、[[百姓公]]、[[萬善爺]]、[[大塚公]]、[[水流媽]]等[[陰廟]]信仰。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500 社會科學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雞籠中元祭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