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17.18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集集廣盛宮 的原始碼
←
集集廣盛宮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集集廣盛宮'''<br><img src="https://img3.okgo.tw/titlepic/c331_1.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okgo.tw/butyview.html?id=331 圖片來自okgo]</small> |} '''集集廣盛宮''',舊稱'''天上宮''',當地[[俗稱]]'''媽祖廟'''或'''媽祖宮''',是一座位在[[臺灣]][[南投縣]][[集集鎮]]的[[媽祖廟]]。 ==歷史沿革==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集集鎮|集集]]當地[[墾戶]][[楊東興]]發起建廟,向[[庄]]裡的居民募款得兩千餘元([[銀圓]]),以[[土确]](泥[[磚]])<ref>[http://www.cles.tyc.edu.tw/sunkentsu/struc_shape1.htm 土确厝 - 潛龍國民小學 ]</ref>建造廟的主體於今天的位置,供奉[[天上聖母]],稱作「天上宮」。 1835年([[道光]]十五年)隨後當地街區發展迅速,原來的位置因而變得比較狹窄,於是,庄裡居民再度發起募款,遷移廟體至[[清水溪]]北岸重建,於此年完工。 1856年([[同治]]六年) 因為信眾進香時必須穿越溪水,造成不便,於是,在這年洪水[[氾濫]]後,由信徒再度發起募款,將廟體重建回到最早的位置,也就是今天所見之位置。 1892年([[光緒]]十八年)[[夏季]],廟體因[[颱風]]來襲而牆壁倒塌,由於當時[[樟腦]]產業發展興盛,因此由各[[腦館]],例如沈鴻傑、林天龍、林蔭動、高拱辰等人募款重新整修。 1894年(光緒二十年)整修完成,廟中有一面於光緒廿十年重修時所立的「荷德如山」匾額,即是記載此事。 1896年1月1日,日本臺灣憲兵隊奉命在集集堡集集街設立[[憲兵]]屯所,本廟被徵收充作憲兵[[屯所]]臨時事務所及宿舍,同年6月29日拂曉受到抗日人士五、六百名圍攻,日本憲兵隊15名據守廟內。後抗日軍佔據廟宇東側德國人之樟腦館「東興號」,自窗戶向廟內射擊,並爬上廟宇屋頂掀瓦投入點火的煤油瓶。憲兵曹長久間友太郎認為無法固守而率眾向山中撤退,在溪岸遭到伏擊,共憲兵12名及馬丁2名被殺,幾乎全滅,僅上等兵杉永幸事身中二彈逃脫,此役也使得本廟幾近焚毀。 1917年([[大正]]六年) 因為日本時代初期集集街上日漸蕭條,廟體經久失修,再由何懷、杜成羅等人募款重建。 1935年([[昭和]]十年),湯奇木募款重新擴建,並改名為「廣盛宮」。 1969年([[民國]]五十八年)再次整修。 1999年(民國88年)傾毀於[[921大地震]],媽祖金身左肩亦遭毀損。後來在各界捐贈與政府補助下,按照原先格局完成重建。但是,因為地震後廟體材料大多毁損,而且考量到檜木材料取得不易,於是以[[钢筋混凝土|鋼筋水泥結構]]為基礎,外表仿照原來的模樣建造。 2003年(民國九十二年)7月11日舉行新廟落成入火安座大典。 ==建築藝術== 現在的廣盛宮為兩進(前後兩棟主建築)[[閩南]]式[[廟宇]]格局,[[三川殿]]屋頂造型屬於[[硬山]][[單簷]]式,屋簷上有陶像與[[剪黏]]裝飾。三川殿[[正脊]]正中央是[[媽祖]]與[[千里眼]]與[[順風耳]]兩將軍的陶像,兩側則有將軍乘龍像。位於下方的正脊[[脊堵]]同樣也是以[[八仙賀壽]]為題材,以[[漢鍾離]]、[[李鐵拐]]為首的八位神仙各自乘坐[[異獸]],手持專屬[[法寶]]前來謁見[[南極仙翁]],隱含有「大顯神通」的意義。兩條[[規帶]]前方的[[排頭]]以[[封神演義]]的故事為題材,[[姜太公]]乘坐[[四不像]],手持[[寶劍]]戰[[龐太師]]。外側兩道[[垂脊]]排頭同樣也是以民間著名的[[武戲]]戲齣為主,例如[[穆桂英]]迎戰[[楊宗保]]。 三川殿[[簷下]]的裝飾部分,兩旁[[墀頭]]有精緻的[[交趾陶]]像,搭配背後的[[山水畫]]作顯得生動活潑。下方的[[立面]]刻有[[對聯]]:「天護台疆德被群黎昭日月,后安集鎮恩沾百姓壯乾坤」。門口則有一對大型[[石獅]],兩者造型相同,差別只在於其中一隻下方還有一小獅。[[封簷板正中央下方懸掛著「廣盛宮」[[宮牌]]。門口有一對雙龍柱,是近代廟宇常見的[[龍柱]]形式。上方的木雕[[豎材]]有[[旗球戟罄]]將軍像。進入三川殿後可抬頭欣賞[[看樑]]下方的畫作,這是來自[[臺南市|臺南]]的[[匠師]][[莊春波]]的作品,主角是一對[[孔雀]],旁邊題詩道「喜愛四君子美德,更愛牡丹花富貴」,兩側也有題詩:「[[千秋]][[筆墨]]驚天地,萬里雲山入畫圖。」、「[[詩書]]千載[[經綸]]事,[[松竹]][[四時]]瀟麗心」。整座三川殿的裝飾以[[石材]]為主,正門[[門楣]]雕刻[[雙龍搶珠]]圖,下方對聯題著「廣地參天萬物叢生蒙覆載,盛朝稱后千秋祀典受褒封」,說明媽祖於[[康熙]]年間受封天后的典故。兩側[[門堵]]的主題為著名的媽祖傳說故事─[[磯上救親]],以及飛昇受封海神後四位[[海龍王]]前來[[朝謁]]。屋身立面部份還有一句特別的對聯:「集成日月明潭發電能昌隆」,所指應是位於南投縣水里鄉的車埕的[[明潭水力發電廠]]。 進入廟內,三川殿前[[拜殿]]空間雖然不大,但抬頭還是可以看見精緻的[[藻井]]藝術,正因為空間有限,所以廣盛宮的藻井是長方形而非圓形。層層堆疊而上的[[斗拱]],每個接點都有一位天神雕像,最上方的[[頂心明鏡]]為兩條金龍正在盤旋搶珠,龍足擁有五隻腳爪則是因為媽祖受皇帝封為天后。前拜殿正上方的[[壽樑]]上也有傳統彩繪,以[[八仙]]聚會為主題,有[[李鐵拐]][[上仙]]正祭出[[法術]]與[[呂洞賓]]較量,而剩下的其他六位神仙正在觀戰中。在[[壽樑]]上方正中央處有個[[斗座]]裝飾,主題是[[鯉魚]]以及[[蘆草]],「蘆」音同「臚」,這份作品有「傳臚有餘」之意:古代皇帝於殿試上傳喚應試士子之名稱之為「傳臚」,因此這個作品有「取得功名」的象徵意義。兩側[[迴廊]]的[[看樑]]同樣也有彩繪,主題為常見的[[三請孔明]]與[[成湯聘伊尹]],都是以誠心感動他人的故事,也因此暗示前來參拜媽祖的信徒一定要帶著一顆虔誠的心。在[[大通]]上同樣也有以媽祖故事為題材的彩繪,例如「[[湄峰]]祈雨」、「化草為木」等。下方與四點金柱銜接的斗拱顆有四種動物:喜鵲、鹿、獅子、鷹,象徵「喜事得祿」與「英雄奪錦」。 經由兩側迴廊可通往拜殿與[[正殿]]。而廊道與三川殿、拜殿圍起的空間為[[天井]]。 再往正殿走去,鎮殿媽祖高坐於[[神龕]]之中。除了鎮殿媽祖,神龕前的[[神桌]]上還有許多神像:[[觀世音菩薩]]、[[清水祖師]]、[[順天聖母]]、[[中壇元帥]]、[[王爺千歲]]等。正殿前方同樣矗立著千里眼、順風耳兩位將軍。正殿兩旁陪祀[[註生娘娘]]與[[福德正神]],兩側的[[牆堵]]上則有大型木雕作品,以[[天官賜福]]與[[財子壽]]為主題。由於只有兩進,廣盛宮並沒有後殿,正殿就是最裡面的空間,兩側有通道通往信徒休息室與辦事處。 另外,廟中收藏有「海晏河清」和「坤德配天」等多面古匾,廟前也有兩座「[[長濟義橋碑|長濟義橋]]」及「[[嚴禁水沙連社丁首索詐碑記|水沙連社丁首索詐示禁碑]]」石碑<ref>{{cite news|url=http://n.yam.com/taiwanhot/place/20140506/20140506275571.html|title=廣盛宮兩塊古石碑何去何從 集集鎮協調修復|publisher=台灣好新聞-yam天空新聞|accessdate=2014-05-06|language=zh-tw|date=2014-05-06}}</ref>。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灵]]、[[神话]]或[[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統稱為'''廟宇'''<ref>{{cite web|title=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url=https://cabu.kcg.gov.tw/Web/FileDownLoad/FileUpload/20160111175017411680.pdf|website=高雄市政府民政局|access-date=2018-04-07|archive-date=2020-10-2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028062933/https://cabu.kcg.gov.tw/Web/FileDownLoad/FileUpload/20160111175017411680.pdf|dead-url=no}}</ref>。一般包括[[道觀]]、[[佛寺]]、[[祠]]等[[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的[[家廟|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这些家庙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或'''宗廟''',皇家[[太庙]]與[[明堂]]则合稱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門 (建築物)|門]]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或[[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 (道路)|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廟宇林|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闕]],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 (道教)|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與[[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信仰|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獲[[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寺]]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寺]]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巖仔|巖]]」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的[[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祠]]」,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的[[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的[[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的[[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的[[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與[[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 (消歧義)|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庙]]、[[義民廟]]、祭祀[[后羿]]的[[三嵕廟|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祠 (神道)|祠]]」,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亭」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 (琉球)|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7 宗教建築;陵墓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new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集集廣盛宮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