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7.164.22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雄鎮北門 的原始碼
←
雄鎮北門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雄鎮北門'''<br><img src="https://orgws.kcg.gov.tw/001/KcgOrgUploadFiles/274/relpic/16353/4572/fffe21a6-5b1f-4729-a56c-959a4423a8f0.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gushan.kcg.gov.tw/cp.aspx?n=35DB5770858DBB12 圖片來自高雄市鼓山區公所]</small> |} '''雄鎮北門'''為打狗山哨船頭港口砲台之門額題字,該砲台位處哨船頭近港北岸,略高於海平面。 據《鳳山縣采訪冊》載,雄鎮北門砲台「在臨港扼要處,周里許,營房八間、大炮兩尊」。 清同治13年(1874)5月,日軍以琉球漂流難民事件為藉,登陸今恒春;清政府命沈葆禎來台辦理海防事務,10月中日議和,12月日軍撤出恒春。 清光緒元年(1875),沈葆禎派唐定奎督造,同時興工建造雄鎮北門砲台、旗後砲台以共扼打狗港,而於清光緒2年(1876)完工;因聘任英國工程師設計,砲台雖屬歐式,但仍融入中國式城門,與旗後砲台各具特色。 <ref>[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1985081900008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 古蹟 > 雄鎮北門]</ref> ==歷史沿革== *清[[同治]]13年(西元1874年)日軍以[[宮古島民台灣遇害事件]]為藉口登陸[[恆春]],即為「[[牡丹社事件]]」,於是清廷命[[沈葆楨]]來台辦理海防事務。 *清[[光緒]]元年(1875年),沈葆楨派[[淮軍]][[提督]][[唐定奎]]和副將[[王福祿]]督造,並聘[[法國]]技師設計,同時打造雄鎮北門砲臺、旗后砲臺以扼守打狗港。 *清[[光緒]]2年(西元1876年)年完工。 *清光緒20年(西元1894年),雄鎮北門砲臺增置兩門4.5噸重的阿姆斯壯大砲(砲管口徑6吋)。 *清光緒21年(西元1895年)[[乙未戰爭]],日軍與守軍發生激烈砲戰,日軍突破臺灣守軍防線,[[打狗港]]三處砲臺遂陷落。日治時期之後,大砲亦被移走,只剩弧形砲座、砲臺城門及牆垣。而營舍則被充為港口信號管制所,砲臺內則作為辦公房舍。<ref>[https://gushan.kcg.gov.tw/cp.aspx?n=35DB5770858DBB12 雄鎮北門].高雄市鼓山區公所</ref> *民國70年(西元1981年)雄鎮北門因城門斷裂,[[高雄市]]政府以[[水泥]]重製,因不符合中華民國[[古蹟維修法]],於是從一級古蹟降為三級古蹟。 ==建築== 打狗地區共有三座砲臺,即[[雄鎮北門砲台]]、[[旗后砲台]]及[[大坪頂砲臺]],依地形分別為低、中、高三種高度,在射程上也分近程、中程、遠程三種距離。 雄鎮北門砲臺規模較小,並有大砲兩尊,屬高度最低的近程砲臺,為配合地形高低起伏,四周厚牆以[[三合土]]、[[咾咕石]]疊成,是一個不規則的橢圓砲臺。 砲台城門是以紅磚砌成的中國式城門,其上有五個雉堞,雉堞上有窺孔,可容數人站立。兵舍採地下化,入口斜坡兩側地下設置營房與儲藏室。砲臺四周厚牆以三合土、咾咕石疊成,為配合地形高低起伏,形狀頗為不規則。 砲座前的牆堵使用[[版築法]],表面可見到一層一層的痕跡,至今仍然非常堅固。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733 臺灣]] [[Category:684 名勝古蹟]]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雄鎮北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