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1.154.13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隐谷路 的原始碼
←
隐谷路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www.kfzimg.com/sw/kfz-cos/kfzimg/12621848/1f16e08088d368b9_n.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ook.kongfz.com/15325/5218883557/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small> |} == 内容简介 == 一个家族希腊悲剧级的苦难 如何让家庭成员走上不同的人生旅途 被摧毁,被改变,被修复…… 又如何为医学研究提供绝佳的机遇 为所有病患家庭点亮希望的微光 一段激荡人心的医学探索 一个家庭与命运抗争的感人故事 ——奥普拉•温弗瑞 在外人看来,美国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市的加尔文一家是一个完美的中产家庭:丈夫多恩热情洋溢,是一名自信满满的空军学院军官,妻子咪咪则是来自得克萨斯州一个上层家庭的大家闺秀,他们还有12个可爱的孩子。 但在这种表明的光鲜下,一股这对夫妇无法理解的力量正在涌动。短短十年间,12个孩子中的6个先后罹患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另6个孩子则在恐惧中等待,等待自己成为下一个,等待更多痛苦和伤害的降临。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癫狂、屈辱和暴力从未饶恕过这个家庭,笼罩在这个家庭之上的也远不止自残和谋杀。基于对所有健在当事人的采访和大量医学档案资料,作者罗伯特·科尔克以饱含同情和悲悯的笔触讲述了精神分裂症吞噬这个家庭的全过程。 在承受无尽苦难的同时,这个特殊的家庭也为探寻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带来了一丝希望。以加尔文一家的故事为脉络,科尔克在书中梳理并穿插了过去一个世纪医学界有关精神分裂症病因的观点和争论、这种疾病治疗方法的演变、社会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及其家人的偏见和歧视。从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分歧与决裂,到整整一代治疗师将病因归咎于“精神分裂症妈妈”,从理论家们抛弃疾病的概念执着于对其进行颠覆,到医学研究者抽丝剥茧寻找这种疾病的生物学原因,本书都一一做了介绍。《隐谷路》最终把注意力聚焦在几名医学研究者上,讲述了他们以这个特殊的家庭为样本,在过去数十年间为解开精神分裂症之谜做出的不懈努力,以及发现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的曲折和突破。 == 媒体推荐 == ★ 横扫几乎所有欧美著名媒体2020年度好书书单:《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时代》《泰晤士报》…… ★ 力压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回忆录《应许之地》,位居《纽约时报》2020年度十佳图书非虚构类榜首 ★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2020年度最爱图书 ★ 美国亚马逊2020年度最佳非虚构类图书 ★ 奥普拉读书俱乐部创立25年来迄今唯一入选的非虚构类叙事作品(不含回忆录) ★ 2021年度美国笔会非虚构文学奖决选作品,2021年度安德鲁·卡内基优秀图书奖入围作品 ★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作序推荐 ★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李凌江,科普作家、《心外传奇》作者李清晨,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仇子龙倾力推荐 一部叙事新闻的杰作,也是对同理心的研究。作者罗伯特·科尔克以饱含同情的笔触讲述了加尔文一家的故事,同时也梳理了医学界在诊治精神分裂症方面的科学进展。——《纽约时报》 必将成为非虚构叙事写作的经典之作。——《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报》 一项杰出的病例研究,一部调查报道的力作。——西尔维娅·娜萨,《美丽心灵:纳什传》作者,普利策奖、美国书评人协会奖获得者 从当代科学的眼光来看,精神分裂症是遗传的易感素质与个体成长过程中各种不良经历磨合的结果。然而,要找到帮助患者解脱“心魔”的路径并消除疾病带给患者的各种折磨,从正常人的角度艰难地去感悟和理解患者那种“疯狂”的感受,有时比努力寻找致病基因更有意义。《隐谷路》对一个高发精神分裂症家庭经历的细致描述也许就是这样的一剂良药,我相信它在这方面能达到的效果会远远超出了解这种疾病本身。——李凌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我在儿童医院的工作中接触过与《隐谷路》中故事类似的家庭,但这本书揭示的苦难比我既往了解到的还要深重许多倍。人类的幸福有上限,但苦难深渊的下限深不可测,永远有更惨烈的痛苦让人目不忍视。但直视这样的痛苦是征服它们的必要前提,感谢那些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去直面和征服这些苦难的科学家和医生。那些不幸罹患如此隐疾的人不应该是被社会隔绝、被人类抛弃的怪物,而是亟待拯救的正在忍受大不幸的人。——李清晨,外科医生、科普作家,《心外传奇》作者 精神分裂症是人类现代医学史上第一种被发现与遗传因素有关的脑疾病。这本书的时代背景二十世纪也是人类社会对遗传与基因爱恨交加的世纪。从一开始对基因的无比崇拜,到纳粹灭亡后所有人都对导致疾病的遗传因素讳莫如深,现代医学对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隐谷路》提供了一份研究精神分裂症的绝佳资料,一个被疾病困扰的大家族。在逐渐揭开精神分裂症神秘面纱的同时,医生也发现了各种药物,可以逐渐减轻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痛苦。人类也许暂时还无法治愈精神分裂症,但无数医生和科学家的孜孜探索终将使人类摆脱精神疾病的困扰。——仇子龙,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 作者简介 == [[罗伯特·科尔克]](Robert Kolker) 畅销书作家、调查记者,深度报道作品见于《彭博商业周刊》《[[连线]]》《[[纽约时报杂志]]》等著名媒体。他的调查报道曾获哈里·弗兰克基金会2011年度刑事司法杰出报道奖,另有作品获美国全国杂志奖提名。 由于其调查记者的背景,科尔克的作品擅长营造悬疑感并以人性化的叙事方式打动读者。2020年,他的长篇报道《坏校监》被美国精品电视电影频道HBO改编为电影《[[坏教育]]》并获得数十项奖项和提名。他的非虚构类作品《失踪的女孩:一桩仍未解开的美国迷案》在出版后获得各界一致好评,入选《时代》周刊“有史以来最出色的真实犯罪题材图书”书单和《纽约时报》“年度100本值得关注的图书”书单,并在2020年被著名流媒体网飞改编为同名电影。 == 原文摘录 == 这种反文化现象的根源要追溯到反精神病学运动。在十多年前,一批精神病治疗师几乎不假思索地完全拒绝接受关于精神失常的传统假说。50年代,让-保罗·萨特提出,妄想只是一种超越“现有的平庸”并迎接想象世界的极端方式。1959年,受萨特和其他存在主义者的影响,反传统的苏格兰精神病学家罗纳德·莱恩在《分裂的自我》一书中指出,精神分裂症是遭受创伤的灵魂对自我的保护行为。莱恩曾言辞尖锐地谴责说:“额叶切除手术和镇静剂在病人体内圈出了一座疯人院。”他认为精神病分裂症病人退缩到了自己的世界中,因为他们不想招致他人的关注,以此保护自己的自主权。毕竟,病人主动变成石头,总好过被别人变成石头。1961年,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出版了著作《精神病院》。他在书中探究了精神病院中的生活,并得出结论:是医院将疾病的概念灌输给了病人,而不是反过来的情况。同年,芬兰精神病学家马蒂·奥拉维·西伊拉拉(Martti Olavi Siirala)指出,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就像先知,能看到社会的神经官能症——我们集体无意识的共同精神病。还是同一年,反精神病学运动的教父托马斯·沙茨出版了他最著名的作品《精神病的神话》,书中称精神病是掌权者用来对付被剥夺了选举权的人的一种概念,是将有不同思想的社会群体去人性化并投入贫民窟的一种手段。 一年后的1962年,一本小说横空出世,使反精神病学运动进入了社会主流。《飞越疯人院》描述了一家州立精神病医院中的残酷现实,暗喻社会管控和权力压迫。小说讲述了“麦克”——兰道尔·帕特里克·麦克默菲,一个轻微犯罪分子和具有自由精神的反叛者,在疯人院里与医护人员斗智斗勇,最后被恶毒的权威力量击败的故事。在被拍成电影前,《飞越疯人院》就已经成为反文化运动的奠基性迷思,与电影《逍遥骑士》和《雌雄大盗》一样浪漫而影响深远,极好地解释了世界的运行方式,揭露了扼杀上一代人文化的原因。 当然,再往回深溯,社会上... 人类的幸福有上限,但苦难深渊的下限深不可测,永远有更惨烈的痛苦让人目不忍视。但直视这样的痛苦是征服它们的必要前提,感谢那些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去直面和征服这些苦难的科学家和医生。那些不幸罹患如此隐疾的人不应该是被社会隔绝、被人类抛弃的怪物,而是亟待拯救的正在忍受大不幸的人。 == 书评 == 一个来自没落上流社会的女孩儿,爱上一个风度翩翩的美国军官,他们结婚了。 这是童话一样的开头,可惜,这个故事往下写了半个世纪,越发展却越像恐怖小说: 这对神仙眷侣生了12个孩子。其中10个是男孩,2个是女孩。10个男孩里,有6个发展出了精神分裂症。原本丰神俊逸的运动员、艺术家苗子、钢琴神童、虔诚的祭坛男孩纷纷开始被暴力、幻觉、幻听、裸奔和凶杀一点点蚕食。偏执、妄想和疯狂取代了正常的生活和理性,他们开始频繁出入于精神病院,吃药、电击、逃离、游荡、伤人、杀人……童话片片剥落,露出残酷和悲惨的真相: 原来,看着同仇敌忾、经常在冰球场上团结一致打球的男孩们,在对老大的暴力压制和被杀的恐惧中互殴。 原来,当父亲在外偷情、常年不归家时,作为母亲的顶梁柱的天主教牧师性侵了这些男孩。 原来,老二不仅对自己的妻子家暴,还性侵了两个为了躲避其他兄弟的暴力而去投靠他的妹妹。而那个本该秩序井然、让人感到安全、由母亲镇守的家,对两个女孩来说,是随时需要把自己反锁进房间来确保人身安全的虎狼穴。就算这样,两个女孩面对七八个兄弟近乎猥亵的“玩耍”也毫无抵抗之力。而他们的父亲,那个想要12个孩子、本该在他们中间建立正常兄弟姐妹秩序的男人,永远都不在家。他们的母亲,那个为了父亲而改信天主教、生孩子生到子宫脱垂的女人,坚定地用“上流社会处理丑闻的方式”掩盖着家里所有的不对劲…… 这是疯狂的家庭生活,疯狂到甚至连精神病学家也无法明确孩子们的疯狂有多少出自先天的基因,有多少出自父母的养育问题,有多少是那个独特的自由奔放的时代随手可得的滥用药物所造就,又有多少是因为性侵和丧亲之类的重大创伤击碎了孩子们正常的大脑。而任何一个理性的读者,也会发现他/她无法轻易地竖起一根食指、来指出这出人间惨剧的始作俑者。 是妈妈的错吗?也许是吧,如果不是她用上流社会假装一切不对劲都不存在的方式捂住了盖子,如果不是她用“孩子有病”的借口对某几个孩子对其他孩子的暴力欺凌和性侵视而不见,如果不是她生了这么多孩子却既没有钱也没有时间精力来管好他们,事情也许不会这么糟。但作者随后为我们提供了更多背景知识,比如她是如何在自己年幼时被继父性侵,如何渴望在自己的婚姻里通过不断生育而建立一个“理想的家庭”。她也是受害者,并且在那个精神分裂症受到污名化、非人化对待的时代,作为一个母亲,她从未放弃过她的孩子们。她也许没有成功拯救她的孩子,但她确实尽力而为了,包括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把大女儿送去豪门朋友家中寄养。而照顾精神分裂症病人和中风的丈夫,这本身已经是难如登天的照护责任。 是爸爸的错吗?也许是吧。如果不是他的虚荣——明明挣不到那么多钱却还要生那么多孩子,维持准上流生活方式并在上流圈子里搵食;他的古板——坚持用天主教和军校的方式规训孩子而不是更开明地教育;他的不忠诚——明明已经结婚却还和其他军官的妻子搞七捻三、让他的妻子活得没有安全感;他的不负责——把一堆身强力壮的儿子丢给妻子管、对儿子的出格行为不够重视……那么事情也不至于这么糟。可是读者也无法真正指责他,因为作者也告诉了我们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他——珍珠港事件时他就在船上,他左右两侧的船都被炸沉了,一度被报殉国,他是从二战美国最惨烈的地狱里爬回来的老兵,而那个时代甚至还没有PTSD的概念。 这个家庭的故事就像一个获得了加速度的轮子,在危险的斜坡上滚动。开始时还平稳正常,但就在某个无法分辨的时间点上越滚越快越滚越快,掉落深渊。 这个家庭的故事也像奶酪效应的模板——两块圆形奶酪相对转动,只有奶酪上无数个微小孔洞恰好对到一起、形成了一个通道,站在上面那块奶酪上的人才会瞬间跌入深渊。 或者像我曾经玩过的一个核裂变小游戏——一屏幕的小圆点,你每点击一个圆点子,那个圆点就一分为二迅速轰击周围的圆点,而被击中的圆点又再次分裂和轰击其他圆点,于是蝴蝶无意中扇动的翅膀就掀起了飓风,把12个孩子、2个大人、12个孩子的妻子、丈夫、孩子们、岳父岳母……全都拖入了深渊。 这个家庭的惨烈故事也是精神分裂症的故事。一方面,从荣格和弗洛伊德割席开始,一代代的研究者穷尽各种手段在黑暗中摸索,在医学、神经科学、脑科学、表观遗传学、精神分析跨学科的“旋转木马”上盲人摸象,试图了解这种复杂的疾病,以及可能的治疗方法。另一方面,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性决定了它像一个诅咒一样萦绕着携带致病基因、但却不一定发病的广大的普通人,这是生命难以承受的重量和痛苦。 我还记得美剧《犯罪心理》创造了里德博士这个角色,作为一个有精神分裂家族病史的高智商年轻人,他看着自己聪敏的母亲一点点发病,人格逐步剥落;他不得不时刻警醒着自我监察,于是日常生活工作的每一步都变成了在危险斜坡上的滑步。如果说精神分裂症病发已经足够痛苦,那么带着这种自己的人格也许会被不知何时出现的精神疾病蚕食的恐惧生活,可以说是一种诅咒。 读这个故事可以采用很多视角,毕竟故事中出现了很多人物——父母、发病的男孩、没发病的男孩、被性侵的女孩、逃离的女孩、回来的女孩、走错路的科研者、走对路的科研者、制药公司、豪门显贵、好的心理治疗师、坏的心理治疗师、好的医生、坏的医生…… 但最吸引我的还是这家两个女孩的视角。她们都是彻底的受害者,作为性侵受害者、作为病人家属、作为无辜的孩子、作为不得不收拾残局的不得不“理性”、无权发疯的人。从她们的视角读这个故事,除了提供了一种性别视角解构这个关于精神分裂的故事之外,总是让我想起另一个真实的故事——《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两个故事中的女性都是宗教狂热、暴力和性侵的受害者,都被剥夺了在正常社会和家庭秩序中成长的权力,她们都因为机缘巧合和女性的坚韧逃离了有毒的家庭环境。《隐谷路》的两个女儿,一个选择了像鸟一样飞向了她的山、物理切割、再不回来,另一个选择了疗伤、飞回来、扛起救助除性侵犯之外的其他兄弟的责任。 做不做鸟,飞不飞山,都是个人选择和自由。真正好的非虚构,不是在历数惨剧之后举着手指找人责怪,而是往更深处问“为什么”,直问到我们看到每一个看似微小、无足轻重的细节是如何拼在一起,组成了通往悲惨深渊的大滑坡: 人类的幸福有上限,但苦难深渊的下限深不可测,永远有更惨烈的痛苦让人目不忍视。但直视这样的痛苦是征服它们的必要前提,感谢那些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去直面和征服这些苦难的科学家和医生。那些不幸罹患如此隐疾的人不应该是被社会隔绝、被人类抛弃的怪物,而是亟待拯救的正在忍受大不幸的人。 这才是非虚构真正的意义所在。 <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599712/ 豆瓣网]</ref> ==參考文獻== {{reflist}} [[Category:文學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隐谷路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