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3.149.16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限制性内切酶 的原始碼
←
限制性内切酶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限制性内切酶.jpg|缩略图|[https://pic.sogou.com/d?query=限制性内切酶&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1 原图链接][http://refer.biovip.com/doc-view-9700.html 生命经纬知识库]]] '''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全称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一种能将双股DNA切开的酶。切割方法是将糖类分子与磷酸之间的键结切断,进而于两条DNA链上各产生一个切口,且不破坏核苷酸与碱基。限制酶在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工程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 定义 == 是识别DNA的特异序列,并在识别位点或其周围切割双链DNA的一类内切酶。 == 由来 == 一般是以微生物属名的第一个字母和种名的前两个字母组成,第四个字母表示菌株(品系)。例如,从Bacillus amylolique faciens H中提取的限制性内切酶称为Bam H,在同一品系细菌中得到的识别不同碱基顺序的几种不同特异性的酶,可以编成不同的号,如HindⅡ、HindⅢ,HpaI、HpaⅡ,MboI、MboⅡ等。 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一种在特殊核苷酸序列处水解双链DNA的内切酶。Ⅰ型限制性内切酶既能催化[[宿主DNA的甲基化]],又催化非甲基化的DNA的水解;而Ⅱ型限制性内切酶只催化非甲基化的DNA的水解。 别名:Endodeoxyribonuclease简称限制酶 酶反应 限制性内切酶能分裂DNA分子在一限定数目的专一部位上。它能识别外源DNA并将其降解。 单位定义:在指明pH与37℃,在0.05mL反应混合物中,1小时消化1μg的λDNA的酶量为1单位。 性状制品不含非专一的核酸水解酶(由10单位内切酶与1μg λDNA,保温16小时所得的凝胶电泳图谱的稳定性表示),这类酶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出来的,迄今已经从近300多种不同的微生物中分离出约4000种限制酶。<ref>[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612185764&ver=2864&signature=c3X9E2MMrP5z*exAzB0HPMMxjE0VTEcSpRMSj7SW8svLdqs3AVMKkOfXDmPsFY6qTogEjQn6v2Crqz45IRu9MfK8dKM7waSfCZVCT0Imx4pWMjSHyIUJt9-ernF1gHgj&new=1 关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几个“一定”问题]微信</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60 生物科學總論]] == 分类性质 == 根据酶的功能特性、大小及反应时所需的辅助因子,限制性内切酶可分为两大类,即I类酶和Ⅱ酶。最早从大肠杆菌中发现的EcoK、EcoB就属于I类酶。其分子量较大;反应过程中除需Mg2+外,还需要S-腺苷-L甲硫氨酸、ATP;在DNA分子上没有特异性的酶解片断,这是I、Ⅱ类酶之间最明显的差异。因此,I类酶作为DNA的分析工具价值不大。Ⅱ类酶有EcoR I、BamH I、Hind Ⅱ、Hind Ⅲ等。其分子量小于105道尔顿;反应只需Mg2+;最重要的是在所识别的特定碱基顺序上有特异性的切点,因而DNA分子经过Ⅱ类酶作用后,可产生特异性的酶解片断,这些片断可用凝胶电泳法进行分离、鉴别。 限制性内切酶识别DNA序列中的回文序列。有些酶的切割位点在回文的一侧(如EcoR I、BamH I、Hind等),因而可形成粘性末端,另一些Ⅱ类酶如Alu I、BsuR I、Bal I、Hal Ⅲ、HPa I、Sma I等,切割位点在回文序列中间,形成平整末端。 5'-A G^C T-3' 3'-T C^G A-5' 在已发现的限制性内切酶中,近百种酶的识别顺序已被测定。有很多来源不同的酶有相同的碱基识别顺序,这种酶称为“[[异源同功酶]]”(isochizomer,[[同切限制内切酶]];同裂酶)。应该注意的是,这些酶虽然有相同的识别顺序,但它们的切点并不完全一样。例如Xma I和Sma I都识别六核苷酸CCCGGG,但Xma I的切点在cCCGGG,而Ema I的切点则在CCCGgGG,前者切割DNA分子,形成带有CCGG粘性末端的DNA片段,而后者并不形成粘性末端。当然,也有识别顺序和切点都相同的酶,如Hap Ⅱ、Hpa Ⅱ、Mno I,都在识别顺序CCGG内有一相同的切点,Hal Ⅲ和BsuR I同样在识别顺序GGCC内有一相同的切点。<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108923969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为限制酶,简称为内切酶不好吗?]知乎</ref> == 分布区域 ==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布极广,几乎在所有细菌的属、种中都发现至少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多者在一属中就有几十种,例如在嗜血杆菌属中(Haemophilus)现已发现的就有22种。有的菌株含酶量极低,很难分离定性;然而在有的菌株中,酶含量极高.如E. coli的pMB4(EcoRI酶)和H. aegyptius(Hal Ⅲ酶)就是高产酶菌株。据报道从10g的H. aegyptius的细胞中,能分离提纯出可消化l0gλ噬茵体DNA的酶量。到目前为止,细菌是限制性内切酶,尤其是特异性非常强的I类限制性内切酶的主要来源。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限制性内切酶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