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7.210.1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阿特拉斯飞蛾 的原始碼
←
阿特拉斯飞蛾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阿特拉斯飞蛾</big> ''' |- | [[File:W020120304594822381636.jpg|缩略图|居中|[http://news.cnr.cn/kjxw/sytj/201203/W020120304594822381636.jpg 原圖鏈接][http://news.cnr.cn/kjxw/sytj/201203/t20120304_509239476.shtml 阿特拉斯飞蛾]]]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 阿特拉斯飞蛾 拉丁学名: Attacus atlas(L.) 别 称: 皇蛾、蛇头蛾、蛇头蝶、霸王蝶、霸王蛾等 界: 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亚 门:有颚亚门 纲:昆虫纲 亚 纲:有翅亚纲 目: 鳞翅目 亚 目: 僵翅亚目 科:大蚕蛾科 种: 乌桕大蚕蛾 分布区域: 中国及东南亚 英文名称: Atlas moth |} '''阿特拉斯飞蛾''',是鳞翅目大(天)蚕蛾科的一种大型蛾类,也是世界最大的蛾类,翅展可达180-210毫米。雄蛾的触角呈羽状,而雌蛾的翅膀形状较为宽圆,腹部较肥胖。其翅面呈[[红褐色]],前后翅的中央各有一个三角形无鳞粉的透明区域,周围有黑色带纹环绕,前翅先端整个区域向外明显地突伸,像是蛇头,呈鲜艳的黄色,上缘有一枚黑色圆斑,宛如蛇眼,有恫吓天敌的作用,因此又叫做[[蛇头蛾]]。这种蛾类十分珍贵,数量稀少,属于受保护的种类。 =='''体形特点'''== 翅展180-210毫米。前翅顶角显著突出,体翅赤褐色,前、后翅的内线和外线白色;内线的内侧和外线的外侧有紫红色镶边及棕褐色线,中间夹杂有粉红及白色鳞毛;中室端部有较大的三角形透明斑;外缘[[黄褐色]]并有较细的黑色波状线;顶角粉红色,近前缘有半月形黑斑一块,下方土黄色并间有紫红色纵条,黑斑与紫条间有锯齿状白色纹相连。后翅内侧棕黑色,外缘黄褐色并有黑色波纹端线,内侧有黄褐色斑,中间有赤褐色点。<ref>[http://www.ngchina.com.cn/animals/facts/6922.html 蜻蜓还是飞蛾?世界最大昆虫到底是什么?]国家地理中文网,2016-10-18</ref> 被认为是全球最巨大的蛾。它的庞大翅膀最高纪录有400平方厘米之广,其前翅的最长长度亦足有25至30厘米。[[哥斯拉]]系列中的著名怪兽摩斯拉,就是以皇蛾作为原型。 阿特拉斯飞蛾展翅后的翅幅几乎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雌性的体积普遍较雄性为巨(不过如果纯粹计算翅幅的话, 阿特拉斯飞蛾仍屈居于有“白巫蛾”之称的强喙夜蛾之下)。 阿特拉斯飞蛾的英语名字是“Atlas moth”,可能源自希腊神话中提坦之一的[[阿特拉斯]],亦可能是因为它的翅膀长得像地图。而在香港, 阿特拉斯飞蛾又被称为“蛇头蛾”,原因是 阿特拉斯飞蛾的前翅末端部份,形态非常像蛇的头部。 与一般天蚕蛾类相同, 阿特拉斯飞蛾的触角是呈羽毛状的。大部份 阿特拉斯飞蛾都以栗色为主色,身体呈三角形,前翅及后翅上都长著有黑色边线的眼状纹。关于 阿特拉斯飞蛾何以会拥有如此夸张而迷幻的翅膀,暂时尚未有明确的解释,但相信这双翅膀在某程度上有回避猎食者的作用。 阿特拉斯飞蛾的身体有毛,与其翅膀相比之下显得非常细小。 [[阿特拉斯飞蛾]]根据地理及亚种的分别而有着不同的体纹及颜色。雄性 阿特拉斯飞蛾的体型及翅膀均较雌性为小,然而其触须却比雌性 阿特拉斯飞蛾为宽阔及稠密。成虫后的 阿特拉斯飞蛾口部器官会脱落,因此不能进食,它们仅靠幼虫时代吸取在体内的剩余脂肪维持生命,大概一至两个星期后便会死去。 =='''生活习性'''== 江西、福建每年发生两代,成虫在4、5月及7、8月间出现,以蛹在附着于寄主上的茧中过冬,成虫产卵于主干、枝条或叶片上,有时成堆,排列规则。 与一般大蚕蛾类相同, [[阿特拉斯飞蛾]]的触角是呈羽毛状的。大部份都以栗色为主色,身体呈三角形,前翅及后翅上都长着有黑色边线的眼状纹。 阿特拉斯飞蛾的身体有毛,与其翅膀相比之下显得非常细小。 阿特拉斯飞蛾根据地理及亚种的分别而有着不同的体纹及颜色。雄性体型及翅膀均较雌性为小,然而其触须却比雌性更为宽阔及稠密。成虫后的 阿特拉斯飞蛾口部器官会脱落,因此不能进食,它们仅靠幼虫时代吸取在体内的剩余脂肪维持生命,大概一至两个星期后便会死去。 雌性在性活动方面是被动的,它们会释放强烈的性荷尔蒙以吸引雄性接近。雄性的羽状触须拥有敏锐的化学物质接收系统,即使远在数公里之外,只要迎着顺风,它们就能感应雌性所释放的荷尔蒙。 [[阿特拉斯飞蛾]]普遍没有稳定的飞行习性,因此雌性并不会在破蛹后飞得太远,它们只会在附近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找出一个满意的栖身之所,以便传播它们的荷尔蒙。 交配后的雌性每次生产一定数量的卵,每枚卵直径仅有2.5毫米,它们会把卵藏于树叶的阴暗面待其孕育。约两周后,呈绿色的毛虫出生,并尽情地啃食出生处的叶子。幼虫的背部长有一列肌质的角刺,角刺上铺着一层白色的蜡质。幼虫约成长至12厘米长的时候,它便会开始在枯叶间结蛹。成虫约于四周后破蛹而出。 =='''主要寄主'''== 乌桕、樟、柳、大叶合欢、小蘖、甘薯、[[狗尾草]]、苹果、冬青、桦木。 =='''地理分布'''== 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台湾]],海南,云南的墨江以及西双版纳的景洪、勐腊一带均有零星分布;泰国,马来群岛,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出没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森林。 =='''保护级别'''== 阿特拉斯飞蛾被列入2000年8月1日国家林业局发布实施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名录]]”)。 =='''参考消息'''== {{Reflist}} [[Category: 380 动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阿特拉斯飞蛾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