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9.239.2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關渡自然公園 的原始碼
←
關渡自然公園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關渡自然公園''' </p> |- |<center><img src="https://gd-park.org.tw/sites/gd-park.org.tw/files/imagecache/w800_16-9/images/map-large_01.pn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gd-park.org.tw/guides 圖片來自gd-park] </small> |} '''關渡自然公園''' ([[英文]]:'''Guandu Nature Park''')位在[[淡水河]]與[[基隆河]]匯流處東岸關渡[[堤防]]內,為一個具有[[保育]]、[[教育]]、[[研究]]等多功能的[[自然公園]],南臨的[[基隆河錫口濕地]],兩者同為[[臺北市]]轄區內碩果僅存的[[濕地]]環境與[[候鳥]]棲地,亦是[[關渡平原]]的一部份。 於1986年劃歸為「關渡自然保留區」(英文:Guandu Nature Reserve),2021年因紅樹林長年擴張與陸化造成水鳥棲息縮小與恐引發洪患而將自然保留區解編改列為「'''關渡國家級重要濕地'''」<ref>{{cite news |author1=記者楊媛婷 |title=關渡自然保留區退場 轉國家級濕地 |url=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491343 |agency=自由時報 |date=2021-12-22}}</ref> 。 ==歷史== 約[[清朝|清]][[康熙]]39年(約西元1700),此區域為一大片水域。約清[[光緒]]元年(約1875年)開墾成為農地。 1955年(民國44年)後由於[[臺北盆地]]抽取地下水產生地磐下陷的情形,加上基隆河改道,此區域水患頻仍。 1968年(民國57年)修築關渡堤防後,堤防外農地逐漸廢耕,加上淡水河抽砂以及海水入侵,使堤防外區域形成沼澤地。 有傑克·摩爾(Jack Moll)、布雷克喬(K. T. Blackshaw)及威廉·湯瑪士(William Thomas)等3位美國人於1971年(民國60年)開始在臺灣賞鳥並帶動風氣,而[[關渡宮]]正前方這片位於淡水河與基隆河交會口右岸的濕地與候鳥棲地便成為賞鳥人士注目的焦點。 1978年(民國67年)[[水筆仔]]開始在堤外生長形成紅樹林。 由於人為開發使環境遭到破壞,自1981年(民國70年)4月開始有保育人士臺北賞鳥會張根巽投書[[臺北市政府]]要求成立[[保護區]]以保護此處豐富的生態環境,受到當時[[臺北市市長]][[李登輝]]重視。 1983年(民國72年)9月臺北市政府將關渡堤防以南至[[社子島]]頂端的基隆河口兩岸草澤區,公告為「台北市關渡水鳥生態保育區」。 1985年(民國74年)林曜松推動將[[關渡]]地區成立結合野鳥保護及教育休閒的「自然公園」概念,在[[許水德]]市長任內展開規劃工作。同年10月,由臺北賞鳥會舉辦關渡水鳥季活動讓關渡賞鳥活動成名。 1986年(民國75年)6月27日成立「關渡自然保留區」,由臺北市政府建設局管理。 1986年(民國75年)至1991年(民國80年)間,關渡自然公園的成立進入黑暗期。由於自然公園成立案併入關渡平原開發案遭到民眾反對,加上垃圾、廢土濫倒,輕航機、水上摩托車入侵等自然環境破壞,觀察到的鳥類種類由139種減為47種。 經過臺北市野鳥學會不斷的陳情遊說與催生活動加上例年水鳥季的舉辦推廣民眾對環境保育的認知,直到1996年(民國85年)臺北市政府才成立「關渡自然公園」正式由官方界定保護區範圍以保護自然的濕地淨土並提供作為保育、教育、[[休閒]]及研究的場所。 2001年12月1日,臺北市政府委由社團法人臺北市野鳥學會經營管理關渡自然公園<ref>[https://gd-park.org.tw/about-us 關於我們] </ref>。 2002年(民國91年)5月,園區內首次成功繁殖[[黑翅长脚鹬|高蹺鴴]];同年10月落成親蟹平台,提供欣賞招潮蟹等蟹類的場所;11月成為第一個無線上網的自然公園。 2016年(民國105年)園區因防潮堤阻隔潮汐鹹水進出,水體營養鹽交換率不佳,也造成迴游性生物通路的阻絕,底棲生物相有持續劣化的趨勢。因此自2012年起,關渡自然公園持續與工務局水利工程處協調,有計畫的開啟關渡八仙堤防4號閥門、3號閘門,引入漲潮時的半淡鹹水,增加關渡自然公園濕地的環境多樣性。並在2016年正式進行引水操作。配合植被變化的記錄與底棲生態的變化,已發現引水後濕地的底棲生物多樣性有上升的趨勢,灘地中植被也有被鹹水抑制的情形,顯見引水的工作對關渡自然公園的濕地有正面的影響。 2021年12月,因自然保留區的紅樹林長年擴張與陸化,造成水鳥棲息縮小與恐引發洪患,故臺北市政府向[[農委會林務局]]申請解編自然保留區,最終林務局同意解編並將此區改列為「關渡國家級重要濕地」。<ref>{{cite news |author1=記者楊媛婷 |title=關渡自然保留區退場 轉國家級濕地 |url=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491343 |agency=自由時報 |date=2021-12-22}}</ref> ==關渡自然公園範圍== 關渡自然公園西為關渡宮及[[關渡里]]住宅區,北為[[大度路]],東為[[下八仙]]社區,南以關渡堤防與關渡自然保留區為鄰,佔地57[[公頃]],區分為四個區域: * 主要設施區:位於園區北側,有自然中心、賞鳥小屋、步道及解說系統等設施,佔地5公頃。 ** 自然中心:為生態教育、研究與遊客服務中心。二樓設有高倍[[望遠鏡]]提供賞鳥。 ** 海岸林區:展示高鹽環境下,植物保水、抗鹽、繁衍等生態。 ** 河岸生態區:位於[[貴子坑溪]]河道,展示[[河岸]]兩側開闊地植物生態。 ** 埤塘生態區:展示北臺灣平原中[[埤塘]]靜水域與濕生環境生態。 ** 親蟹觀察區:位在[[水磨坑溪]]進入關渡水閘門前的緩流地帶,展示[[感潮河段]]營養豐富的[[泥灘]]地上不同蟹類的[[洞穴]]及其有趣的覓食行為。 ** 北部低海拔林區:展示北台灣[[海拔]]300公尺以下的[[闊葉林]]相的[[昆蟲]]生態。 ** 賞鳥小屋:為位在保育核心區北側的隱身用賞鳥小屋,共有4座面向不同方向。 * 保育核心區:佔園區大部份,為園區自然保育的主要場域,不開放遊客進入。 * 戶外觀察區:位於園區南側,為靠近關渡堤防的兩個賞鳥廣場。 * 永續經營區:位於園區東側,為自然生態與人類活動緩衝區。交由簽約農民耕種,提供鳥兒不同的棲息環境。<ref>[https://gd-park.org.tw/conservation#page-wrapper 保育成果] </ref>。 ==關渡國家級重要濕地範圍== 位在關渡堤防南側的基隆河口[[沼澤]]區,面積55公頃,作為水鳥及棲息地保護區。堤防目前為自行車道,南緣另設置步行棧道的鳥類觀察區。沼澤區區分如下: * 草澤區:早期整個河口沼澤區主要植物為生長在泥灘地上的[[茳茳鹹草]]和[[蘆葦]],也因此成為良好的鳥類棲地,但由於紅樹林侵入僅剩東半部為草澤區。 * 樹澤區:由於地層下陷加上海水入侵鹽化,使得水筆仔在此落地生根,現今形成西半部30多公頃的紅樹林景觀。 ==自然環境== 關渡平原[[年均溫]]約為[[攝氏]]22[[度]],最低[[月均溫]]約為攝氏15度,最高月均溫約為攝氏28.7度。平均的[[年總雨量]]約為2,071[[公釐]]。地層屬於[[現代沖積層]],北邊臨近山區的地層則為[[更新世]][[火山岩]]([[凝灰角礫岩]]),北投[[貴子坑]]一帶為[[中新世]][[沉積岩]]。西北緣有[[金山斷層]]通過。地勢由北向西南漸低。堤防南半部為沼澤地形,並有許多潮溪。漲潮時草澤大部分被淹沒,而紅樹林僅露出樹冠部分;退潮時則出現大片泥灘地。 ==生態特色== 關渡除了是基隆河與淡水河匯流處外,並鄰近淡水河口,使河水與潮汐帶來的營養物質在此聚積。另外,在[[冬季]][[東北季風]]盛行時期,北有[[大屯火山群]]阻擋強風,因而使得關渡成為自然資源豐富的地方。 ===[[賞鳥]]=== 臺灣為[[太平洋]]鳥類遷徙路線的中間站,關渡平原則成為其中的[[候鳥]]休息點或渡冬地。 最好的賞鳥時機為秋冬兩季,有各種[[鷸科|鷸]][[鴴科]]、[[雁鴨科]]等冬候鳥,在[[秋季]]休息再南飛或定居渡冬。到了[[春季]]則陸續北返。夏季的夏候鳥主要為[[燕子]]。其他常見的留鳥有[[紅冠水雞]]、[[烏秋]]、[[鷺鷥]]、[[磯鷸]]及[[白腹秧雞]]等等。 ===[[紅樹林]]=== 在關渡堤防外側為一片由[[水筆仔]](''Kandelia candel'')所構成的紅樹林純林。水筆仔是臺灣現存4種紅樹林植物中唯一能夠生長在臺灣北部的植物種類。紅樹林植物生長在河海交界、潮汐往返的高鹽濕地。而水筆仔為了適應惡劣的植株環境,演化成奇特的[[胎生]]現象,幼株在成株上長出後才如同筆落入水中插入土裡,在泥沼中固定後才發根生長。此外,為抵抗河水、潮水往返生長出許多側支根加強支撐主幹並輔助根部呼吸。臨近的紅樹林還有[[社子島]]紅樹林、[[八里區|八里]][[挖仔尾]]紅樹林、[[竹圍]]紅樹林等3處。 除紅樹林樹澤外另有[[蘆葦]](''Phragmites communis'')草澤共同組成關渡的濕地生態系。但由於水筆仔是強勢的先驅植物,大量產生後代拓展族群後造成蘆葦生長範圍日漸縮小。 ===[[招潮蟹]]=== 露出水面的濕地佈滿沙穴,不斷有螃蟹進出。其中,最受注目的是[[弧邊招潮蟹]]。公招潮蟹擁有一對大小懸殊的螯且不斷揮舞大螯,因此得名。此外,還有[[臺灣泥蟹]]以及[[角眼拜佛蟹]]等其他種類的螃蟹。 ===[[彈塗魚]]=== 在泥灘地上還有一種會離水彈跳的魚就是彈塗魚,彈塗魚能透過濕潤的皮膚和鰓室中的水份在陸上呼吸,因此能夠適應紅樹林環境。此外,彈塗魚也會在泥下建造洞穴居住。螃蟹和彈塗魚由於同時是鳥類的食物因此在春夏兩季比較活躍。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3 臺灣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new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關渡自然公園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