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7.154.14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长江流域民族格局的变迁 的原始碼
←
长江流域民族格局的变迁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长江流域民族格局的变迁</big>''' |- |<center><img src=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2898/20220523163859-1906183897_jpeg_300_441_13547.jpg/0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relateImageGroupIds=&lemmaId=169408265&now=https%3A%2F%2Fpic.baike.soso.com%2Fugc%2Fbaikepic2%2F2898%2F20220523163859-1906183897_jpeg_300_441_13547.jpg%2F0&type=1&category=#simple_0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 《长江流域民族格局的变迁》是2006年10月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张正明。 ==基本内容== 书名:长江流域民族格局的变迁 ISBN:9787535146335 定价:30.00元 出版时间:2006-10 作者:[[张正明]] 页数:395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丛书:长江文化研究文库 ==内容简介== 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表明:奇丽弘深的长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她和黄河文化南北交会,澎湃激荡,形成奔涌不息的中华文化之巨流,汇入古代世界文明的海洋。 本书主要是对长江流域民族格局的变迁进行全方位地探究。本书从远古时期长江初民的踪迹、先秦时期长江民族的浮沉,到五代两宋时期安定多、动乱少的局面、元明两代的土司制度,以及清代土司制度的东废西存,对长江流域民族格局的变迁进行了全方位地探究。 本书将说明长江流域的民族格局怎样从最初的满天繁星或遍地繁花,逐渐按垂直方向重新组合:“夏”居处偏低,因而东部的民族结构简化了;“夷”居处偏高,因而西部的民族结构繁化了。其间,流徙、碰撞、渗透、磨合,变幻莫测。历史本来就是带着诸多民族的悲欢离合,迂曲前行,而创造出美不胜收的民族文化。 ==目录== 总序 导论 第一章 远古——长江初民的踪迹 第一节 古籍、古歌所能提供的传说 第二节 考古发现所能提供的实证 第三节 原始时代长江流域民族格局综述 第二章 先秦——长江民族的浮沉 第一节 长江民族走向文明的艰难历程 第二节 周代楚、吴、越的竞起争雄 第三节 周代的巴、蜀和西南徼外诸夷 第三章 秦汉——繁简渐因高低而异 第一节 种落纷繁的西南夷 第二节 原居蜀人与山居巴人的不同命运 第三节 中南的蛮和东南的越 第四章 从汉亡到隋兴——分裂·动乱·流徙 第一节 西南的大动乱与大流徙 第二节 跨西南、中南的巴裔蛮族的扩散 第三节 南朝的槃瓠诸蛮、山越和傒人 第五章 唐代——西雨东晴 第一节 吐蕃和南诏的崛起 第二节 獠人,巴人,莫徭 第六章 五代两宋——安定多,动乱少 第一节 云南的王国和蛮族 第二节 川西、川北、川南诸蛮 第三节 巴裔蛮族和荆湖其他蛮族 第七章 元、明两代——在土司制度下 第一节 元代的土司制度与少数民族 第二节 明代的土司制度与少数民族 第八章 清代——土司制度东废西存 第一节 改土归流之议 第二节 土司制度或废或存<ref>[https://www.doc88.com/p-0028452242263.html 长江流域文化的特征及其对民族性格的影响]道客巴巴网,2019-02-27</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011 圖書學]]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长江流域民族格局的变迁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