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39.17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长江以南 的原始碼
←
长江以南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长江以南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长江以南'''<br><img src="http://gss0.baidu.com/-f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zhidao/pic/item/6a600c338744ebf8048e73d8d2f9d72a6159a75d.jpg" width="280"></center> |} 长江以南,[[中国]]地理区域,广义上是指[[长江]]之南,简称[[江南]]。一般多指长江南岸区域。先秦时期,江南属汉地九州。 江南以才子佳人、繁荣水乡、教育发达等著称。江南是一个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的地方,从古到今“江南”始终代表着美丽富饶的水乡景象,现今也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商品生产发达、工业物链齐全,是中国综合水平最高的发达地区。 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文学意象不尽相同。江南虽最早出现先秦两汉时期,但仅指江河以南。自东晋清谈玄学起至南梁《观我生赋》及《哀江南赋》的出现后,始有文化江南。如今所说的江南是指上海、浙江、苏南、皖南、赣北等长江以南地区。 ===历史沿革=== 1993年发现的江苏南京汤山直立人化石表明,江南地区早在35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此活动。 距今六七千年前后,大江南北进入新石器时代兴盛阶段。据初步调查,江苏及相邻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约有上千处,其中有苏州草鞋山文化、南京北阴阳营文化、常州圩墩文化等。先秦时期,江南属[[百越]]之地<ref>[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zzfq08/2008-12/05/content_16907169.htm 壮族的前身:百越]中国网</ref>,后被纳入[[华夏]]版图,成为[[华夏汉地九州]]之一。<ref> [http://m.xinhuanet.com/2017-05/26/c_1121039353.htm 你知道龙舟的来源吗?]新华网 </ref> 在“二十四史”中,最早出现“江南”的记载是《史记·五帝本纪》:“舜……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里所言“江南”的意义极为广泛。 [[周太王]]的儿子泰伯和仲雍带着亲族来到苏南地区的无锡、常熟一带,建立勾吴王国。泰伯、仲雍“断发文身”<ref>[http://js.ifeng.com/a/20170505/5635391_0.shtml 江苏文化日历 | 断发文身:一种古老的成人礼俗]江苏频道_凤凰网</ref>,接受当地习俗,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并把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当地,于是上千个部族自愿归附于[[泰伯]]。<ref>[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6-03/25/nw.D110000gmrb_20160325_1-05.htm 清风荡万古]光明日报-光明网</ref> <ref> [http://news.dahe.cn/2015/11-04/105925277.html 【厚重河南】“吴泰伯——孔子树立的楷模”系列之二:开拓进取,蛮荒之地建“至德名邦”]新闻中心_大河网 </ref>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江南'''<br><img src="https://p1.ssl.qhimg.com/dr/270_500_/t01690813f6fff72b38.jpg?size=268x178" width="280"></center> |} 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据《吴越春秋》“周元王使人赐勾践,已受命号去,还江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之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之上,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可知史书中出现的“江南”一词,在东周春秋时期,最早指的是东周时的吴国、越国等诸侯国区域。 秦朝时期,《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此书中出现的江南,指的是现今湖南省和湖北南部、江西部分地区。黔中郡在今湖南西部。由此可见当时“江南”的范围之大。据《史记·五帝本纪》,可知其南界一直达到南岭一线。 汉朝时期,江南已经十分宽广,包括了豫章郡、长沙郡、庐陵郡,相当于江西省湖南省。当然,在两汉时期,洞庭湖南北、赣江流域地区应是江南的主体,其中的“江南”说的就是这一地区。王莽时曾改夷道县为江南县,是湖北宜都地区。《后汉书·刘表传》载“江南宗贼大盛……唯江夏贼张庄、陈坐拥兵据襄阳城,表使越与庞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 西晋永嘉之乱后,今中原士族相继渡淮河、长江南迁,衣冠南渡,以建康(今南京)为都,是为东晋。 隋朝时期,江南被用作《禹贡》中“扬州”的同义词,同时“江南”还有江汉以南、江淮以北的意思。因此,《史记·货殖列传》中关于“江南豫章、长沙”与“江南卑湿、丈夫早夭”的描述。 唐朝时期,出现了较为明确的江南概念。唐朝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十道,设立江南道,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南部、江西、湖南。(见陆羽茶经八之出)。 宋朝改道为路,江南路包括江西全境与皖南部分地区,分江南东路与江南西路,其中江南东路包括宣州、池州、太平州、徽州、饶州(上饶)、信州(鹰潭)、抚州、洪州(南昌);江南西路包括袁州(宜春)、吉州(吉安)、江州(九江)、虔州(赣州)。宋朝的江南路主要指江西省即赣江流域,同期苏杭则属于两浙路。靖康之乱以后北方人民南迁以本阶段人数最多,短短十余年,“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十一年,宋金和约达成,和约规定南宋不得接收金朝“逃亡之人”,南迁的浪潮始告消退。 元朝开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词还有被用于行政区划。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定应天府(今南京)为国都,洪武十三年(1380)废中书省,中书省直辖府州改为直属六部,仍俗称直隶。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改京师为南京,直隶改称南直隶。 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以明朝南直隶辖区设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废除了南京为国都的地位,巡抚衙门位于江宁府(今南京),后改承宣布政使司为行省,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改为江南省,同江西省一并由两江总督管辖,两江总督驻江宁府。顺治十八年(1661年)将江南省一分为二,东称“江南右布政使司”,西称“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右布政使为江苏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司。江苏取江宁、苏州二府首字而来,而安徽取安庆、徽州二府首字而来。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定江宁府为江苏省省会,安庆府为安徽省省会。至此,江苏、安徽两省行政区划大致相同。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江南地区'''<br><img src="https://p1.ssl.qhimg.com/dr/220__/t0189824af18f87f276.jpg" width="280"></center> |} ===代表城市=== 南京、镇江、无锡、苏州、常州、湖州、杭州、绍兴、嘉兴、上海、宁波、扬州、芜湖、宣城、黄山、马鞍山、池州、铜陵、安庆、九江、上饶、景德镇等。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江南”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是变化多样的。它常是一个与“江淮”、“中原”等其他区域概念相并立的词,且含糊不清,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从历史上看,江南既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也是一个社会政治区域。 <ref> [http://www.nantong.gov.cn/tzqrmzf/dfwh/content/08671393-dc66-4d70-b846-4371f00445ae.html 二甲镇蓝印花布]南通市通州区人民政府</ref> 广义的江南包括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五省一市中位于长江以南的地区。广义的江南面积博大,地貌多样,因而常被看做是“大江南”,这与气象学中的江南范围大致相符。江南四大米市、江南四大名楼都处在大江南的范围。该区域囊括了著名的三山三江三湖——黄山钱塘江与太湖、庐山赣江与鄱阳湖、衡山湘江与洞庭湖。大江南的定义始于古代的区划(江南道),也常有文学作品描述。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是写在长沙的事。天气预报中的所指的江南也大致为广义江南地带。从元朝开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词还被用于行政区划,但其划分往往不具有江南的代表性。而五代十国的南唐、宋代的江南路、唐代的江南道则很好的代表了江南区域,一般包括金陵府(南京)、平江府(苏州)、松江府(上海)、临安府(杭州)、嘉兴府(秀州)、镇江府(润州)、南兴军(宜兴)、常州府(常州和无锡)、安吉州(湖州)、江阴军(江阴)、庆元府(明州)、绍兴府(越州)、建德府(严州)、太平府(芜湖和马鞍山)、徽州府(黄山)、宁国府(宣城和黄山))、宣州(宣城和黄山))、池州府(池州和铜陵) 狭义的江南则是指上海、苏南、浙北,皖南地理在长江以南。《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表示,江南是指长江以南属于今江苏省的南京、常州、无锡、苏州,上海市全境,今浙江省的杭州、绍兴、宁波、嘉兴、湖州地区及安徽省的皖南芜湖,黄山,宣城,马鞍山,铜陵,池州等地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水墨江南'''<br><img src="https://p1.ssl.qhimg.com/dr/220__/t019f45c85ee30f3c04.jpg" width="280"></center> |} ====地形地貌==== 相对于北方而言,江南地区的地形地貌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多丘陵多平原和多水。江南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地形上呈南高北低之势,其北部地势平坦,以平原、丘陵为主,南部则分布有一些山地。 =====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指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为中国三大平原之一,地跨中国鄂、湘、赣、皖、苏、浙、沪等7省市,素有“水乡泽国”之称,狭义的江南主要指的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下游与东部地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介于东经111°05′~123°,北纬27°50′~34°之间,西起巫山东麓,东到黄海、东海滨,北接桐柏山、大别山南麓及黄淮平原,南至江南丘陵及钱塘江、杭州湾以北沿江平原,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100~400千米,总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主要由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皖苏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及长江三角洲平原等6块平原组成。一般海拔5~100米,多在海拔50米以下。年均温14~18℃,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 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扬子准地台褶皱断拗带内,燕山运动产生一系列断陷盆地,后经长江切通、贯连和冲积后,形成现今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整体。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平原边缘白垩系―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纪红土层微微掀升,经流水冲切,成为相对高度20~30米的红土岗丘,中部和沿江沿海地区则继续下降形成泛滥平原和滨海平原。 =====丘陵===== 江南丘陵指中国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武夷山以西、雪峰山以东的丘陵的总称。江南丘陵也是传统地理、人文学上的江南地区,包括江西、湖南两省大部分和安徽南部、江苏西南部、浙江西部边境。该地域低山、丘陵、盆地交错分布,以湘江、赣江流域为中心。介于北纬25°~31°,东经110°~120°,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 盆地中的白垩系和下第三系红色地层广泛出露,形成红色盆地,这些红色地层被河流切割成丘陵,则称为“江南红色丘陵”,海拔200~600公尺左右。盆地丘陵周围为海拔1000~1500公尺的低山,安徽南部的黄山、九华山,江西东部有怀玉山、雩山,江西、湖南之间有幕阜山、九岭山、罗霄山、武功山,湖南西部有武陵山、雪峰山。 中生代以来南部抬升,北部断裂沉陷,形成向北倾斜的地势。主要部分可视为湘赣两省毗连的大洼地,东南西三面均有山地盘踞,区内许多中山和低山均为东北—南西向排列,新华夏构造体系清晰。山岭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局部可达1500~2000米。主要山脉有:湘赣交界的幕阜山脉、九岭山、武功山、万洋山和诸广山,浙西的天目山、仙霞岭,闽赣界上的武夷山脉和皖南的黄山等。其中庐山、衡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和井冈山等均为著名旅游胜地。 =====盆地===== 金衢盆地是浙江为数不多的盆地、平原地形,包括金华、衢州两大地级市,自古以来为富庶之地,拥有“浙江聚宝盆”之美誉。为钱塘江发源地,河水清澈,为浙江人民的母亲河。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江南丘陵'''<br><img src="https://p1.ssl.qhimg.com/dr/220__/t017bbef3a6457176d5.jpg" width="280"></center> |} ====气候特征==== 全国一级气象地理区划分说明:江南地区:长江至南岭间所含的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和福建北部(从南岭向东延伸)等地。 全国二级气象地理区划分说明:江南地区:南北向基本浙赣和湘黔两条铁路线为界分为南部和北部,东西向基本以江西省东北部与浙江交界的南北延伸线和江西与湖南交界线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 江南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是个很适合各种作物的生长和人生存的区域。虽然历史上江南区域的气候也并非一成不变,如有资料显示,良渚文化在太湖流域发展的突然中断,实际上是与太湖流域地面沉降、降雨量增多以及海平面上升而引发的特大自然洪灾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不少良渚文化遗址如吴江梅埝、袁家埭、大三瑾等的良渚文化层上都普遍覆盖着一层泥炭层,说明此地曾被洪水覆盖过。另外,据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书,中国的气候也有着从暖湿逐步变得冷干的总趋势。但总体上,江南区域的气候变化幅度要较其他区域小。 黄今言主编的《秦汉江南经济述略》一书认为秦汉时期江南的气候条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气温高,日平均温度大于0℃的农耕期、大于5℃的生长期、大于10℃的植物活跃生长期、大于15℃的喜温作物水稻的适宜生长期长;二是降水丰富,长江、钱塘江以北的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1600毫米,长江丘陵地区大于1600毫米,为各种作物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且雨热同季。秦汉之后的江南地区,虽然在具体的气候指数上会有所变化,但总体上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的特点变化并不大。相比北方的干冷,岭南的湿热,人体在江南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是非常舒适度的。 ====水文特征==== 江南地区除了降水丰富以外,还有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两者通过运河相互连通。江南地区河道棋布、湖泊众多,有中国著名的三大淡水湖,即江西的鄱阳湖和湖南的洞庭湖、江浙两省的太湖。在长期的开发过程中,又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使之相互勾连,如伍子胥开胥溪、夫差开凿邗沟与江南运河等等,所以历来就享有“水乡泽国”的美誉。在这样的气候和地形地貌下形成的江南自然地理有着和北方显著的不同。 江南丘陵地区地表径流分别通过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和鄱江、信江、抚河、赣江、修水等河流注入洞庭湖和鄱阳湖,然后北入长江。东北部浙皖边区的山地丘陵与浙赣交界的山地丘陵相连,成为长江和浙闽独流入海水系的分水岭。 ===经济发展=== 东晋和南朝时期,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北方人民不断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北劳动人民相互学习、辛勤劳动,是江南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原因。经济发展首先表现农业上,垦田面积日益增多,耕作技术有很大改进,牛耕已经普遍推行,粪肥也在推广,单位面积产量增加,麦、菽等北方作物开始在江南种植。 江南地区的农业尤其发达,水利工程的兴修很受重视,如东晋在曲阿(今江苏丹阳)修新丰塘,溉田8百余顷;在吴兴乌程(今浙江吴兴)筑荻塘,溉田千顷;在会稽句章(今浙江慈溪西南)修复汉代旧堰,溉田2千余顷。南朝在乌程修吴兴塘,溉田2千余顷;修赤山塘(今江苏句容市西南),上接九源,下通秦淮。人们在河道建立堰闸以控制水位,旱则开启,引江水灌溉;涝则关闭,避免泛滥成灾。又筑堰围湖,开垦出土壤肥沃、产量很高的“湖田”。因此,江南成了江南粮食的主要产区,“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宋书·孔季恭等传》史臣语)。其次表现 在手工业,冶铁作坊如梅根冶(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与冶唐(今湖北武昌),除兵器外,多为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技术也有显著进步,创杂炼生鍒法,即把生、熟铁混杂冶炼,反复锤打,成为质量较纯的钢铁,养蚕缫丝技术大见提高,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蚕茧一年收获四五次,而永嘉郡(治今浙江温州)一年收获八次。 国家专门设立锦署,使丝织业逐步发展起来。由于江南河流纵横,为适应经济、军事的需要,造船业特别兴旺,既能制造载重2万斛(约2千吨)的大船,又能制造速度很快的舰只。其它如烧瓷、造纸、漆器等也都具有很高的水平。经济的发展促进商业和城市的繁荣。都城建康(今南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南朝萧梁时拥有140余万人口,是世界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成为各地农产业、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城内外的贸易市场10多个,来往船只成千上万。建康之外,又有成都、江陵、京口、襄阳、寿阳、番禺等地,也都是有名的商业城市。 中国历史上,曾因大米集中交易而形成了“四大米市”:芜湖、无锡、九江、长沙,这四大米市均在江南,又被称为“江南四大米市”,这四大米市比如皖南的芜湖米市(在南陵县)如今依然焕发青春。“江南四大米市”是在旧时农业商品经济不发达过程产生的,对促进当时的粮食生产、流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对当地的社会发展、农民生活和商业经贸有很大的提高。 从唐宋起所赋予江南的文化,让江南从一个地理名词真正变为一个包含着美丽、文气与富庶,被世人不断向往和憧憬的词。在经济重心不断南移中,江南地区也逐渐取代中原地区,到了北宋中期,江南经济已经成为全国经济最重要的核心地位,而如今的长江三角洲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历史文化=== ====地域文化==== 江南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是变化多样的,根据历史传统和文化形成的大江南地区是苏南、上海、浙江北部,江南核心区是所谓“水乡江南”,是江南文明的一个生态型,因其位于平原泽国之上,故和山地江南滨海江南相区别,因其最具代表性,所以也被认为是狭义江南。 上海师范大学刘士林教授认为,自成一体的、具有独特的结构与功能的某种区域文化,通常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区域地理的相对完整性;二是文化传统的相对独立性。江南文化正是这样一种相对独立的区域文化,从审美文化的角度看,江南文化的本质是一种诗性文化。也正是在诗性与审美的环节上,江南文化才显示出它对儒家人文观念的一种重要超越。由于诗性与审美内涵直接代表着个体生命在更高层次上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说人文精神发生最早、积淀最深厚的中国文化,是在江南文化中才实现了它在逻辑上的最高环节,并在现实中获得了较为全面的发展。 在大的江南文化区域中,东南地区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亚文化区域。特别是唐宋以来,东南地区逐渐成为天下财赋之所区、士大夫渊薮,正如宋史专家刘子健先生所认为的那样:“中国近八百年来的文化模式,是以南宋为领导的模式,以江、浙一带为重心。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皆聚在一起,这是史所稀见的。” 山水情人(叶千华)说:“江南文化是一种意境文化,一种诗情文化,一种画意文化,一种韵味文化,一种秀美文化。它蕴含在山水花木月夜晨昏之中,在雨露岚雾中缠绵,有着禅意般的美丽。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地方文化的杰出代表”。江南不仅素以鱼米之乡、风景秀丽著称,江南文化算是一种情义绵长的代表,被广为传颂的才子佳人等佳话则是对文化底蕴的另一赞美。白墙青瓦小桥流水式的经典江南建筑风格也别有一派恬静内秀的韵味。咸鲜润甜的精致菜肴也可以作为部分江南的一种代表。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气候分界图'''<br><img src="https://p1.ssl.qhimg.com/dr/220__/t01e5aecb0f782d4827.jpg" width="280"></center> |} ====科教文化==== 江南素以文化教育繁盛著称,重文也是江南的传统之一,这也铸就了部分江南人的文化性格,位于南京秦淮河畔的夫子庙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也是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夫子庙建筑群中的江南贡院则是江南科举文化的象征,中国南方地区开科取士之地,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 除此以外江南还有许多著名的书院,四大书院中有三个位于江南,即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其它还有紫阳书院、崇正书院、八桂书院、象山书院、丽泽书院、东林书院、明道书院、齐山书院、阳明书院、甘泉书院、会华书院、李白书堂、五经书院等。 ====诗词文化==== 从古至 今,歌咏江南的大量文学作品构筑了中国人想象中的“江南”,有白居易的《江南好》,苏东坡的《望江南》等。 ====织锦文化==== 汉代之后,北方多战乱,到了隋代,中国蚕桑丝绸业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流域,唐代更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明清江南桑蚕丝绸业达到顶峰。 在水利上,归功于人工开凿的河渠溇港和运河荻塘,所谓“横塘纵溇”。在雨季河水会流入太湖,在旱季则引太湖水灌溉农田。 在土地上,人口的迁移,特别是在南宋后,人口的大量南徙,为了解决粮食等问题,加强对农田的开垦,许多沼泽地都被改造成膏腴农田,还解决了劳动力的问题。水质也是影响丝绸质量的重要因素,缫丝需要大量的水,长江流经江南,水流缓慢,水中的泥沙能沉积下来。 生产模式上,江南水乡利用池塘养鱼畜牧,与栽桑养蚕的水肥相结合,形成自然循环条件下的相互促进,形成特有的生产模式,保证了桑树生长。 在传统养蚕技术上,各地都重视制种,清代以江南的优良品种较著名,后来就成为现代蚕种的制造基地。技术上对上族采用高棚簇,随老随捉,忌用地簇。将“出口干”又改进为“灼蚕不灼茧”。在三眠开叶时,令食拓叶二三次,以省桑叶,且丝韧有光泽。少叶时可用白米粉掺桑叶上喂蚕,丝光白而韧。 明清两代,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江南一带成为最重要丝绸产地,发展了一批典型的丝绸专业市镇,官营织造也日趋成熟,此时,中国丝绸发展到了最活跃的时期。清代在江宁(今南京)、苏州和杭州三处设立的﹑专办宫廷御用和官用各类纺织品的织造局。掌织办宫廷所需及官用之绸缎、绢帛、布匹等纺织品。清皇室内各府规定,凡皇帝后妃所穿的龙袍、凤衣都必须用此地的丝绸精织而成。 江南地区著名的丝锦品有南京云锦(中国四大名锦)、宋锦(中国四大名锦)、苏绣(中国四大名绣)、湘绣(中国四大名绣)、辑里丝、杭嘉湖丝绸等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600 史地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长江以南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