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163.1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锡伯族贝伦舞 的原始碼
←
锡伯族贝伦舞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锡伯族贝伦舞</big>''' |- |<center><img src=https://p0.ifengimg.com/cmpp/2016/05/27/00/7c7cf232-8740-4e36-ac8e-0ee3c2ad47ed_size174_w550_h367.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9%94%A1%E4%BC%AF%E6%97%8F%E8%B4%9D%E4%BC%A6%E8%88%9E&step_word=&hs=0&pn=25&spn=0&di=7169026086108397569&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312507570%2C2330585365&os=553415859%2C1118388972&simid=3385313787%2C303498585&adpicid=0&lpn=0&ln=280&fr=&fmq=1671846731645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p0.ifengimg.com%2Fcmpp%2F2016%2F05%2F27%2F00%2F7c7cf232-8740-4e36-ac8e-0ee3c2ad47ed_size174_w550_h367.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gjof_z%26e3Btujg2_z%26e3Bv54AzdH3FwAzdH3Fda8macd0AzdH3F9bbc9cnb_a_z%26e3Bfip4s&gsm=1e&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dyTabStr=MCwzLDIsNCw2LDEsNSw3LDgsOQ%3D%3D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锡伯族贝伦舞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Ⅲ-95 申报地区;新疆察布查尔锡自治县 遗产类型;传统舞蹈 保护单位;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馆 |} '''锡伯族贝伦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贝伦”舞蹈是锡伯族自娱性舞蹈的泛称,也是锡伯族民间舞蹈的第一大种类。它起源于古代[[锡伯族人]]艰苦渔猎生活中模仿生活、生产姿势的一种古老舞蹈。 2008年6月,锡伯族贝伦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Ⅲ-95。<ref>[https://new.qq.com/rain/a/20220409A05D4I00 非遗之美|“生命的舞蹈”——锡伯族舞蹈贝伦舞],腾讯网 , 2022-04-09</ref> ==历史渊源== 贝伦舞被锡伯族人称为“[[生命舞蹈]]”。贝伦舞流行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塔城和乌鲁木齐市等锡伯族散居区。在新疆,凡是有锡伯族人居住的地方,都能见到贝伦舞。据说,锡伯族先民在大兴安岭一带过渔猎生活时,就有一种强身健体的娱乐形式,现今流传民间的贝伦舞就保留了这种遗风,具有较强的模拟性。 在和新疆各民族的交流中,贝伦舞具有了新的舞蹈语汇、表现手法和舞蹈风格。锡伯族贝伦舞传承人之一的全福告诉记者,贝伦舞是锡伯族自娱性舞蹈的统称,也是锡伯族民间舞蹈的第一大种类。 月香把锡伯族的贝伦舞与一些歌曲结合在一起,自创出一套别有风味的贝伦舞,1970年后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并成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众多贝伦舞艺人中的佼佼者。 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的再创作,使得贝伦舞成为锡伯族民间非常流行、非常普及,几乎人人都会跳的舞蹈。但是经过许多年的历史变迁,经过了许多民间艺人的改进,当代的贝伦舞有了一种现代舞的感觉,更具亲和力。 在保留原始舞姿风貌的基础上,经过现代人的再创造,拓展出了行礼舞等10多种“[[贝伦]]”舞蹈样式。 贝伦舞贝伦舞一般为男女双人舞,舞姿非常优美,其动作主要体现在上肢,下肢动作不多。特点是[[扭肩]]、[[甩臂]]、[[拍地]]、[[甩胯]]。男子舞姿粗犷、洒脱,含有一些野性。女子舞态优美、舒展,带有浓郁的妩媚。贝伦舞多为男子先出场独跳一段后邀请女伴入场。在男女共舞时,两人身体不能接触,否则会被认为技艺不高。跳贝伦舞,传统伴奏是民间乐器[[东贝尔]],冬贝尔。冬贝尔早期的形状与[[冬不拉]]相像。经过西迁、从事农业生产后,锡伯族人将其改造成木锨形状,音质与[[马头琴]]相似。 ==舞蹈样式== 在保留原始舞姿风貌的基础上,经过现代人的再创造,拓展出了行礼舞、找媳妇舞和仿形舞等十多种“贝伦”舞蹈样式。 贝伦舞中[[绕手]]、[[拍胸]]、[[揉肩]]和[[涮腰]]等20多种舞蹈动作造型独特,灵活多样。在婚姻嫁娶、朋友聚会等各种联欢场所,“贝伦舞”都极受欢迎。“贝伦舞”在农牧区群众中已流行开来,达到几乎人人会跳的境界。 贝伦舞虽是民间舞蹈,始终与[[锡伯族人]]的生活相生相伴,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出现了舞台化的趋向,用尔登保老人的话来说,就是有“现代舞”的趋势。 ==舞蹈种类== 锡伯族能歌善舞,舞蹈风格多样,异彩纷呈。锡伯语“玛克辛”和“贝伦”,皆为“舞蹈”之意,指宗教的、创作的和外民族的舞蹈,后者则是民间舞蹈的总称。贝伦舞流传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等锡伯族聚居区。它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自娱色彩,不选时间,不择场地,只要点燃了舞意,乐手弹起贝伦舞曲,人们便翩翩起舞。跳贝伦舞,传统伴奏是民间乐器东布尔,迄今已发现10多种: 一、锡伯贝伦:是贝伦舞的基础舞蹈,各种贝伦舞的基本动作都包含在其中。察布查尔锡伯群众喜欢弹奏“卡吾尔登”曲调来跳锡伯贝伦,老翁老妪都喜欢跳这种贝伦舞。 二、单阿克苏儿:这是一种单步踢舞,移动范围小,要求严,风格庄重,多半为行家表演。它有专门的舞曲。 三、双阿克苏儿:舞者左右脚交相踢踏,舞步灵活,热情奔放,俏皮幽默。 四、多禾伦阿克苏儿:舞者的步法是,先出左脚,接移左脚,动右脚,第四步停顿。舞步灵活富有变化,可以自由发挥,着圈儿跳。 五、行礼舞:锡伯语“多若罗贝伦”,大多在男婚女嫁的喜庆时刻和贵宾光临的欢乐场面表演。其形式由一个男性青年表演,舞者视观众的民族成分,开始在舞步中插入各民族的行礼动作。如果贵宾光临,即首先贵宾行礼,然后按客人的年龄大小依次行礼。行礼舞,文雅庄重,虽时时透出幽默感,但富有分寸,绝不流于庸俗怪涎。 六、拍手舞:它的曲调叫“[[扎克处尔登登]]”。此舞主要由男性青年表演。舞时,时而双手击胸,时而双手拍腿,时而双手在头前上方相拍,时而在胸部左侧、右侧相拍,可拍身体的各个部位。在两个拍手的动作之间,其穿插的舞步,如同东北秧歌。拍手活泼明快,欢畅热烈,时时流露出幽默诙谐的情趣。七、招媳妇舞:锡伯语叫:“赫赫胡拉热贝伦”,往往在年假日和婚礼上跳。小伙子踏着节拍表演恋爱情景,他舞步来到姑娘的闺房外,向着窗户招手示意。狗叫了,引来了姑娘父亲的警觉。老人故意咳嗽,小伙子吓跑了;但他不甘心就此撤退,带着夸张的表情,闲跳一阵,他又来到窗下。姑娘终于被他召唤出来,双双对舞,男欢女爱,情意缠绵。观众配合舞蹈动作,自发地学狗叫,学老人咳嗽,吹口哨助兴。舞者与观众心心相印,配合默契。 八、仿形舞:锡伯族民间亦称[[乌兰克]]。在舞中模仿许多禽兽的动作,滑稽夸张,引人发笑,给人美感,富有浓烈的喜剧风味。 九、耶尔克尔德克舞:这纯粹是年青人的舞蹈,可以是两个小伙子对舞,也可以一男一女同舞。动作特征是扭屁股,前后扭,左右扭,趴下扭。只有这种贝伦舞才允许表演者说话。 十、烧茶舞:锡伯语叫“查伊付伊不勒贝伦”,是女性舞蹈,它模仿一个主妇早晨拾粪、挑水、挤牛奶、烧茶、冲奶茶等等日常生活动作。烧茶节奏舒缓、细腻温柔,别具一格。 十一、醉舞:锡伯语叫“梭克托火贝伦”,这是男性舞蹈。醉舞,模仿喝酒,微醺酩酊,脚步趔趄,走不动以至醉倒的姿态。舞蹈幽默滑稽,具有讽刺警世之意。 十二、走马舞:锡伯语叫“着若莫林贝伦”。这是男性模仿马慢步、小跑、驰骋的舞蹈动作,尤其表现马在草坡上、水中、冰上行走的步态,形象生动逼真。 贝伦舞在锡伯族民间,家喻户晓,男女老少大都可跳其中的一、二种舞蹈。 ==主要分支==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锡伯族贝伦舞</big>'''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47aa645c32fec200.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2300099&sid=2433193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 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锡伯族最大的聚居区。此外,在[[辽宁]]省[[沈阳]]市附近建有兴隆台、黄家两个锡伯民族乡;在新疆霍城建有“[[伊车嘎善]]”民族乡。其中东北三省有14万多,新疆有4万多人口。新疆的锡伯族至今仍保留自己的语言文字、文化艺术和风俗习惯,这对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奠定了良好基础。 锡伯族民间“贝伦”舞可分为:阿克苏尔、贝伦两大部分。论风格有:豪放、粗狂、柔和和优雅之分。 一、阿克苏尔——踢踏特点 1.手腕、胳膊动作;2.肩膀、胯部、腰部动作;3.臀部动作;4.揉胸、揉肩、揉脸等动作;5.拍打全身、地面;6.头部摇动、左右摇摆;7.脸部表情、眼神。 ①贝伦和阿克苏尔要有机的结合并紧密配合。 ②每个动作可独立的进行,也可穿插进行。 ③A种舞曲可跳B种舞蹈,但必须按节奏进行。 ④哆疆险的部分动作缝扛日:胯部、臀部动作仅限于男士。 二、十二套“贝伦”解注 1.“单地阿克苏尔”即“单点”,两手两腿脚配合冬不拉弹的节奏,两腿两手,尤其是手掌关节活。动不断,重要的是手掌关节的转动,配合足的踏点。 2.“朵木朵昆贝伦”即“蝴蝶舞”,是一男一女同台表演,女的在前扮演蝴蝶,男的在后追赶,欲抓 住蝴蝶。也可以单人跳,要装出逮蝴蝶的模样跳贝伦。 3.“嘎拉沙西哈拉勒贝伦”即“[[拍手贝伦]]”,配合舞曲,在一个小节奏结束时拍两次手,再继续重复。 4.“恰吾尔登”即“[[马奔跑贝伦]]”,锡伯族西迁到伊犁时,亦为农耕民族,但仍然保持了渔猎、狩猎和草原文化,因此特饲养骏马,以备耕作、骑乘打猎。舞蹈的动作,配合乐曲节奏,效仿马的驰骋动作跳贝伦,例如:仿效马的大走、小走、大步、小步等动作。 5.“茶伊飞喝文贝伦”即“[[烧茶舞]]”,一般的女性跳此舞。丈夫做完农活回家之前或者外出从走到回家之前,妻子洗漱后,到野外拾捡牛粪等干柴,等丈夫回家后,立即烧奶茶,服侍丈夫。这个舞蹈表示狩猎、游牧时期的生活,也就是反映了锡伯族的草原文化信息。农耕民族,每年收获玩庄家后,秸秆等堆在院内,无需临时到野外拾干柴火。 6.“双地阿克苏尔贝伦”即“[[双点]]”,双点阿克苏尔的舞蹈动作是,双脚踩踏两点后,第三步休息,所以称为双的阿克苏尔。 7.“乌兰赫贝伦”,锡伯族古代过渔猎、狩猎生活,经常目睹走兽飞禽觉得很奇妙,仿走兽动物的动态舞蹈取乐,把这种模仿的贝伦称为乌兰赫。 8.锡伯贝伦:锡伯贝伦使所有贝伦的根源。所以把贝伦的特色表现的淋漓尽致。如:手、足、尾骨的每个关节灵活,动作风趣、挑、灵活,双足来回交叉、一会蹲着、一会直着,双手一会交叉,一会叉腰,拍地拍腿拍肩膀,揉胸脯。以热烈欢乐的气氛显示锡伯族丰富多彩的生活。 9.“伊尔克尔德珂”即一种“[[摇摆舞]]”,此贝伦比其他贝伦节奏快,动作粗狂大方,果断倔强有趣,令人开怀大笑,向左向右,向前向后扭动胯部、臀部,达到高潮时,最后高唱:“噢倥,噢倥,伊尔克尔德珂,躺下伊尔克尔德珂,仰面躺下伊尔克尔德珂,俄罗斯式的伊尔克尔德珂,回子式的伊尔克尔德珂”。胯裆下夹着扫把,舞蹈动作渐渐放慢,最后停下结束。 10.“扎库齐牛录登登”,贝伦动作,与拍手贝伦相似,不必叙述。 11.“赫赫呼拉勒贝伦”即“唤女士贝伦”,恋爱中的男女,男方的到约会地点较早,因相见心切,到女方家门口,为唤她出来,载歌载舞,打口哨,说:“东街坊的杏花,说来没来,在树荫下等候多时啦”等。 12.“索赫托伙贝伦”即“[[醉舞]]”,配合东布尔音调和节奏,以各种醉意的丑态动作,醉态越逼真越好。这就是醉汉贝伦。 贝伦舞形成于锡伯族发展的早期阶段,锡伯族先民在大兴安岭一带过渔猎生活时就有一种强身健体的娱乐形式,贝伦舞中即保留有其遗风,显示出较强的模拟性。 锡伯族贝伦舞是一种即兴式的民间舞蹈,具有很强的群众性和自娱性,每个人均可根据自己的特长自由表演。锡伯族贝伦舞大约有十多种,主要包括适宜中老年人的锡伯贝伦、明快激昂的多火伦阿合苏尔、行礼舞多若罗若贝伦、拍手舞嘎拉沙什喀拉热贝伦、召媳妇舞赫赫呼拉热贝伦等。贝伦舞乐曲旋律流畅、欢快跳跃、曲调简单但节奏感强烈,经民间艺人整理后形成相对固定的舞曲,以锡伯族民间弹奏乐器冬布尔演奏。 贝伦舞舞蹈形式体现了锡伯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反映了锡伯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状态和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人生理想。 ==传承现状== 贝伦舞始终受着内部、外部因素双重影响。从外因来看,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稳步上升期,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锡伯族的母语环境与生产生活正在发生变化,由传统过渡到现代,原本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的贝伦舞面临着被冲击甚至淘汰的险境。尤其是长期的多元文化影响并侵蚀着传统锡伯族贝伦舞,使贝伦舞面临着传承危机。从内因看,贝伦舞的群众基础甚好,但其范围却只存在于新疆伊犁,对贝伦舞掌握程度较好、能表演各类贝伦舞的舞蹈人才为数不多。一是贝伦舞传承人已到耄耋之年,如国家级传承人月香老艺人年近八旬。二是年轻一辈对贝伦舞的形式、动作和表演都浮于表面,略显单薄。锡伯族贝伦舞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刻,所以亟需有效途径以传承锡伯族传统艺术。 ==传承人物== [[月香]],女,1936年9月出生,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锡伯族贝伦舞代表性传承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申报。 ==保护措施== 2008年起,察布查尔县第一中学在体育课教学内容和课外活动中向学生们传授贝伦舞。2011年9月,该校正式将贝伦舞列入课间操课程,全面推广贝伦舞。2013年,该校音乐老师根据需要删减了重复过多的舞蹈动作,将舞曲时间压缩到8分钟。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项目责任单位现已制定相关保护措施,成立传承保护中心,开展普查工作,搜集到了与贝伦舞相关的实物、资料,初步建立传承人名录。在锡伯族居住的各牛录举办贝伦舞培训班,培养年轻一代的传承人。编写辅助教材,在锡伯族中小学普及贝伦舞健身体操。 2016年,纪念锡伯族西迁252周年暨第六届经贸文化旅游节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拉开帷幕,锡伯族贝伦舞在其中得到展示。 2016年,由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办的“赤心西迁,忠诚戍边,锡伯代代传奇——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遗产精品展”在恭王府举办,锡伯族贝伦舞在其中得到展示。 ==荣誉表彰== 2012年5月8日,[[察布查尔县]]在全县各地共同跳起锡伯族传统舞蹈贝伦舞,来纪念锡伯族西迁248周年。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人数最多的一次贝伦舞集体舞蹈,并获得“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锡伯族贝伦舞为素材创作的民间舞搬上舞台,并在县区乃至全国获奖,亦是对舞台创作的尊重和保证。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k32294jaxc7|480|270|qq}} <center>《锡伯族贝伦舞》极具民族特色,节奏感超强!来欣赏下</center> </center>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990 遊藝及休閒活動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锡伯族贝伦舞
」頁面